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春与梦想同行——记清华援藏女孩王碧妍

2015-04-13 |

  3月的拉萨还有一丝寒冷,一位东北女孩的爽朗笑声却瞬间让房间暖意融融。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小小的90后姑娘已经是一名在拉萨工作了一年的援藏教师。

  她叫王碧妍,今年23岁,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年,王碧妍随着清华大学第十六届支教团来到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开始了她的援藏教师生活。

王碧妍

当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选择留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时,王碧妍义无反顾地背上了行囊,来到了这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的边疆地带。谈到选择来西藏支教的初衷时,王碧妍笑着说:“首先来支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因为大学时期学校有许多短期支教的项目,比如说周末去河北的乡村小学。但是因为我一直在学校的艺术团,周末都没有空闲的时间,所以一直很想抽一个时间,认认真真地去支一次教。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我一直对藏传佛教比较感兴趣,觉得这是个很神秘的地方。而且祖国的西南部也没有来过,西藏大好河山,这辈子一定要来一次。”

舞蹈课

课堂

  在经历了考取教师资格证、学习教育心理学、到北京初高中听课、到清华附中试讲等一年的培训之后,王碧妍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西藏。世事经过方知难。之后一年来的援藏生活给王碧妍的人生带来了重大考验。高寒、缺氧的高原气候,让她经常彻夜难眠;远离家人朋友的孤单,让她学会了用忙碌打发时间……这一年中,她流过泪、生过病,但对最初的选择从未后悔过。“我想把内地的教育资源,包括我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带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

  这是王碧妍的愿望,也是支撑她走下去的信念。来到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之后,王碧妍先是教授初一、初二两个年级7个班的历史课和小学的舞蹈课,每周24节课的任务非常重。她的学生大部分是藏族孩子,但她和孩子们相处融洽。由于她出色的工作能力,学校将她安排为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王碧妍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比任课老师承担更多的重任,要24小时都陪在孩子们的身边。但是她所收获到的,远远要比付出多得多。“自从来支教,虽然不是讲得最好的,但我觉得我是带的学生最多的。基本从小学16年级,再到初一初二,都认识。觉得每天上学放学看到小孩儿特别有成就感。大家都和你问:老师好。然后你也会回问。那种感觉,我估计我以后如果不做老师,这就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批学生。真的体会到那种感觉,老师经历辛苦之后的那种喜悦感。有一次舞蹈班的小孩儿,见到我以后给了我一个特别大的拥抱。我觉得真的什么都不用说了,就那种做老师的喜悦。年轻就是要多去体验,多去经历。”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清华大学第十六届支教团是一个由90后组成的支教团体,他们秉持着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将研究生入学推迟一年,转而扎根西藏、青海、甘肃等偏远地区,用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我国西部教育的现状。王碧妍说,学校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比较忙,没有时间管他们,所以她就要花上更多的心思去引导他们。经过一年的支教,她对如何引导学生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与他们相处时,不能把自己当老师,当真理的唯一认知者。在教育过程中,包括聊天时,他们大多数时间是沉默的,你要站在他的角度,从他的逻辑上思考他怎么想。所以我在找学生谈话的话,我就反复问他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最后再从他的逻辑来反过来把他驳倒。就是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也是我当老师以后想到的一个问题。”

王碧妍身着藏服

  王碧妍说,生活在西藏的蓝天白云下,每天工作时的心情都特别好。作为独生子女的她感慨道,青春就是应该多去经历的,历尽人生就是幸福。正是援藏这段艰苦的岁月,给她的人生留下了一段浓墨重彩的奋斗历程和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这一段宝贵经历让她启迪智慧、焕发力量,将随她走远、伴她一生。(记者 李聪)

转自 国际在线 201543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