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做事 踏踏实实做人
崔维成(1981级力学)
在这春光和煦、百花盛开之时,回到梦牵魂绕的清华园,心情十分激动。这里是我学习、生活了五年之地,那五年是对我人生影响巨大的五年。值此母校工程力学系建系5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万分诚挚之情向母校、向系庆大典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祝贺母校各院各系日益昌盛,为祖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栋梁之才。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由于清华大学严谨务实的学风,使得清华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大量杰出人才。我自己尽管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但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还是得益于在清华上学期间打下的科学与人文基础。我自己二十多年的工作体会是,即使是一名工程师,也要有较强的人文基础。人文基础有时甚至比科学基础还重要。没有一个好的人生态度是不可能给社会做出大贡献的。
我庆幸自己在上大学期间除了打下科学研究之基础以外,还找到了人生之导师,开始真正思索人生,领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很喜欢这句话,因此,常以此来观察周围的人。我觉得用三个阶段来划分人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相对于现在的学制,三十岁基本上可以完成博士学位,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就事业而言定义为而立之年还是合适的。但何时而不惑,何时而能达知天命则显然因人而异。
我观身边之人,确实有一些出类拔萃之人,不到四十而事业有成。他们的人生目标明确,工作动力充溢,生活也颇为充实。他们常令我想起一位西方哲人的话:“伟大的精力来自伟大的目标”。他们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给我以力量;但也有不少人尚在困惑之中,不知人生为何?更谈不上不惑、知天命,我觉得甚为可惜。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和体会。
1981年我考入清华,清华园真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我在清华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在大学五年过得很充实,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刚进来的时候有点不大适应,但是经过半个学期,一切情况就开始好转起来,我那时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我的学习方法中,自主性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我一般是一个星期一小结,一个月一大总结,这样学得很扎实。因此,我考试前就不需要再花复习时间,也从来不为考试担心,觉得那只是一次很平常的练习。在别人准备考试的那两个停课周,我一般都是在看其它的书,学一点其它的知识,等到考前稍稍翻看一下自己的笔记就行了。这样积累下来,大学里我利用那两个星期以及假期不回家的时间学到了很多其它的东西。另外我学到了由学习转向做研究的方法。我每次复习时,总喜欢由特例向一般推广,对于所有的定理都作了推导证明,对于所有的假设都要思考为什么、是否最合理之类。比如说,我在学弹性力学时,书上有深梁受均布载荷的例子,我就想如果换成抛物线载荷,不知道是否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导出解析解,结果试了一下是可行的。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推导出来了。有一次偶然翻看《力学与实践》杂志,发现别人导出了线性分布载荷就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了,我就把我的结果寄给该杂志主编,后来也在那本杂志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这是在上大学时我结合平时的学习完成的探索研究的一个例子,类似的推广在我的笔记本上还有很多。总之,大学五年培养了我在看书或看别人的论文时很容易发现问题这一能力。而自己以后的研究历程表明,这一能力对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在清华本科学习期间学到的科研能力在英国留学期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我于1987年9月去英国留学。先在帝国理工土木工程系,导师给了我一篇他们系里刚刚毕业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模糊优化设计的,写了250多页,但我一看就基本明白了,很快消除了我对博士研究的恐惧。我自己选择了“模糊数学在结构安全评估中的应用”这一方向,每周一至五做大量阅读,周末两天写一份报告,因此,几个月下来就写了不少报告。大概五个月后,我就挑了一篇自己认为有创新的论文送给导师,希望他帮助改改英语,然后能去有关杂志上发表,但一个多月杳无音信。我一气之下,就提出转学,八个月后就转到布里斯托大学土木工程系。与新导师合作不到一个月,我们的第一篇论文就寄出去了,随后第二篇,第三篇。其中的第三篇就是我曾经送给帝国理工导师但没有任何回音的那一篇。跟新导师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有一天,他主动跟我说:“作为一名博士生,你的工作已经可以准备毕业了”。我听了这话非常高兴,于是一边写论文,一边联系博士后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很快就顺利地在布里斯托大学航空系找到了博士后研究的机会。这样我总共只花了两年零一个季度的时间就由本科学历拿到了博士学位。博士后期间,也是自己研究成果丰硕的一个阶段,三年时间里我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我博士后导师的夫人曾抱怨说她丈夫与我是生产论文的机器,因为我导师为了与我讨论论文也经常周末来加班,这在英国人中是不多见的。1993年回国后,尽管我的研究方向因客观环境的要求而不断变化,但在每一个方向上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并取得一些进展,也均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这均得益于从大学时期就培养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
在清华大学期间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另一件事就是我找到了人生的导师。1984年,国内上映《城南旧事》电影,我第一次听到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不懂音律的我不知怎么就特别喜欢这首歌,就想知道是谁写的。这才第一次知道了李叔同的名字以及他的简单情况,似乎当下就知道他就是我的人生导师,他走的人生道路也就是我将来要走的人生道路。以后随着收集他的资料的增多,对他的了解的加深,对他的敬仰也与日俱增。
随着对李叔同先生敬仰的日益增加,自己的思想、行事也越来越效仿于他。尽管李叔同先生一生做过的事情很多,其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慈悲心”和做人做事“认真”两方面。在一本关于他的书中作者这样写道:“他是事事认真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
与李叔同先生相比,我的能力不及于万一,但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的心却是一样的。目前我还是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科研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工作中更感觉到,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应该有李叔同先生这种“认真”的精神,我自己现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努力把自己承担的各项工作做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和母校,同时也很希望把自己感悟到的“慈悲做人,智慧做事”的道理与大家分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