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智力拥军的清华探索

2021-10-26 | 邓宇 赵丹丹 王晓丽 | 来源 《解放军报》2021-10-23 |

——清华大学发挥资源优势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启示录


写在前面

受退役军人事务部委托,在清华大学党委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双拥课题组承担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双拥工作的历史沿革与基本经验研究》课题论证研讨会,前不久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军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深入讨论课题的同时,围绕清华大学“勇扛智力拥军大旗”这一话题展开了热议。

课题组成员娓娓道来的一些经验做法,引起了专家们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值得军地共同借鉴和推广。

1

从“得到”向“做到”的跨越

“清华士兵”方阵崛起

几经周折,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张旭今年上半年如愿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一员。与她同时应征入伍的,还有5名女生、11名男生。

上了清华,为啥还要当兵?

“一条横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被誉为“清华第一兵”的李高杰,现任南疆军区某团副参谋长。200511月国家出台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政策,清华园内一条“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横幅,让李高杰热血沸腾,他径直走向征兵咨询台,成了“清华报名应征第一人”。两年后,正读大三的贾娜选择参军入伍,成了“清华第一女兵”。

忧患意识与爱国奉献,是一代代清华人显著的特质。

新中国成立前,清华有“小解放区”的美誉,20多年先后有近700名中共地下党员拼搏战斗在清华大学,无一人叛党。1949年初学校地下党组织公开,二校门张榜公布的师生党员达187人。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校长蒋南翔感慨地表示,“学校里出来的学生光想自己不想国家,学习再好,技术水平再高,正当中华民族处在被人凌辱的时候,袖手旁观跑了,要这样的人干什么?”

1950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曾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党支部书记的李树平回忆,当时正读大四的朱镕基在全系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令人称道的是,清华大学建筑学家林徽因还亲手缝制棉背心,寄给冰天雪地中的志愿军将士御寒。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2005年以来,244名在读大学生入伍,“清华士兵”方阵引人瞩目。忠诚、勇气、血性、荣誉,成为清华学生在军队大熔炉锻造出的共同品质,他们中有37人在部队立功。“不能总想我能得到什么,而应该多想我能做到什么。”荣立个人三等功的清华美术学院蒙古族学生奥格蒙岱,道出了“清华士兵”的共同心声。

2

首创“双学籍、双注册”培养模式

“飞行学员班”出类拔萃

当万分之三与万分之一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叠加效应?

清华联合军队启动的“飞行学员班”招生计划,用8个字作出了响亮回答:优中选优,出类拔萃。

空军招飞中心资料显示:清华大学录取率为万分之三,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学员录取率为万分之一。从20118月开始,清华陆续与空军、海军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双注册”飞行学员,在清华完成大一至大三的学业,大四回到空军航空大学或海军航空大学继续培养。联合培养飞行学员顺利毕业,将获得军地双方共同盖章的毕业证和两个学位证。

清华大学航空学科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2004年清华正式组建航天航空学院。爱国奉献和牺牲精神在清华一脉相承,电影《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原型,驾驶战机直撞敌舰的沈崇诲就是清华校友。这一幕深深震撼着“飞行学员班”每一位学员。

清华“飞行学员班”有什么不同?

从学期衔接上看,他们没有暑假。清华大学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白本锋介绍,他们必须按要求回到空航大和海航大的基地,接受野外生存、跳伞等专业项目训练。

从每天时间安排看,他们不同于普通清华生。早6点起床,610分集合出操,半个多小时的早操结束后吃早饭、整理内务,8点前上课或自习。来自山东省泰安市的2019级“飞行学员班”女生张文玉说,航空体育课作为重要科目之一,大家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晚上9点下课后要加练,10点回宿舍换军装点名,10点半熄灯休息。对此,清华师生敬佩之余给予高度评价,说他们是“清华起得最早的一群人,跑步最多的一群人,也是思想最好的一群人”。

数字最有说服力:首批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的初教机成飞率高达93%,创历史新高。

3

军队高层次人才进清华

“强军计划”落地生根

“搞导弹的与搞医学的碰撞出火花,优化导弹发射流程竟然受到胃肠镜手术的启发。”621日开班的第7期“全军科技领军人才战略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上,首期研修班一个看似“偶然”的成果再次被提及时,大家不由得会心一笑。

