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联合国外交官学会汉语、爱上中国
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会通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派一位老师到联合国来协助中文语言培训和教学。2013年,一位面容秀丽、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年轻女教师远渡重洋,从北京来到纽约,踏进了联合国汉语语言学习培训计划的课堂。作为清华大学首位汉语史专业博士和联合国中文教学组里最年轻的教师之一,岳岩曾代表中文组作为评委参与第5届“汉语桥”美东地区大学生中文比赛暨第13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评审工作。岳岩近日接受了联合国电台的专访,畅谈了她有趣和精彩的汉语教学之路和她在联合国工作的感受。请听联合国电台记者张静的报道。
岳岩:2003-2006年,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2006-2007年,清华大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教师;2007-2011年,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汉语史博士;2011-2013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科技所博士后
对岳岩来说,当初并没有想到要到联合国来教中文,这个机会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她的突出的教学经历和学历背景把她带到了联合国。
岳岩:“回想这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当时我在清华做博士后第二年,也面临着找工作。偶尔听说国家汉办每年会招聘汉语教师外派到世界各地教汉语。(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兴趣,而且觉得是找工作的一个机会。。。考试有四个部分:一个是综合面试、外语面试、心理测试笔试和面试。同时我还在申请北京语言大学速成学院的工作。我记得去年5月底的时候可以定下来去北语工作。当时以为就不用出国了。但是北语对新来的老师都会外派到国外工作两年,且原则上是去一个艰苦的地区进行汉语教学。有意思的是,我在申请汉办招聘对外汉语教师的时候,我选的岗位就是联合国中文组。后来我才知道联合国中文组这个岗位是北语与联合国共同合作的一个项目。”
岳岩硕士专业学的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那时起她开始一边上语言学的课程,一边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做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尝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学习汉语是因为有兴趣,而对于岳岩来说,正是她上学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尝试使她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这一职业。
岳岩:“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能把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中去,就感到很兴奋。另一点我觉得本族人说话时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语法特点。在教留学生的时候,他们会提很多问题,是超过你的想象的而且你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们(犯)的一些错误会让你发现原来是汉语的一些特点。所以我觉得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它可以提醒我注意汉语里的一些语法。另外一个促使我继续走下去的原因是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我觉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需要我们中国人来热爱、学习和珍惜,我觉得也应该和世界各国人们去分享。当你在教学过程中看到那些学生对汉字、对语音、对语法、对儒家文化的热爱时,你的爱国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汉语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尤其是汉字。不但对说母语的中国人如此,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岳岩认为,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岳岩:“我觉得挑战首当其冲的还是汉字,因为汉字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来学习汉语的一个窗口。但同时也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可能会退缩的一个原因。我们同时也希望听说读写同上,但是限于我们的上课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以听说为主,然后再读写跟上。我们在汉字教学上会给学生讲解汉字的笔画、汉字的来源,并通过一些图片与故事的展示来让他们了解汉字和引发他们的兴趣。我们还通过一些汉字组词、找相似汉字的不同等一些小游戏来帮助他们更好的识别和认识汉字。”
岳岩表示,课堂质量的高与低和教学效率的高与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接受汉语的程度。除了以上提到的汉字教学以外,她还向我们介绍了联合国中文组的一些教学科研活动。
岳岩:“我们会经常在一起讨论并互相学习。一个是我们会请一些实习生来给一些有需求的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第二,我们有非常多的文化语言活动。我们有看中国电影的活动、我们还有专门的中国书法课让学生来练习书法和汉字。我们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是暑假的南京培训项目。每年有40多名学生回到南京参加为期三个星期的培训,这个对他们提高汉语有很高的帮助。”
岳岩表示,多年的汉语教学经验告诉她:学好中文的关键是把对其的兴趣转化成乐趣然后把它维持下去。
