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校友励学金:引领中国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

2008-05-21 |


(本刊记者 王 正)




经­过两年的运作,自2006年初启动的“清华校友励学金”得到了广大校友的积极响应:2006年筹集资金486万,2007年则达到1060万元。以“清华校友励学金”为主体的“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2007年覆盖了全部家庭经­济特困、贫困的学生,全面实现了“特困生百分百受资助”的目标,也使清华大学“不让一个勤奋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06年“清华贫困生100%受资助”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教育新闻之一;2007年香港《大公报》则以“清华大手笔助困”为题对清华大学打出的这张充满人文关爱的“助困牌”叫好。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连续多年,全国近70%的理科高考状元选择了清华;2007年,又有5省市的文科状元进入清华。可以说,“半国英才进清华”形象地描述了清华生源的优秀。但每年进入清华的学生中却有很高比例的贫困生。据2006年的数据统计,全校在校本科学生当中,共有贫困生3,319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占本科生总人数24.1%;其中特困生1,570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元以下),占11.4%。
清华的贫困生、特困生主要来自边远、不发达地区及城市中下岗、单亲等特殊家庭,他们的外语、电脑水平普遍较差,不掉队的唯一办法就是多花时间弥补。另外,这些同学普遍缺乏营养,北京较高的生活消费、正处于成长的年龄、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他们承受很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影响了他们心智的健康成长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清华大学历来就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坚持“不让一个勤奋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2006年,在既有的“奖、助、贷、勤、补”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资助体系基础上,学校实施了“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构建“助、勤、奖、贷、补”资助体系,明确承诺做到“两个全部”和“两个增加”。“两个全部”指:一是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并惠及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学生;二是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求学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两个增加”指:一是学校通过加强在校友、社会各界当中筹集捐款的工作力度和加大学校的直接投入,来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强度;二是大幅度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获得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使他们以适当方式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达到育人的目标。
“清华校友励学金”得到校友积极响应
在新资助体系中,“清华校友励学金”应运而生。它是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牵头、广大校友发起的一项捐资助学工程,其“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理念,得到了校友们的广泛认同——贫困学生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校友给予的精神激励。这是清华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也是校友参与和支持母校人才培养的直接渠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广大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提升校友凝聚力。
2007 年共有927位校友和49个已毕业的班/年级集体、地方校友会、企业等组织参与捐赠,到帐的励学金总额达到1060余万元,新增冠名捐赠项目达到90项,资助金额达410余万元,占学校2007年助学金发放总金额1330.018万元的30.35%,获助学生人数632人(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已经­成为了学校新资助体系的主要部分。
在927位捐赠的校友中,有82岁的林宗棠老学长(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黄均德老学长(55届建筑),也有年轻的刚工作不久的康康校友(98级机械);有积极组织发动班级(建5班)集体捐赠的叶如棠学长(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也有多次或连续几年捐赠田涛学长(87级水利系);有海外的泰侨校友廖锡麟(57届电机)、姜恩涓(58届电机)夫妇,也有校内热能系倪维斗、蒋洪德、徐旭常三位院士带头捐赠。各地校友会也热烈响应,大力宣传“校友励学金”的“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理念。河南、重庆、深圳等地校友会更是把“校友励学金”作为全年的重要工作,作为回馈母校的主要渠道,发动各地校友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校友励学金”是目前学校所有捐款项目中最受欢迎的,因为它不仅助困,更重要的是励志;它不仅是校友凝聚力的体现,更是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的传承。
2007 年10月11日 ,林宗棠学长在委托他人把现金送到校友总会的同时,打电话和校友总会的老师说:“在《清华人》上刚看到‘校友励学金’时就想要捐款,可是我一个退休老人,当时没有那么多钱啊,现在有了这一笔咨询费,就赶紧送过来。”
田涛学长自2006年起每年捐赠20万元人民币,连续捐赠6年共计120万元人民币。在给校友总会的邮件中他说:“¡­¡­每一个学生都很不容易,恨我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么多了!只望受资助的学生能勤奋学习,踏实为人,早日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在获助学生身上,我们看到在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激励下,同学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一位来自福建山区的同学说:“我接受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我有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将来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尽我所能,牢记一个清华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帮助老家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引领中国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助学金的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国家财政的补贴和教育部教育基金会从社会上筹集的资金;二是从高校学费中抽出的经­费;三是社会的捐助。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占到大学生总数的20%,特困生占8%。也就是说,在现有的两千多万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贫困生近四百万,特困生一百六十万,这还不包括许多隐性贫困生。可想而知,相对于四五百万的贫困生而言,微薄的助学金实是±­水车薪。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实现以助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实是力不从心,而“校友励学金”对于清华新资助体系的实施起到了核心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香港《大公报》认为:清华大学推出的这套新“资助体系”,无疑为所有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困难学生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样的“大手笔”,开国内高校之先河,怎不令人为之感动!
2007 年2月11日 ,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千龙新闻网Э办的“2006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揭晓,新闻“清华贫困生100%受资助”榜上有名。这也表明清华新资助体系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事实上,由于2006年清华新资助体系的成功实施,国家于2007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加大贫困大中专学生励志奖学金的发放力度,将清华的新资助体系进一步推广,而实施细则中很多名称、理念都与清华实施的基本一致。
作为高校资助体系建设的有益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华校友励学金”引领着中国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
( 《清华人》2008-2期)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