201561日,首期“全军科技领军人才战略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开班,40名参训学员均为全军选拔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军委机关有关领导表示,这个研修班交由清华举办,意在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家层面的“战略科学家”,引领军队创新人才取得世界一流的国防科研成果。

强大的师资阵容,令人欣羡:尤政、李衍达、孙家广、张钹等院士披挂上阵,杨斌、康克军、张华堂、唐传祥、胡鞍钢等知名教授专家登台为学员授课,他们的科研团队作主题报告或开展科研学术交流。

无独有偶。

2001年开始,教育部、原总政治部决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清华、北大等全国27所普通高校列入首批招生计划学校,招收军队优秀在职专业技术干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如今,全国强军计划院校已达31所,均为985名校,其中清华是唯一可以招收强军计划博士生的普通高校。

采访中发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传统深深影响着每一名“强军计划”清华生。

生命学院2020级强军计划博士生黄勇,入校前就从单位报名参加陈薇院士带领的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队。在武汉80多天,他利用移动P3实验室完成10000个样本的检测,后期又参与新冠疫苗宿主的筛查工作。

得知黄勇被清华录取,同为清华校友的陈薇院士深情叮嘱:“一定要学清华精神的精髓,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多作贡献!”

4

帮更多退役军人圆梦

“继续教育”春风化雨

“开班仪式上戴校徽、学校训、听校歌,重新唤起了我们学生时代的记忆。”回忆研修班的点点滴滴,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赖胜辉感慨不已。

今年5月,由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与创业高级研修班第2829期,在清华科技园学研大厦相继举办,像赖胜辉一样,来自北京市的500余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参加了研修。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既承担军队干部在职培训,又承担退役军人培训。这里有一个明显特征:教学、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拥挤紧凑,所有教室却格外舒适宽敞。“退役军人大都是脱了军装再圆清华梦,我们全部资源必须向教学培训一线倾斜!”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动情地说。

付出总有回报。

2007年,军地有关部门共同授牌,继续教育学院成为“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061120日,军转干部企业管理培训在清华开班。来自中央企业在京单位的213名军转干部,接受了为期3周的集中培训。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后,委托继续教育学院承办全部中央单位转业干部教育培训,1000余名中央单位军转干部走进清华,开始了为期1个月的专项培训。

短期培训,效果怎样?

线上线下,同频互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籍退役士兵罗文伶,参加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堂·退役士兵公益送教培训后,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的选择,今年3月如愿考取了当地的乡镇服务基层项目。

由清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近13万人次教育培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已经远播天南地北;“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滋养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人文日新”的清华精神,鼓励更多现役和退役军人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


立德树人助力强军兴军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过勇

每年清华都会举办欢迎老兵退伍的座谈会, 我有幸参加了几次。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身为清华人的“倔强”与“骄傲”。忠诚、勇气、血性、荣誉——对于清华而言,是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的写照。

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回望党的百年征程,回望一代代清华人的接力奋斗,我们更坚定了这种现实选择:立德树人助力强军兴军。

施滉烈士是早期清华学子中坚持真理的杰出代表,1930年牺牲时只有34岁。革命战争年代,在清华党组织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在清华园成长起来,有的直接加入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新中国成立之初,清华大部分教授不是党员。1955年,时任校长蒋南翔介绍机械工程学家、第一副校长刘仙洲入党,并发表题为《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的文章,梁思成、张光斗、吴良镛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日益严峻。清华大学响应党和国家需要成立工程物理系、创建核能技术研究院,吕应中、王大中等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年轻人勇挑重担、埋头苦干,践行了清华人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1999年,国家表彰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其中有14位清华校友。

改革开放后,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献身党、国家和军队事业的优秀人才。化工系1991届硕士毕业生、“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毕业当年携笔从戎。从抗击“非典”、埃博拉病毒到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清华校训鼓舞着她“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前段时间,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成功,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标志着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以及航天人王翔、谷振丰、薛辉、容易、高旭等,代表着清华人在航天事业的身影。令人欣喜的是,过去10年,有近700位清华毕业生到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工作,有近5000名清华毕业生到军工单位工作,他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和军队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部门。

立德树人助力强军兴军,呼唤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把小我融入大我,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誓言

常志东文/

710日,清华大学因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推迟的2020级本科生军训圆满结束。结训典礼上,参训学生排列出“清华人跟党走”的字样。


