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此外,还有2位校友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国庆(1988届本、2010届博,机械工程系);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宗亮(1984届水利工程系)。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梅祥
化学系
王梅祥,1960年9月生,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9年7月和1992年3月分获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科院化学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 博士生导师(1998)。2009年5月来清华大学工作,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2000年4月~2004年2月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1997年至2007年从事生物催化反应研究,建立和发展了腈的对映选择性转化反应合成手性羧酸及衍生物的方法。本世纪初开始致力于新型大环与超分子化学研究,建立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结构和性能特色的冠芳烃和杂杯芳烃的大环与主-客体化学体系,为分子识别与组装提供了新的基元,并阐明了阴离子-π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强度、结构特征及阴离子-π作用的协同性,推动阴离子-π非共价相互作用成为分子识别和组装新的驱动力。同时,探究了高价芳基铜的结构与反应,丰富和发展了有机铜化学的内容。近10年中,致力探索锯齿型环带烃大环分子的合成与物性研究,提出了“跨湾构桥”创新合成策略,突破了锯齿型环带烃分子的合成难点,为锯齿形碳纳米结构分子更为可控和精准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先后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第三届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创造奖金奖,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姜培学
能动系
姜培学,1964年9月生,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博士学位(Ph.D.)。自1991年起,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作。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二氧化碳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等。
针对低碳能源与空天动力系统呈现的微纳结构、高温高压、极高热流及高超声速等特点,丰富发展了极端条件热质传递理论,提出了强化传热与超临界流体热质传递计算方法,研发出高温表面热防护关键技术,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应用于航天航空、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对超高速飞行器主动热防护技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奖励与荣誉。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克强
车辆学院
李克强,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1963年生于四川省资阳市,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5年获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工作近6年。现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长期致力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针对汽车智能化技术演进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攻克了“控制协同、结构共用、车云融合”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先后主持研制“智能安全驾驶”、“智能集成驾驶”、“智能网联驾驶”三代系统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智能汽车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他是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是“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术语及其技术中国方案的提出者与推动者,是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担任国家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推进专家组组长、《Journal of Intelligent & Connected Vehicles》和《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的主编。作为专家组组长编写了国家部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等重要报告。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生60余人,其中7人次获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
罗毅
电子系
罗毅,1960年2月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于1983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87年、199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起受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任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97-2012年连续三届担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现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主要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应用技术,包括激光器、LED、光调制器、光探测器,及其在光纤通信、宽带信息感知、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367篇,授权发明专利34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王国庆
机械系校友
王国庆,1966年4月出生。1988年和2010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首席信息官。长期从事航天大型复杂金属构件成形、连接、装配集成技术研究及特种装备研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参加多个航天型号研制工作,突破了多项制造关键技术,解决了型号研制的瓶颈难题,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英国TWI布鲁克奖等多项奖励。
张宗亮
水利系校友
张宗亮,1962年4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电建集团首席技术专家。清华毕业后扎根云南边疆,在工程一线从事水工结构工程设计和建设37年,主持和组织设计建成糯扎渡(世界第9高坝)、天生桥一级、红石岩、观音岩、黄登、小湾(世界第3高坝)等24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7项科技攻关项目和30座高坝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在特高心墙坝、高面板坝、堰塞坝等坝工技术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领域科技领军人物之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亚勤
智能产业研究院
张亚勤,1966年生。本科与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9年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担任百度公司总裁。此前曾在微软公司工作16年,历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中国董事长和微软全球副总裁。
作为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发表500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11本专著。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现为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人工智能委员会”委员、“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全球最大技术开放平台Apollo联盟理事长、联合国计划发展总署(UNDP)企业董事会董事。
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ATSE)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授予IEEE会士,2004年获得IEEE技术先锋奖。还在十余所世界顶尖高校担任校董、荣誉或客座教授,并在5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董事。
————————————————
文字 | 李沫潼 李晨晖 田姬熔 詹萌
素材来源 | 各相关院系 人事处 校友会
封面 & 海报设计 | 贺茂藤
图片 | 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