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清华大学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20日
校长 顾秉林
同志们:
刚才,胡和平同志宣读了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我校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的任免通知。首先让我代表新老班子成员对诸位给予我们的肯定与帮助,向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先简要总结上届领导班子的工作。
我从2003年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起接任校长之职,本届行政领导班子是2004年初正式就职。回顾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走过的这四年多不平凡的历程,真是感慨而又欣慰。因为我们是在面临着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这与我们这个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党政领导班子分不开,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这一阶段,我们正处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矛盾突显期,如师资缺乏、经费紧张和资源短缺等。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尤其关注大学,一方面对国家支持少数顶尖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提出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又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对清华寄予极高的期望。这使我们要不要在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仍然强调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并坚持创办一流大学都成了问题。
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首当其冲的是经费紧张。“985”一期的经费支持到2001年结束,而“985”二期的经费却未及时到位。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欠下不良贷款,我们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国家没有新投入的情况下,努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次是面对社会上高校规模膨胀的潮流,我们要顶住压力,始终坚持质量为本的理念,努力按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稳定办学规模,注重内涵发展,确保办学质量。对清华的发展来说,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在权衡各方面利弊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质量,妨害质量提高的事情坚决不干。就是要“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求提高”。
再就是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抵御各种诱惑,正确认识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使学校健康发展。我们是要承担社会服务的工作,但大学最主要的社会服务是促进知识的增长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陆续对我校企业与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了规范化管理,优化和整合了资源,从而防止了一些可能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潜在危机和负面影响,这不但使企业和继续教育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还有自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以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与各高校最为关注的热点。清华如何推进创新?创新确实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它有赖于以创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的熏陶和长期的探索、积累。我们必须克服在创新方面的形式主义、急功近利与浮燥情绪,真正沉下心来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规律,增强清华的软实力。
正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各项工作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认真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各个建设项目,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龙头,着力提高学科水平。目前,在教育部组织过的评估中,我校整体水平名列第一的学科数始终居于首位。在刚刚结束的国家重点学科考评工作中,获得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22个,也居全国首位。
──我们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通过保持高质量的生源、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推进名师上讲台、开设新生研讨课和实验室探究课、海外名师讲堂、举办暑期外语活动月、加强实践教育、创办博士生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高校教学名师评选中,分别有10人和28人获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在高校精品课程评选中,分别有42门和70门课程被评选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已有73篇获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首位;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各类高水平国际竞赛奖。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投身国家主战场,目前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已有超过55%的学生选择到重点单位就业。
──我们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推进科技和文化创新,承担的“863”、“973”、“支撑计划”等重点、重大项目以及横向课题数保持了快速增长,全校科研经费数从2003年的10.5亿元上升到去年的近15亿元,我校的科研经费数、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以及SCI被引用篇数、授权专利数等,连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特别是近四年来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批软科学研究项目和重要咨询报告、决策建议及我校承担的多项国家重大展览设计项目等,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表彰与肯定。
──我们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切实落实“人才强校”方针。通过大师级人物的引进、聘请讲席教授团组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年富力强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等全职来校工作。通过实施“骨干教师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激励青年教师成长的举措,以及实行教师分系列管理、对教授和副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等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四年来由本校新增的院士有十多位,我校院士总数继续居全国高校首位。同时,我校还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1人、讲座教授3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5人。
──我们深入开展与世界名校、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实质性合作,国际科研合作的经费去年已达到人民币1.58亿元;已实施200多个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项目;还应邀出席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全球大学校长会议,并发表演讲。每年访问我校的海外来宾达两三万人次,外国留学生人数几年来增长近1倍,现已达到2000余人,清华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我们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和后勤保障、基础设施、学术支撑体系等建设,全国最大的万兆校园网,六教、美院、医学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院、纳米科技楼等教学科研设施和37万平方米的紫荆学生公寓、一批新的学生餐厅等相继建成,绿色大学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努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构建和谐校园。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下,全校师生员工辛勤努力的结果,也凝聚了各级干部的心血与智慧,是来之不易,值得格外珍惜的。借此机会,我代表行政班子,向历来关心、支持我校工作的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向学校各级党委,向勤奋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全校教师和职工,向刻苦学习、深爱母校的全体同学,向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在此次行政班子换届中不再担任副校长工作的何建坤、岑章志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十七大报告发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号召。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明确要求。而我们这届行政班子从现在上任到2012年,恰逢清华建校一百周年这重大的历史时刻。这使我们在倍感荣幸的同时,更觉肩负责任之重大。百年校庆时,能否实现我校提出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并为到2020年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是我们和全体师生员工面临的重要课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既要看到难得的机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
一是,在社会对清华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为清华的长远发展负责?社会对清华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这种期望往往体现在短期内可看到成效的一些显性指标上。但从高校的历史使命及我校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国家的要求看,我们应承担起引领发展、引导潮流的重任,我们必须既重视当前发展,更要考虑到学校和国家20年、30年以至更长远的发展。如何科学地在具体工作中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校未来的优势如何体现?现在我校的许多重要显性指标确实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在科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兄弟高校、科研机构的规模竞争优势、资源整合和聚焦能力在不断增强,重点学科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实力水平迅速提升,在客观上增加了我校获取竞争性资源、提升和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难度。如何实现新的质的突破,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是,如何进一步缩小清华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差距?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我校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清华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必须自觉地承担起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贡献、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贡献的历史责任。站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面对国外高水平大学长期累积的综合优势和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我校在全球性的人才、科技、资源的竞争中面临着巨大压力,要进一步缩短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差距更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近年来社会风气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和弘扬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引导全校教职员工真正把德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更是我们始终需要不断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战的激情,百倍的努力,拚搏、奋进,再创佳绩。
当前,我们要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落实好我校“十一五”规划和重点行动计划,抓好“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的启动和实施,进一步解决好诸多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问题,如学科的狭窄和分散,优秀领军人物不足,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学习原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原创性不足和组织集成乏力,以及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事业长远发展要求等等。要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营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氛围,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信念、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扎实奋进。
谢谢大家!
(转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