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锡麟,现任泰国泰荣立集团董事长,兼任泰国皇家卫星远程教育电视台汉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主席、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创办人、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校¶、泰国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兼副秘书长、泰国中国商务委员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全国侨联顾问、北京市侨联顾问等职。
1957年,廖锡麟于北京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接着又赴美国俄立岗州立大学研读冶金工程,仅两年就以优异成绩修完所有课程,后前往泰国寻求发展,并创办了泰荣立集团。作为泰国中华总商会的常务会¶兼副秘书长,廖锡麟极力在泰国推进华语教育的推广普及,长期为泰国的华文教育和中泰文化交流出资出力,为加强中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他还支持中国的科技及教育的发展,并同夫人姜恩涓女士特地在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基金奖励优秀学生,鼓励科技创新。
姜恩涓,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2007年4月,清华大学96周年校庆,正值1957届的学长们毕业五十周年。泰国华侨廖锡麟学长携夫人姜恩涓学长专程回到母校参加庆典,并捐赠了20万元设立“廖锡麟姜恩涓励学基金”。
老校友回到母校,万千思绪中最多的自然是回忆当年。廖先生面带微笑地说,“当年的校园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学习之余,也会有很多体育和文艺活动。同学们干什么都在一起,感情很好”。说到这里,姜女士脸上立刻浮现出熠熠的光彩:“那是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时候真的是很开心的,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亲密无间,就像一家人一样。”“大家都会很热心地互相帮助,比如说有同学生病了,大家马上就会围上来嘘寒问暖,有同学主动帮她(他)打饭洗衣服,替她(他)笔记,下课后马上去为她(他)补课;有同学学习跟不上,也会有同学主动帮忙讲解。同学之间的感情特别单纯,特别深厚,所以也就特别珍贵。”
说起母校这些年的变化,姜女士感慨良多,她说清华园变大了好多,很多地方她都不认识,尤其是从主楼到东门那一片风格独特的新建筑群,令人耳目一新,感觉到浓厚的现代化气息。而廖先生则更倾向于关注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水平这些方面。他认为,他上学时的清华大学刚刚经历过建国初的学科调整,在苏联式的办学方针指引下,是一所比较专业的以工科为主的大学。而今天的清华大学正在逐渐向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转变,除工科以外,文科、理科、医科、艺术等别的学科也开始兴盛起来,这是他很乐意看到的,他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自然不必说,我更高兴的是看到,我们的教学水平也是很优秀的。”
“当然,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和迅速发展,很多方面难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在科研方面的经费,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实在是捉襟见肘。”“所以我想到我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母校做点事。”于是,2000年,“廖锡麟姜恩涓奖学金”诞生了,主要用于资助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
后来,当了解到还有学生因为贫穷而不能走进校园时,姜恩涓感慨万千,她说,“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同样为人父母,我可以想象,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们的父母会多么高兴多么骄傲,可是如果他们拿不出钱来供孩子上学,他们的心里又会有多么难过。”于是,此次回母校,正值廖先生毕业五十周年,他们又捐赠了励学基金。2008年正好是姜女士毕业五十周年,他们继续捐赠20万元的励学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正如歌里唱的,“河山只在我梦里,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廖先生说,自己对母校、对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中国文化的传统渊源在他身上深刻着永不可磨灭的印迹。因为父亲推崇中国文化,廖锡麟从小接受的是华文教育,他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北京和美国读过书,而其中对他的性格和人生影响最大的还是在清华的五年。“在清华的学习给我的是‘猎枪’而不是‘干粮’,清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我以后做实业大有益处。”而夫人则在旁补充说:“我们在三年级就开始去工厂实习,和工人一样地干活,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中国改革开放后,廖先生率先回国投资建厂,先后投资兴办了上海泰盈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八番餐饮有限公司。这几年,随着在中国投资的加大,他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回一次中国,夫妇俩的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方。
近年来,泰国学习中文之风盛行,连皇室都强调学中文。为发展中泰两国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国教育部与泰国皇家卫星远程教育基金会联合泰国中华总商会为泰国皇家卫星远程教育电视台组织了一个汉语教材编写工作委员会,廖锡麟被委任为教材审编委员会主席,并于百忙中安排了大量时间做此项工作。他花了四年时间编写出一套中文教材,有中泰文对照,泰国教育部评价说这是泰国有史以来最完善的教材。目前这套教材正在泰国推广。“能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一些事情,很有意义”,他说。目前,他还在泰国积极筹建汉语学院,牵头主办各种活动,大力推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
商海沉浮半生,廖锡麟推崇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儒家思想,说起话来还颇有些禅意:“顺其自然,满足于得到的,不强求得不到的,心情就会很平和。”“我崇尚中国的中庸之道,不喜欢冒险,不走极端。”这是他的经商之道,也是他的为人之道。
采访手记
四月,校友返校日,许多年长的校友纷纷来到学校聚会,清华园里一派花团锦簇,春光明媚。而此间,去拜访廖锡麟、姜恩涓两位学长,最是让我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位学长风度翩翩,优雅从容,言笑晏晏,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宛然能见当年的一对金童玉女,丝毫看不出年逾古稀的老态。谈话间,廖锡麟滔滔不绝,言谈间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笃厚感情,而姜女士则笑盈盈地在旁点头称是,或补充提醒几句细节,二人还不时地交换一下看法,会心一笑。
廖先生看上去完全不像一个商人,正如一些国内媒体评价,他儒雅斯文,看上去更像一位大学教授,就连《人民日报》对他的评价都是“具有学者风范的实业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气质内敛谈吐文雅,更是因为从他的眼睛里完全看不到唯利是图和咄咄逼人的锋芒,而只有温和敦厚的神色。
而姜恩涓女士,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她给我的感觉那么温暖那么美好呢?我想,除了她的美丽和优雅,更重要的在于,在她的面容中、眼神里有一种柔和纯真的光芒,我们可以称之为善良,更贴切一些的话,应该是——慈悲。当她说到那些考上清华而没钱上学的孩子时,语气中满是疼惜和慈爱,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她泪光闪烁中的那一颗慈悲之心。
(《清华人》200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