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清华学生评选“良师益友”看高校师生关系

2008-03-26 |

一生的老师 永远的朋友

杨晨光

  清华大学近日举行学生给老师颁发的“良师益友”奖颁奖典礼,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37位研究生导师获得这一奖项。

  “传道授业解疑惑,亦师亦友真性情”,这是清华学子对老师的评价。由学生自主发起评选的“良师益友”奖已走过10年历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它的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大。37位获奖教师的年龄和经历彼此不尽相同,但在学生的眼中,他们都具有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高尚品德,不仅可敬,而且可学,他们是高校教师群体的榜样。

  良师:学海明灯指航程

  “没听过他的课是一种遗憾,因为他能够在第一时间让你为流体力学而着迷。跟他讨论学术问题,如饮甘醇,令人陶醉。激情与严谨完美交织,堪称学术的楷模。”这是学生撰写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朱克勤的入选理由。10年来7次获得良师益友称号的朱克勤在颁奖现场动情地说:每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一种责任油然而生。作为教师,首先要把课讲好,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我对学生的了解胜过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朱克勤的学生杨攀在读研阶段写的第一篇论文曾经被朱克勤反复修改了十几遍,可以说字斟句酌,逐字修改。

  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邓富国,在攻读硕士期间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迷茫,对科研的自信逐渐消失,抱着脱离原来研究方向的念头,攻读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龙桂鲁的博士生。一个冬天的晚上,邓富国在研究过程中忽然有了灵感,他兴奋地打电话给龙桂鲁,说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正感冒的龙桂鲁马上从家里赶到办公室,与邓富国一起讨论。经过一整夜的讨论和完善,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近3年来被引用了近百次。

  现在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的邓富国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感慨地说:“跟随龙老师学习的3年,让我找回了对科研的自信,也磨炼了自己坚强的毅力,龙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是我永远的精神财富。

  益友:春风化雨润心田

  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袁金颖上台领奖时,她的学生在台下齐声高呼“袁老师,我们爱您,我们感谢您”,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被学生称为“知心大姐”的袁金颖,在承担大量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她把真诚融入工作之中,成为学生最信赖的好朋友。

  2005年,大三学生王楠脚部做手术,需要住院静养,不得不请假数周。而当时正值学校推荐读研人选,请假数周会影响她的成绩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王楠和她的父母非常着急。袁金颖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住院中的王楠保持联系,并多次去医院看望、鼓励她。王楠病愈返校后,袁金颖主动帮助她补课,并联系其他课程的老师补课,使王楠的成绩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前进了十几名。现在,王楠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

  在学生们眼中,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师周明胜没有一点架子,从学习到娱乐,从就业到生活,他是学生健康向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工程物理系一名大四学生想考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但又很犹豫,毕竟要脱离原来的专业,于是,他去找周明胜商量。周明胜与他谈了一个下午,使他下定决心,坚持自己的理想,报考美术学院。周明胜担心他毕业后的生活,还给他介绍了一份美工设计的兼职工作,以保障他的经济来源。

  楷模:三尺杏坛传大道

  何为导师?学生的话最有代表性。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研究生聂冰冰说,一是为学,能用自身深刻卓越的学术思想和厚重渊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方向上的引导和方法上的点拨;二是为人,要和学生有思想上的交流,用自身的高风亮节和为人处事的言行去教育人、影响人、熏陶人。

  汉代学者董仲舒曾经说过:“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化身,而是知识与道德的和谐统一。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富裕、价值多元的社会,教育也在与时俱进,但公众对教师的期待并没有变。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蒋洪德院士常对学生说,为学先为人,不能为了学问而“学问”,更不能为了“学问”而违反道德甚至是法律。电子工程系教授王希勤经常这样教育学生,做事情一定要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需要,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让你的工作变得有意义。

  莫道斑斑双鬓染,笑看桃李满园芳。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教师,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指引学生走向收获的巅峰,才使得“良师益友”的评选活动10年来逐渐发展成清华大学树立师德典范、书写师生真情的品牌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转自:中国教育报 20080325日)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