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虹云 (照片由本人提供)
还记得“中国大学生创业第一人”邱虹云吗?
大学时,他是校长称赞的“清华爱迪生”。自从1997年上大一起,他每年都会参加代表最高规格的全国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一等奖、特等奖拿到手软。他还被评为3年一评的“清华学生十杰”,创新事迹载入清华大学《招生简章暨报考指南》。
上大三时,邱虹云发明了“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参加比赛,与同学徐中和王科一起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视美乐”。公司先后获得上海一百和澳柯玛的3000万元风险投资,举世哗然。
当年,他的事迹经《中国青年报》整版报道后影响巨大,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报道过他。在2000年前后涌起的中国大学生第一批浪潮中,邱虹云是必须被提到的人物。
令人不解的是,这次创业最终以3位创始人陆续离开公司为结尾,邱虹云也离开了大众视野。
17年后,在清华水木汇的创客年会上,39岁的邱虹云又一次出现。他和从前一样内向,发言只有短短5分钟。他有点儿腼腆地说:“我的研究比较小众,大家有什么可以会后和我交流。”
事实上,邱虹云又一次创业了。他手工打造了我国第一台天文制冷CCD相机,年产量超过7000件。他的公司“光速视觉”已成为国内唯一可以生产科学级制冷CCD的厂家,也是全球4家天文CCD制造商之一。
打造世界天文界公认的相机
2002年,邱虹云离开了“视美乐”,曾经备受瞩目的天才创业后的结果却是落寞。社会上一时涌起很多以“视美乐”为例的“大学生创业不靠谱”的舆论。
导师田芊教授告诉他:“你很适合做科研,不能因为创业影响了在科研方面的突破。如果能做到厚积薄发,对未来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
于是,邱虹云回到清华先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
谁曾想到,上大学之前就有过300多项发明创造的邱虹云交了一份意外的答卷——在清华大学一间堆满了线路板、电线等各种材料的博士生宿舍里,邱虹云手工制作了中国第一台天文制冷CCD相机,并把品牌命名为QHYCCD。
这缘于他从小就是天文爱好者,浩瀚又神秘的星空对他有无限的吸引力。正因如此,他也最明白观测天文爱好者的痛点,能拍到清晰星空的观测设备价格昂贵,使用复杂,门槛极高。
经过不断迭代研发,邱虹云的相机不仅可以清晰拍摄到遥远的深空天体,而且性价比极高,从上百万像素到5000万像素,从1/3英寸到中画幅,既有适合初学者的千元级入门机型,也有适合于高端天文发烧友乃至天文研究机构的高端型号,还有能大大降低观测入门难度的智能型观测设备。
最初的产品电路板是裸露的,连外壳都没有,但在数码摄影才刚刚兴起的年代,这款相机有着诱人的330万像素,超长的曝光时间和超低的热噪声,非常适合拍摄暗弱的天体。邱虹云把相机和研制过程上传到了国外的天文爱好者论坛上,并配上了相机所拍摄的天文照片。外行看上去觉得甚是简陋,内行一下子看出了门道,一位捷克的爱好者立马提出要购买,支付了500美元。
从此,邱虹云就开始了手工制作、自己销售的道路。从2002年至2007年博士毕业前,他每年销售出约100台相机,90%以上都是国外用户。
直到2009年,邱虹云再次回到清华科技园学研大厦,成立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光速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正式从事高性能制冷CCD相机的商业化研发及生产,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2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了代理商。
澳大利亚著名天文爱好者TerryLovejoy发现并命名的多颗Lovejoy彗星,用的正是邱虹云研制的相机,新疆教师高兴在开展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用的是邱虹云的相机,国家天文台的一些项目也采用了QHYCCD的相机。就算是普通的天文爱好者,也可以用它在北京郊区拍到第二个地球开普勒452b,在雾霾过后的市区也可以拍到美丽的深空天体。QHYCCD一款具有互联网接口的远程控制相机还被美国著名天文杂志SKY&Telescope评选为2015年热门产品。
慢慢地,QHYCCD成了世界天文爱好者观测领域内响当当的招牌。
2015年,邱虹云率领公司团队参加了在夏威夷举办的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展览。不少来自国内的天文学专家看到了IAU大会历史上首家来自中国的天文观测设备参展商,都抑制不住激动之情。
