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清华大学建筑、土木、水利、环境、公共安全等学科师生发挥专业优势,立即投入抗震救灾之中。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动为国家出谋划策,为灾区人民分忧解难,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以致用,谏言献策,尽拳拳报国之心
清华大学文科教师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开展有关研究,用多年的科研积累,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重建规划谏言献策。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在震后及时撰写题为《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影响评估》及《对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影响评估》的国情报告,主张灾后重建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并以市场为主导、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等。
挂靠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在地震发生后,立即研究撰写《不放弃、不抛弃:沉痛悼念死难同胞!》、《从悲伤到复原:“汶川大地震”后心理重建的重要性与政策建议》、《地震巨灾后抗震救灾的阶段划分及主要任务研究》、《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政府初期响应评析》、《汶川大地震国内外媒体报道综述》等五期特刊,及时上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综合协调部门。特刊中的“汶川大地震应急管理十建议”被新华社收录于近期的内参中,并相继被人民网、搜狐网、中国新闻网、腾讯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清华公管学院薛澜教授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提交了“震区基层政权建设刻不容缓”、“协助灾区居民采取自救行动”、“建立权威汶川地震综合信息网”、“迅速建立灾区群众临时身份证制度”、“建立应急体系交流工作机制”、“正确引导社会捐款活动的健康发展”、“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对若干热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等七条建议,受到高度重视。
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刘江永教授,撰写两份建议报告,并与国际关系学系孙哲教授、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共同出席外交部召集的政策研讨会,就我国抗震救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新变化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其中某些建议已被采纳。
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孙哲参加由国务院台办举办的中美台湾问题“二轨”会谈,研判地震对两岸关系的冲击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影响;参加外交部“透过抗震救灾看中国于世界关系”内部研讨,就中国未来复合型危机预防提出政策建议;联系美国纽约消防局副局长、曾参与处理过“9•11”重建的William Bill Eimicke,请其就中国危机管理和震区重建提出建议。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自5月13日起,连续为国务院新闻办灾情发布会做了5场新闻发布评估。同时,向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呈交题为《汶川大地震后与西方媒体的沟通策略》和《美国和日本重大灾害处理经验对汶川大地震新闻发布的启示》的政策建议。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和周庆安还参与了国防部有关解放军和武警抗震救灾的首场新闻发布会的咨询工作等。
宣传政策,分析形势,展泱泱大国风范
震灾后,多位文科教师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分析抗震救灾的形势,向社会表达各自的专业性见解。
历史系著名教授李学勤先生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款待过我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的文章,用质朴、关切的语言描述了北川印象,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与祝福。该文后来多次被不同媒体转载。
公共管理学院薛澜教授分别接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我国《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就此次救灾行动迅速的原因,及防灾减灾信息公开等发表观点。彭宗超副教授先后就震后受灾群众的安置、信息公开、突发事件紧急响应体制等问题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解放军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并作为特邀专家参与央视国际频道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在人民网理论频道撰写文章《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政府初期响应评析》,分析各级政府抗震救灾初期响应的特点、尚存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接受《法制日报》的专访认为,救灾重激情,重建重规则,短期内重建可参考我国台湾地区“9•21”大地震社区及都市地区的重建工作,长期重建则可参考日本的有关经验;他又应《人民日报》邀请撰文《灾后重建的法律依据(贯彻重建条例专家谈)》,从灾后重建各方的法律地位、不同阶段权利义务及法律约束性等角度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公共管理学院贾西津副教授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认为灾后重建中民间机构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应更好地发挥作用,深入到政府无法触及的方面进行救援,提供较为完善的补充力量。
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在接受北京电视台关于“汶川大地震中的政府行为和政府责任”的采访时认为,汶川抗震救灾树立了社会团结的标杆,和谐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群众、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党的号召,政府的行动和民众的参与均达到空前程度。
人文社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加州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在接受民政部新闻办公室采访时认为,震后一是要恢复常态,不要连续哀悼;二是要尊重科学,心理救助要由专门的、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来开展;三是要做个人化思考,多做个别工作,而不是大团体的宣讲。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副组长樊富珉教授分别接受《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采访,认为“过度关注灾害也会有创伤”,“灾后压抑情绪应及时疏导”。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周庆安在《新京报》上发表题为《新闻人是托举生命的另一条肩膀》的文章,认为新闻人一方面是政府信息和公众需求之间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又要做社会动员的重要舆论推手。史安斌副教授先后接受纽约时报社、《美国新闻周刊》、日本NHK、CCTV9等多家中外媒体的专访,5月14日《纽约时报》题为《电视不间断播放救灾画面不同寻常》的新闻分析中,多处引用了他的话语。
心理救助,多元抗灾,显涓涓人文关怀
震后救援刻不容缓,清华大学文科教师在“行胜于言”的校风指引下,开展及时、有效的复合型救助活动。
心理学专家樊富珉教授发挥学科专长,赴灾区开展危机团体心理辅导,并紧急编制危机心理援助《灾难减压工作坊》,协助学生处理灾难应激反应。新闻与传播学院高访学者,前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资讯台副台长曹景行携研究生到灾区进行为期6天的实地采访,作了很多有价值的采访报道,为抗震救灾和稳定人民情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引导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科教师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赈灾活动。部分教师临时变更既定课程代之以抗震救灾的有关内容:刘江永教授专门为本科生讲述“抗震救灾与国家安全”课。美术学院教师在得知可向灾区捐赠书画作品后,有六位教师先后进行了捐赠;刘巨德教授、卢新华教授将所捐个人作品义卖所得的二万余元均捐赠给汶川灾区。李希光教授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集40万元人民币,为灾区马尔康县筹集救灾物质。(科研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