英烈纪念碑

李月圆 季静

革命先驱 清华视觉资料库提供

23435165。数字的变化,见证清华人追寻先烈足迹的执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

坐落于水木清华北山之阴的“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纪念碑,是弘扬清华大学光荣革命传统的重要地标。

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烈、教育师生,清华大学树立英烈纪念碑。碑石高约两米,背面镌刻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和23位清华先烈的英名。

纪念碑落成后,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19944月清华校史丛书《清华英烈》出版,老校友宋平亲笔题写了书名。

200190周年校庆之际,“清华英烈碑”重新修葺,碑石下修建了基座和追思平台,背面碑文移至基座正面的大理石上,改为“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其中又增加4位英烈,共刻有43位英烈的姓名及修订后的简介。

20044月,清华校史研究室编辑出版《清华革命先驱》一书,列出51位英烈名单,再增加8人。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清华英烈碑”再次修葺,《清华英烈》得以续修。经多方搜集资料,反复核实,逐一考证,碑文上的清华英烈名单扩充至65人。


国旗仪仗队

董智 桑壮

升旗仪式 常志东摄

“沐朝露伴夕阳是我挚爱的生活,亲手升起五星红旗是我无上的光荣……”这是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的队歌,也是这支仪仗队担负任务的生动写照。

1994年组建的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作为校党委武装部指导下的学生社团,是全国最早成立的高校学生国旗仪仗队之一。仪仗队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体,常年保持80人的规模。他们严格遵守国旗法规范,常年坚持每天升降主楼和大礼堂的两面国旗。

学期中的每周一清晨,学校都会统一组织院系师生在主楼前参加升旗仪式,学生进行国旗下的演讲。这一幕,成为国旗仪仗队组建以来清华人的共同记忆。

建队27年来,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在国家和学校交予的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升旗手专业志愿者中,国旗仪仗队54名队员组成唯一的学生队伍,在6个奥运赛场的颁奖仪式中担任升旗手。2020年,8名仪仗队员完成北京冬奥会测试活动的升旗任务。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庆典中,国旗仪仗队的清华学子成为群众游行方队中的骨干标兵。20214月,仪仗队获评“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



相关新闻

  • 272010.12
  • 112023.08

    创业清华人︱王洪鹏:砥砺探索“芯”可能

    中茵微电子的创始人王洪鹏身上同时有着学者和企业家的气质:谈起技术来像学者一样严谨,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前沿信息如数家珍,管理起公司来也运筹帷幄,冷静而卓有远见。几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他从海外回国工作,很快升到了管理层,然而一股莫名的无力感随之袭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掌控,只要给别人打工,按照别人布局好的战略和方向做事,你就不可能有自己核心的...

  • 022023.06

    创业清华人︱小库科技:用AI,探索未来建筑

    何宛余,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科创中国”,清华经管学院“青腾未来科技学堂”杨良崧,清华大学2011年级建筑系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互联网与新经济全球总决赛天使成长组三等奖。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建筑产业AI应用的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小库凭借自主研发的小库设计云及其项目应用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主创新数字化设计软件典型案例。小库科技致力...

  • 182024.06

    3年6轮融资,清华博士再创业,助力车企追赶特斯拉

    汽车零部件降本空间已到极致,必须靠技术去降本增效。2021年,特斯拉在全球的销售达到93.6万辆,这一数字超过了此前所有分析师的预测。而特斯拉销量快速增长最大的功臣,就是其配备的高阶辅助驾驶等智能化功能,这个功能也成为了智能电动车新潮流。当时,单羿已在芯片创业圈小有名气,但他做了个决定——创办一家高阶智能驾驶公司,助力车企在整车智能化赛道与特斯拉同台竞技。同年,鉴智机器人成立。单羿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

  • 152009.01
  • 252008.04
  • 252008.04
  • 112008.09
  • 142021.09

    11位清华人荣获2021“科学探索奖”

    9月13日,2021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奖项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此极具竞争力与含金量的评定中,共有8位清华教师和3位清华校友获此殊荣!

  • 152022.09

    6位清华人荣获2022“科学探索奖”

    9月15日,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肖百龙、医学院教授程功、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土木工程系长聘教授冯鹏,以及博士后校友、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等6位清华人。王光宇是今年最年轻的获奖人,也是“科学探索奖”首位90后获奖者。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