没有第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
第一家大学生公司“视美乐”如同一颗彗星,有过璀璨但最终陨落。邱虹云作为典型的技术类创业者,走过的路也令人深思。
和媒体上所谓赚了3000万元不同的是,当时的投资都投入到了研发和生产,作为核心人物的邱虹云其实只拿到每月6000元左右的工资,由于产品没有预想中的大卖,因此大家都没有获得分红。
邱虹云回忆,当时最大的打击是,从小就清楚自己的目标,却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当时,他发明的“家用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一经推出就很惊艳,在别人的鼓励和推动下,他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并拿到3000万元投资。
资本方携带着大量资金进入,“视美乐”管理层提出要做最好的投影仪,走高端路线,而邱虹云从技术角度提出的判断是,当时还不足以和巨头竞争,应当走中低端民用道路。
“我们都太年轻了”,邱虹云坦言自己擅长技术,对于市场的判断不足,“应当针对市场的需求推出适应的产品,而不是好高骛远”。
不仅如此,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成熟的产品还有一条长远的路要走。每个零件的设计在批量生产时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多个零件还涉及分跨光学、电子学、机械、光学等许多个领域,邱虹云的压力极大。
“和厂家联系时我也要参与,毕竟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产品。在学业方面,一学期有7门课要修5门课要考试,我在公司、教室、实验室之间来回跑,非常忙碌。”邱虹云说。
邱虹云将精力全部投入研发中,并没有在管理层坚持自己的意见。产品发展方向距离最初的梦想愈来愈远,慢慢地,3位学生创始人都离开了公司。
这些经验和教训,邱虹云并不吝于拿出来分享。他和很多面容青涩但兴致勃勃想要大干一场的大学生创业者交流时说:“技术转化为产品是一种不断改进的过程,不要想着一推出产品就一定能超过别人,需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累经验。”
“如果没有第一次创业也不会有第二次创业。”邱虹云说:如果把人生分为很多阶段,一定是上一个阶段发生的事导致下一个阶段作出的选择。
天文不仅是科学更是文化
人们当年对于“清华爱迪生”的关注和疑问,得到了邱虹云东山再起的答案。
如今的邱虹云,不像商人,只有学者气质,话很少。虽然他身材并不高大,也不注重外表打扮,但只要他站在那里,就有一种难言的魅力,眼神笃定又认真。
身边的朋友敬佩邱虹云,是因为他是难得的全才。他本科学的是材料专业,研究生和博士学的是光学专业,后来根据需要,他又自学了编程、机械、电学、数学、设计、美学、生物等。至今他都坚持对新领域的学习。
中国青年报记者问邱虹云:“你不觉得自己是在大材小用吗?”
他回答:“如果做另外一些事情,也许我能挣很多钱,但那不是我的兴趣。我的发明、我的事业都是从兴趣而来,和研究宇宙、爱好天文的人在一起很幸福。”
对于投资,邱虹云很谨慎。他明白,自己想要做一家兴趣驱动的公司,而不是单纯能赚钱的公司。他也坦诚地说,公司目前有了20多个人,管理会让自己有点焦虑。
他的梦想,绝不仅限于世俗意义上的财富和成功。3年前,邱虹云还去了哈佛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将所掌握的图像处理方法与三维几何计算相结合,从事了一年多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这段生活让他深有感触。在美国,天文就是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大人的社交话题有它,孩子们的周末活动有它,天文学家和爱好者没有界限。然而在国内,除去天文馆,人们能接触天文的机会非常少。
邱虹云与一些天文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名为“星空探索”的微信订阅号,为公众提供第一手和有深度的天文科普信息。他还组织天文爱好者,一起去北京周边观测星星。他也经常和天文爱好者一起,把天文望远镜搬到马路边让人免费使用并讲解,做起“路边天文”科普宣传。
“天文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邱虹云设计的产品只有一个方向,他不希望天文是昂贵、陌生、遥远的。借助一些业余天文器材,普通人也可以去观测宇宙,“我们说不定都可以发现彗星、小行星,若干年以后,人类会进入太空时代,普通人也可以去太空旅游,天文学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其实离得很近”。
他的微信名字是“神秘的星星”。他的心里,有自己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