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退出了此前大红大紫的脱口秀节目《奇葩说》,高晓松这大半年也没有闲着。走马上任阿里音乐集团的董事长,近期还筹备了一间民间公益图书馆。由高晓松任馆长的这家图书馆即将于本月底开馆,他给其取名为《雜·書舘》,并邀请了作家朋友张大春为图书馆题名。
这家公益图书馆位于北京,从他发在微博的馆内图片来看,图书馆至少有两层,规模不小,书籍主要来源于藏书家价值几十亿的古籍捐赠。高晓松表示藏书的重点是“八十多万种明清民国书刊文献档案”,也有当代书籍。
和大众一直熟识的音乐人形象不同,高晓松心中始终保留着“成为一具较好的知识分子”的心愿。他在自己的人文类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中大聊历史、哲学、文学。艰涩无趣的话题也可以被他演绎得深入浅出、轻松有趣,这档节目也因此深受不少观众的喜爱。他旁征博引的能力与知识面多有赖于书香门第世家的熏陶。
高晓松自小在母亲的感染下对历史产生兴趣,年轻人大多记得他说的那一句“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这句话最早来自于高晓松的母亲,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学家,著有《红墙黄瓦》。母亲对于历史细节的领悟也影响着他早早体悟到那些颓败而深沉的历史,由此让他认识到世界的辽阔和美的永恒。时至今日,高晓松仍然记得小时候母亲领着他和妹妹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向他们讲述每幅画背后的意义。
1988年,高晓松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大学期间他玩音乐、组乐队、谈恋爱。生在显赫科学世家的他并未能如他父母祖辈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懂点艺术的科学家,反倒成为了一个懂点科学常识的艺术家。入学两年后,他即从清华退学,和一帮人组起了“地下乐队”,彼时,乐队成员中还有老狼,他们一同合作演绎了许多经典的校园民谣歌曲。随后他和老狼一同南下“流浪”。在厦门大学暂住时,高晓松写出了那首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桌的你》,这也成为了校园民谣非常重要的开端,由此掀起了一股校园民谣的风潮。
此后的许多年间,他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导演专业,1999年自编自导了第一部爱情电影《那时花开》,也在各种音乐选秀节目中担任评审,当音乐制作人,和清华师兄宋柯一起成立了太合麦田,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唱片公司。2000年,当互联网蓬勃兴起时,他又瞅准了互联网行业,在搜狐担任门户总监。他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的才情与直率的作风,为他赢来了一些赞誉,也引来了许多争议。
他在2012年出版的个人文集《如丧》的序言中曾说:“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在文集里,高晓松给18岁的自己写信,细数着青春时的往事。他所写的那些关于年少与青春的歌词大多有一种经过了锤炼的精粹,那些自如清新的文字大多有赖于年少时那些他爱过的姑娘。
一些喜欢《晓松奇谈》节目的观众对他如今担任董事长表示担忧,怕那个知识分子高晓松逐渐远去。他很肯定地回复:“读书人之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不会被服务大公司或董事长头衔改变。”事实上,他还在不断地给美国各个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写信,希望能够继续攻读历史系的博士学位。
音乐家、导演、读书人、董事长、公益图书馆馆长……这一切看起来在他身上都不算违和。他既热切地拥抱着世俗与变化,内心深处也仍坚定地留有一份读书人的情怀与理想。
图书馆将完全免费地为公众开放,读者只需提供身份证预约即可。高晓松还表示会不定期地与友人在此举办文史沙龙,颇有一种现场版《晓松奇谈》的即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