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写成几千字故事梗概《报春花》,希望将“飞虎奇缘”拍成大电影
二战期间,美国“飞虎队”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二战“飞虎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上世纪40年代,著名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曾与“飞虎队”一些队员结下一段珍贵的友谊。
70多年过去了,马老及其后辈与当年结识的“飞虎队”队员及其后代也成了朋友。2004年,当时已经86岁的“飞虎队”队员之一迪克·帕斯特来到昆明,与马识途在阔别60年后重逢叙旧。十多年过去了,老兵迪克·帕斯特已经去世。6月16日,迪克·帕斯特的儿子迈克尔·帕斯特携夫人,从美国来到中国,来到成都,来到马识途家中,看望马识途先生。与迈克尔·帕斯特夫妇一同前来的,还有另外一位已经去世的“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后代:儿子爱德华·本尼达和孙子若斯华·本尼达。
难忘记忆
公园交谈结下深厚友谊
上世纪40年代,美国“飞虎队”队员在昆明与西南联大进步学生有过深入交流。双方在公园相会交谈,关心中美共同抗日时局。这样的聚会每两周一次,持续了一两年。由于不断交流,双方结下深厚的友谊。马老就是参与交流的其中一名学生。
16日在拜望马老现场,两位“飞虎队”老兵的后代,带来了当年“飞虎队”在中国战斗的珍贵照片,动情地向马老表示,这次来成都是专程看望马老,感念当年他们的父辈与马老建立的珍贵友谊。马老回应说:“那是一段难忘的回忆。中国人也非常感谢‘飞虎队’当年对中国抗战的帮助。”
“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孙子若斯华·本尼达则表示:“如果没有中国人当年救下我祖父,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所以非常感谢。”
爱德华·本尼达:
父亲三次携家人重返故地
在聚会现场,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飞虎队”两位老兵的后代。
爱德华·本尼达告诉记者,父亲格伦·本尼达曾经为中国而战,也得到了勇敢的中国人民的救助。1943年,“飞虎队”队员格伦·本尼达被派往中国战场。1944年5月,在武汉空战中,格伦·本尼达所驾战机被日机击落,他跳伞后身受重伤。在中国军民的救助和护送下,经过60天的艰难险阻,格伦·本尼达安全返回了美军基地,并与中国人民及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结下了深厚友谊。
格伦·本尼达回美国后,并未忘记中国军民的救命之恩,2002年、2005年、2010年,他三次携家人重返故地,看望曾经救助过他的中国人民。他还多次告诫子女:救命之恩,永不能忘。2010年10月,86岁高龄的格伦·本尼达在最后一次完成中国之行后回美国的第三天,因心脏病突发不幸辞世。遵照他的遗愿,2011年5月11日,格伦·本尼达的夫人埃莉诺携两位儿子,将格伦·本尼达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以表示本尼达家族将与中国人民成为永远的朋友。
迈克尔·帕斯特:
他是我父亲非常好的朋友
另外一位“飞虎队”老兵迪克·帕斯特的儿子、今年67岁的迈克尔·帕斯特告诉记者,此次之所以来看望马识途先生,是因为“他对我父亲很重要,是我父亲非常好的朋友。在我小的时候,父亲跟我讲述很多他在中国的往事,其中就有跟马识途先生的友谊。所以这次来到成都,看到马识途先生如此高龄,还身体健壮,感觉很欣慰,很高兴。”迈克尔·帕斯特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聚会。”
2004年马老与飞虎队队员迪克的合影。右边为马老,中间为迪克,左边是西南联大校友张彦。
6月16日,马老及部分家人与飞虎队老兵后代合影
马识途当年与飞虎队队员在昆明
马老心愿
将“飞虎奇缘”拍成大电影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马老透露,他一直有个心愿:想把这段体现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奇缘佳话”,拍成大电影,搬上大银幕。
2014年5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马识途的一篇文章,叫《我也有一个梦》。在这篇文章中,马老呼吁有识之士通过文艺的形式,关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志愿援华空军“飞虎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友好往来,“现在中国和美国已决定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把歌颂两国人民友谊的‘飞虎奇缘’搬上银幕,也许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以提供一点正能量”。由于马老年事已高,没有过多精力写电影剧本,但他还是自己先写了一个故事梗概,大概有几千字,取名《报春花》,“那些往事,曲折生动,内容丰富。我想把脑子里的这些故事,告诉年轻人,也许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素材和启发。”
马老还透露,2014年他在北京举办百年书法展的时候,“我已经把这个故事概要交给了《中国作家》主编,希望他能帮助我找到优秀的影视编辑,然后编成影视剧,将这段故事搬上大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