岳岩:“因为一开始引领你喜欢中文的可能不是汉字、不是语言本身,可能是一幅中国画、一首诗、也可能是一个中国女孩或中国男孩,也可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戏曲等等。但无论是什么,它引起了你的兴趣。我希望这个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能够保持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来作为推动他学习的内驱力;第二,我觉得学习汉语的基础是特别重要的。一开始你跟什么样的老师学习,你的发音是什么情况,你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都会影响到你后边学习的进度。所以一开始有的学生要找辅导老师的话,我希望他能找一些有经验、有资格证的老师;第三,特别是在美国没有很多的语言环境,自己要努力去创造或融入已有的语言环境。比如多去参加一些汉语学习俱乐部、多认识一些中国朋友、或者参加中国人组织的活动。看电影、电视剧、学唱中文歌,这些也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第四,现在是科技时代,社交媒体也非常盛行。我觉得学生也可在手机上安装我们的微信、微博等等并和老师及其他学生建立微信群。大家在这个微信群用汉语迫使自己去读汉字、用汉字发微信来了解中国的信息。”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组长何勇博士对岳岩学术背景和教学背景给予很高的评价。
何勇:“我们组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其实都不是对外汉语专业出身的。她是科班出身。所有这些使得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她和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好。每天下了课同学们都不太愿意离开、还找她聊天。”
就像何勇博士所说的,学生们非常喜欢上岳岩的课。让我们来听听挪威学生科宁的感想。
科宁:“我觉得岩的课很有意思。我们不光学书里的东西岩也介绍很多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新闻。比如说十一月十一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中国节日。是光棍节。岳岩老师介绍一下这个节日,我们也说一下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还有我们国家的节日。”
作为清华大学首位汉语史专业博士,岳岩的研究课题是“汉语排除范畴表达式的历史演变及衍生途径”。这个听起来可能比较孤僻。但其实在汉语语法中,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对范畴的研究,比如说代词范畴、量词范畴。在岳岩看来,范畴其实展示了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
岳岩:“但是目前为止排除范畴还没有人做。我想我可能是第一个创建排除范畴的人。当时我跟我的导师在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取舍范畴时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我)就在想,整个汉语发展历史中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表达一种排除范畴。后来我在查资料时发现没有相关的资料,没有人去关注这个方面。这个方面是汉语史里的一个空缺,所以我就打算自己创建这样一个体系来看一下中国人从先秦到清代这么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是怎么表达排除这种逻辑思维。”
乍听排除范畴,我们或许觉得深奥难懂。让我们来听听排除范畴专家岳岩的进一步解释:
岳岩:“比如我们现在最常说的排除范畴是“除了”,“除了你可以,别的人都不可以。”或者说“除了你可以,他也可以。”这表示一种单独的排除或追加。其实“除”是在中古时期才变成一个排除性的介词,因为它在古代最早是一个名词表示的是一个台阶。后来它又变做动词表示杀掉、去掉。这都跟排除没有关系。那在长期的上古时期我们都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排除呢?后来通过研究我发现我们没有直接排除的概念。比如那个时期人们用“只有”、“非,非你不可”、“不”这样的构式来表达。比如“我只喜欢黑色”实际上把其他的所有颜色都排除掉了。所以在上古时期,我们用的是一种间接排除概念。到了中古以后,我们才有了直接排除这种思维方式。”
岳岩认为,中国把汉语教学推广作为一个国家战略,这个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也是软实力的一个表现。任何一个国家在她经济、政治地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她都会推广她的语言和文化。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是像在联合国,中文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就非常自然,也有这个必要。岳岩同时也提到了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与文化中的作用。
岳岩:“在汉语推广中我觉得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觉得更深层、更重要的还是文化的推广。真正能够让一个人花很多年一直学习汉语并最后成为中国通,这个最主要的还是中国文化对他的吸引力。我觉得作为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部分,孔子学院她是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了解而产生的。到现在为止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我想一方面是她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就等于给国外的学习者开辟了一个汉语学习的环境。给他们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而且我们知道孔子学院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师资的配备、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支持的力度很大。所以这对学生学习汉语、了解文化都大有帮助;也大大节省他们的时间和花费。所以我觉得孔子学院在加快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未来的打算,岳岩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更大努力,让更多的外交官、外国人了解汉语、了解中国,并因此爱上汉语、爱上中国。
(张静,联合国纽约总部报道)
转自 联合国电台 2015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