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2007-11-22 |

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独立思考,但不能单打独斗。”“对实验现象的敏锐捕捉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科研乐趣。”新学期伊始,清华大学的博士新生们聚精会神聆听着青年教师王训关于如何做好创新性论文研究工作的报告,生动真切的科研心得让这些新入学的博士生们深受启发。

  王训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学长。这位31岁的副教授2004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59月便在《Natur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同年,他获得了“IUPAC(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2006年,王训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同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200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最高学术荣誉——“学术新人奖”,并进入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候选人名单……博士毕业后的短短3年,王训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成长,他在纳米材料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国际同行所瞩目。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王训坦言,清华大学良好的科研环境、导师的正确指导和优秀博士生梯队的相互促进都是带动自己快速成长的“催化剂”。“清华的科研条件这么好,科研水平和国际接轨程度如此之高,很多以前有想法但是没有条件去做的问题都可以放手尝试”,仿佛小鱼游进了大海,是清华园,给了王训广阔的学术天空。

  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而在最能体现高层次特点的研究生培养中,博士生的培养最强调创新、最体现创新水平。清华大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明确了博士生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龙头地位,将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了一套“通过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的博士生培养战略构想。从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学科、营造有利于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环境、健全博士生培养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入手,部署和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努力为开发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博士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启示一:从改革招生考核方式入手,确保博士生生源质量

  优秀的生源是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多年来,清华大学以“公正科学地选拔真正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为博士生招考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有利于吸引校外优秀生源、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的原则,改革招生考核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清华研究生中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招收的外校优秀学生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来自国家重点行业部门一线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而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清华更加强调研究生选拔的科学性,在研究生招生环节确立了招生选拔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考察的理念和考察需要精心设计的理念。尤其重视复试环节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对考生创新精神和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的考察,加大了教授专家组对考生综合面试在录取中的权重,克服了仅凭笔试成绩来选拔考生的片面性。

  启示二:导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保证

  导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外部因素。以提高学术水平、优化知识结构、落实指导责任为目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清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学校以能胜任博士生指导工作为准则,改革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自2006年起,试点选聘优秀副教授担任博导,目前共有12位副教授担任了博士生指导教师;引进高端学术人才充实导师队伍;强化招生资格审核工作;设立博士生导师奖励基金,对优秀博士生导师给予研究生培养资源方面的政策倾斜;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学生评选“良师益友”促进导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同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优秀学术团队。近年来,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清华大学整体水平名列第一的学科总数始终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在刚刚结束的国家重点学科审核评估工作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位列全国高校之首。优秀学术团队提升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三:培养环节科学、规范、严格确保质量要求

  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清华首先强调规范管理制度,分阶段严格把关。特别是加强了对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选题报告和最终学术报告等3个环节的把关,达不到要求的博士生需再次参加考核。

  同时,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实施了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隐名评审制度,并探索了一套比较科学的送审程序,特别提出了对评审意见出现异议情况的处理办法以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对确保和提高清华博士学位论文整体水平起到积极作用。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清华博士生在其所在学科的世界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例如,2002~2005年,清华博士生分别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各发表论文2篇。

  启示四:建设三大核心培养平台提升综合素质

  课程学习是学生系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清华大学在“十五”期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了211门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大力倡导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能体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课程。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重点加强了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开设了一批项目训练型、实践型、案例分析型、交叉学科类等课程。

  同时,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清华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生在参与这些项目中培养了研究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除课堂教学和科研之外,清华大学还在课外为研究生创造各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开阔国际学术视野,使研究生的创新激情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和锻炼。例如,20023月,清华博士生利用校外基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开展以院系为单位的短期、集中式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目前,清华首创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现已从清华发展到全国,又从全国发展为国际范围的博士生论坛,并成为博士生培养的一个必修环节。此外,从2001年开始,清华设立了“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会议。2001~2006年期间,以各种方式获得资助、出席国际会议的博士生超过1400人次,出席国际会议的地点覆盖50余个国家和地区。

  清华还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激励和支持博士生自己提出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生自己提出问题和鉴别有学术价值问题的能力。目前,共有92项课题获得支持,其中多位学生荣获全国或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与成才需要一个过程。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顾秉林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清华大学现阶段重中之重的任务。他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质量既包括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素养,也包括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还包括学生在特定领域与岗位上,创造性运用知识、造福社会的能力。这些是现阶段大学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来源:光明日报 2007-11-21

相关新闻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122021.04

    陈智胜、赵彦伉俪捐赠清华大学 支持高水平师资建设,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4月10日,在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陈智胜、赵彦伉俪捐赠清华,一方面通过讲席(冠名)教授计划、创新人才计划、涌泉计划,全方位支持化工系高水平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在全校面向...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042011.11

    吉林省百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方案

    (吉人才组字〔2011〕2号)为深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根据吉林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吉办发〔2008〕35号)和推进人才兴业战略《实施意见》(吉办发〔...

  • 172021.06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州区项目现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旭、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副校长尤政,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等出席仪式。陈旭在致辞中指出,通州基地项目建设是学校发展新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参与首都发展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以及通州区领导共同推动象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的操纵杆,标志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242010.03

    2010“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预邀函

    尊敬的 女士/先生:为贯彻实施“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积极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在国务院侨办经科司和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将联合...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072011.01

    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诚邀报名

    为认真落实《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积极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在国务院侨办经科司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将于2011年6月22至25日举办“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