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淑霞 摄影 郭海军】穿上军装,带上大红花,接过校党委副书记陈旭亲手颁发的入伍通知书,物理系张弛、水利系谭振文、新闻与传播学院周浩与贾娜、电子系满雪成等5位同学成为2007年携笔从戎走进军营的清华学子。自2005年国家在高校中开展征集新兵工作以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已有8名学生入伍,其中第一批2005年入伍的肖丁宜和李高杰同学都在所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并且光荣退役重归母校。12月6日,清华大学在近春园会议室举行了“2007年清华大学欢迎老兵光荣退役,欢送新兵应征入伍仪式”,将祝福与掌声送给7位身着军装的清华学子。
新兵
到军营去历练,做一名军营清华人
“到了军营,你们既要忘记清华学生的身份,做一名普通的士兵;同时也要牢记清华学生的身份,把清华精神放在心底,当兵不忘学习,忠于党、热爱祖国、奉献人民。”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这样寄语入伍新兵。
“到了部队,在训练和军事技方面,要自强不息;在生活上要厚德载物;在工作上要行胜于言。”作为2007年清华大学入伍新兵的代表,贾娜表示了这样的决心。
在2007年清华大学征兵工作即将结束的那一刻,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贾娜决定报名参军,她也成为清华园里第一个参军的女生。清华女生去参军,贾娜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不过贾娜对自己的决定和大家的看法却很泰然,甚至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想起告诉妈妈。有机会到军营去历练,贾娜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身在清华,一直过一种象牙塔式的生活,总感觉缺失了另一方面的锻炼。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跳出清华、再看清华、再看自己,明白自己得到了什么、缺失了什么。”
贾娜更看重军营里别样的锻炼,军队里的纪律性、耐性、强健的身体等这些锻炼是弥足珍贵的。
“男儿何须带吴钩”,和很多男孩子一样,水利系大三的谭振文一直梦想去参军。“每个人只有经历一些苦之后,才能做出成就。军营的锻炼机会是很珍贵的。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自信心、果断的性格、组织能力等等。清华的学子去参军,也一定要在那做得更好。”谭振文说。
“祖国终将选择了那些选择祖国的人。”清华园里这句流行语同样深深影响着在物理系读大三的张驰。一直向往部队生活的他带着热情如愿应征入伍。作为系里的学生会主席,张弛的决定让他的同学感到惊讶,还有无限的敬佩。“清华给了我许多优秀的品质,部队同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需要我去学习和经历。认真服兵役,做一名普通的士兵,做一名军营清华人。”张驰说。
清华学生是部队里的优秀士兵
标准的军礼,铿锵有力的话语,2005年作为首批入伍的清华学生肖丁宜和李高杰用军人的礼仪回报母校清华。肖丁宜在空军某师某场站警卫连,他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先后担任战士、副班长和班长,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了三等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高杰同学在驻天津武警某师,先后在防化连、侦察连当战士,他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在同年兵中,专业知识掌握最快,成绩最好。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了三等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兵
2006年入伍的程方毅同学由于表现特别突出,新兵训练结束就被破格评为“优秀士兵”。
清华学生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广泛认同。
两年的军营生活之后,化工系的肖丁宜光荣退役,重新回到母校继续学业。“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去当兵。”问起两年参军的收获,肖丁宜毫不犹豫地说。
在空军某师当兵期间,肖丁宜放弃给领导做公务员的机会,主动申请到机场警卫连工作。机场警卫是最辛苦的工作,战严寒,斗酷暑,确保机场秩序安全稳定。“当兵要是怕艰苦,那他就不是一个好兵,我来部队就是为了吃苦锻炼,这样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他说。警卫连连长称赞肖丁宜在训练和学习中的执着和认真。他说:“作为一名警卫战士,需要具备很多东西: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的军事技能、敏捷的思维头脑。而小肖的行为真正体现了‘风里来,雨里去,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警卫精神。”
在武警驻天津某部队,李高杰自学了网络知识,并帮助战友们一起学习网页知识。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他所在连队两年间有85人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30人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
“感谢清华给我们输送了这么好的战士。”在仪式上,肖丁宜和李高杰两位同学所在部队的领导真诚地说。
清华:绵延不断的军营情
2005年以来,国家正式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在校生中征兵。接到北京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和北京卫戍区发出“关于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中普遍开展征集新兵的工作的通知,”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以校党副委书记为组长的“清华大学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征兵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并通过征兵工作动员会、学校电视台、清华国防网校园媒体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得到了学生的强烈反响,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咨询报名参军,2005年,2名清华学生应征入伍;2006年1名学生应征入伍;2007年有5名学生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入伍。
本着有利于部队建设、有利于入伍学生安心服役的原则,清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在校本科生应征入伍优抚待遇暂行规定》,在国家和北京市优抚规定的基础上加大了优抚力度。根据《规定》,学校设立校级专项助学金资助退役复学的学生,本科在校期间资助金额为每人每年3000元;生活困难的退役学生可优先申请困难补助和助学贷款。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以上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成绩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基本条件的,可优先给予免试读研资格。退役学生除享受我校优抚政策外,学生还可同时享受国家、北京市和海淀区规定的优抚待遇。
2007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清华大学在校本科学生应征入伍优抚待遇规定”,进一步加大优抚力度,将本科在校期间资助金额为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学生因入伍不能参加当学期期末课程考核的,将结课时间适当提前,以便于操作,为清华学生在部队安心服役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学校领导对在部队服役的同学非常关心,校党委副书记陈旭,学生部长兼武装部长杜汇良等先后多次到部队看望服役中的同学,加强和他们所在部队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部队建设作贡献。各院系也与入伍同学加强联系,并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鼓励他们安心服役。
在清华,身着绿军装的不只是这些应征入伍的清华学生。2000年,清华首批国防班学生入校,在清华与军队绵延不断的联系中,招收国防生成为清华大学为国家、为国防事业和为军队输送高级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国防生和定向生的学生数占清华本科学生总数的10%左右。
学校十分重视国防生的培养工作。党委书记陈希多次提到,中央军委决定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军队后备干部具有战略意义,清华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要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国防定向生的培养工作。
“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献身国防,是实现我们报国理想和个人成才的最佳选择。蓬勃发展的国防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燃烧自己的青春和激情。”2004年清华大学首届国防定向生班全体同学毕业之际在给时任国家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的信中,表达了他们献身国防的决心,并收到了江泽民同志的回信。
同时,清华还加强就业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到军队和国防事业做贡献,越来越多的清华学生响应号召,选择国防,选择军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转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