本刊记者 王正
11月11日下午,校友总会组织部分海归校友召开座谈会。校友总会秘书长郭主持会议,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贺美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和部分在京海归校友章肖明(78级建筑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吴郁龙(79级热能 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双南(79级工物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邓锋(81级电子 北极光投资合伙人)、刘湘军(85级生物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商华忠(85级机械 北京立思辰商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志能(88级土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军(98届自博 中国银行电子业务部副总经理)等出席了座谈会。
召开座谈会非常必要
校友们一致认为召开此次座谈会非常有必要,并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踊跃发言,提出许多积极的建议。
邓锋校友表示,在海外时间越长,中国情结就越浓,越想把自己融入到祖国建设中去,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错失或延误时机。学校加强海归校友工作,非常有必要,是实实在在为校友、为学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
张双南校友1986年出国,2002年回清华工作。当天在中科院进行课题研讨,为能参加座谈会提前赶回学校。他认为很多海外清华人学业有成,但报国无门,现在学校加强争取更多的海外校友回国发展,是就业工作的再延伸;随着国家对海外留学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这项工作更有意义。
李志能校友认为人才培养应该是全过程的,就大量出国的校友而言,清华已经进入了收获期。学校重视海外校友回国发展非常好,但收获也需要追加投资,包括人力和财力。他从建立人才储备库、中转适应机制、信息对称、供需数据库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建议。
应该从基层做起
刚获得国家“友谊奖”的吴郁龙校友鼓励海归校友回国后从基层做起。他认为基层最能锻炼人,对国情有清晰的认识,具有务实、能吃苦的风格,更有前途。学校在这方面要多做引导工作,成功的概率就更大些。
王军校友以博士的身份进入中国银行时,工资仅为1500元,做了三个月的杂务工作,但他摆正态度,事无巨细,获得了一致好评。不少“空降”到中国银行的海归都离开了,王军却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今天重要岗位。王军感触颇深:清华学生靠竞争一路完成学业,离开学校后同样能靠竞争取胜。岗位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传承清华的十二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
务实地推进工作
对于如何推进这项工作,校友们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商华忠校友建议利用《清华人》和《清华校友通讯》两个平台,通过报道,让海外清华人真正了解国情和归国校友的发展,从而起到效应作用。
章肖明校友则强调可操作性,要有阶段性理念,要结合现有条件把工作做实。首先要把渠道打通,做一些猎头公司的基本工作,整合信息,针对性地提出目标和实施步骤。
刘湘军校友认为中国处在转型期,对于人才需求具有的紧迫性,尤其是一些重要岗位的空缺,更需要海外校友归来填补。他建议把海外校友的数据库加以分类,对一些精英校友进行重点关注,可能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贺美英老师总结说,争取更多的校友回国发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为国家的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学校为校友终身服务理念的体现。她表示学校将认真考虑提出的诚挚的建议;她要求校友总会在做好信息对称、数据库整理等基础工作的同时,抓好工作重点,先做好及时了解海外校友们和国内用人单位的需求等工作,再稳步推进,以长远的指导思想把此项工作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