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周厚贵:扎根山川 水电报国

2008-07-05 |

——在2008年暑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周厚贵(1999博,水利)

周厚贵,196211月生,湖北枝江市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水电学院。19973月——199912月,在清华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现任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湖北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8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万分荣幸地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无比的幸福与快乐!我是刚从湖北一个大型水库抢险工地赶来,身上还散发着工地的硝烟和泥土的芬芳。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各位同学圆满完成学业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同时,向哺育我成长的母校和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扎根山川 水电报国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1962年在长江江洲边上的一个茅草屋里来到这个世界,从此与水“结缘”。1978年,我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习,1997年考入清华大学读博,依旧还是水工专业。从大学毕业至今26年了,我一直扎根在位于鄂西山区的湖北宜昌,是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虽然根据组织安排近几年我承担了一些政府的工作,但我不会离开我立志毕生探索的水工专业。

1982年,我大学毕业来到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工地——长江葛洲坝工程参加二期工程建设,从工地的技术员干起,在那里工作了7年。之后又参加了红水河岩滩、清江隔河岩、雅砻江二滩等国家重点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1992年,国家决定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葛洲坝集团公司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我作为一名技术骨干首批进驻了三峡工地,承担起艰巨的技术攻关和繁重的施工管理工作,一干又是7年。

在每一个水电工地,我时常会遇到许多工程技术难题,这使我感到已有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于是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前一年,我报考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19973月,我怀揣着三峡工程中许多实际问题,跨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园。我百般珍惜,求知若渴,刻苦钻研,请教老师,多次深入三峡工程实际分析计算,制定措施,使这些难题得到突破和解决。尤其是大江截流研究成果,有力地保障了截流有序、安全、正点地合龙,成果经过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系列奖励和荣誉,我的论文也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毕业后,我立即回到三峡工地,继续攻克二、三期主体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难题,参与主持了三峡工程中多项重大技术课题。

随着三峡工程进入尾声,将提前一年于2008年基本建成,我的工作转向了集团公司所承建的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工程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工程、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工程等。在国际化战略经营方面,葛洲坝集团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如伊朗、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缅甸、印度等中标承建了一批大型水电工程,目前正在跟踪装机容量比三峡水电站大两倍的未来世界第一大的印加水电站,我的工作平台已经从中国拓宽到了世界,专业制高点也从国内提升到了国际,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正等待着我。

我很庆幸,自己的人生轨迹一直都没有离开国家重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是水电前辈们扎根山川的优良品德熏陶着我,也是不断攀登水电高峰的理想指引着我。在这里,我有两点深刻体会与同学们分享:

第一.在事业追求中实现人生价值。大家知道,干水电施工这一行基本上都在山沟峡谷里,远在他乡,条件艰苦,有这样一段顺口溜:“远看水电象天堂,走近水电象牢房,人人都说水电好,傻冒才往水电跑”。一开始我曾经有过茫然,但在逐步战胜困难、进入角色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其实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抓到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烂牌。我踏踏实实地干下来,最后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成为一名无怨无悔的水电人。我经常在工地值夜班,每当我看到工地之外上下游河岸的阑珊灯火,心中就会涌起一份自豪:这不正是我们播下的颗颗明珠吗!

回首26年的水电工作经历,在长江葛洲坝、红水河岩滩、清江隔河岩、雅砻江二滩以及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水电工程,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同学们,只要我们对自己追求的事业永不懈怠,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遭遇什么条件,无论经受多少磨难,都无法动摇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信念。

第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认为,求学深造、增长水平应该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解决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一般从学校到学校的研究生不同,我是在积累了15年工作经验和教训,带着三峡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来清华读书的。当时,三峡工程面临大江截流,其截流流量、水深和抛投强度均为世界第一,如何攻克一系列技术难点,顺利完成这项宏伟的任务,正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导师刘光廷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一起分析研究、拓展思路,多次深入三峡工地提取相关数据,与工地上的技术干部、施工人员座谈、讨论。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大江大河深水截流理论模型,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终于完成了课题。大江截流的实践证明,本项成果在关键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使之成为世界截流史上的典范。在其后实施的三峡三期、大渡河瀑布沟、雅砻江锦屏一级等水电站工程的截流中,本项成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是这种由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我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帮助我一步步攀登水电科学的新高峰。

同学们,祖国和人民正迫切地期待着大家。当今盛世一个不争的实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要比挑战多得多,尤其是清华的毕业生。只要大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为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就完全有可能成为时代的杰出人物。

最后,祝愿母校青春常在,祝愿同学们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凯歌!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 072008.07

    清华大学2008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新闻中心讯 记者 崔凯 摄影 郭海军】7月5日上午,2008年清华大学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大礼堂举行。

  • 012008.08

    周厚贵当选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008年4月11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周厚贵当选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212023.0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厚群——为筑就巍峨大坝添砖加瓦

    陈厚群,1932年5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抗震专家,主编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国家标准,负责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模拟地震振动台,攻克东江、二滩、小浪底、三峡、龙羊峡、小湾等众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陈厚群在参加学术会议。受访者供图长江三峡,大坝卧江;南水北调,翻山越...

  • 172004.04
  • 222022.04

    卢吉:一蓑风雨任水电,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卢吉,清华大学水利系1998级本科,2008年博士毕业。现任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参与了小湾水电站和龙开口水电站工程建设,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序言14年,于历史,不过白驹过隙;于卢吉,却千帆阅尽。2008年,卢吉博士毕业后积极响应学校“入主流、上大舞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恩师余锡平教授的支持...

  • 292024.02

    叶笃正:投身气象矢志报国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又名叶平斋,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天津。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曾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气象组副组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理事长,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物理和气象协会执行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和地...

  • 162021.06

    陈厚群:祖国富强是我追梦人生的夙愿

    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厚群(1950年进入清华土木系学习,1952年赴苏联留学)已退休多年,仍担任着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和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质检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咨询工作。

  • 292020.12

    陈厚群:祖国富强是我追梦人生的夙愿

    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陈厚群已退休多年,仍担任着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和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质检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咨询工作。青山在,人未老,不曾停歇的陈厚群当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岁月增,志愈坚,“只要祖国需要,甘愿到任何地方”——这是陈厚群发出的铮铮誓言。陈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一切献给...

  • 132018.07

    刘顺涛:海归博士投身航空报国

    “只有出了国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歼-20让刘顺涛看到了一个可以赶超的机会,一个让自己能参与到伟大事业的机会。当即,他给航空工业成飞人力资源部发了封邮....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