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016年7月1日)
汤波校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很荣幸今天回到这里,来和大家聊聊。我是1999级工程力学系力92班本科生,2003年师从李俊峰老师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从事火箭总体设计工作。也就是有些学弟学妹们刚来清华园时,我刚从这里走出去。
从初来清华园到今天的十几年间,校园环境变化很大。1999年入学时,系馆在图书馆东南角、同方部正北边一个风景很好的小院;2003年本科毕业时,系馆搬到了东门附近的逸夫技科楼。那时,丁香园还不叫丁香园,叫十四食堂;更没有芝兰园和玉树园。2004年,工程力学系改名为航天航空学院,也逐渐开始有毕业生去一院工作。当时我们还奇怪,咱们这个专业去“医院”干什么?然后就到了2008年,我自己也来到了这个“第一研究院”。之后偶尔回学校,发现总有新变化,有了新的博物馆、图书馆、食堂,以及“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的新航院大楼。
航院2016年毕业典礼现场
在学校的9年,是我快速成长的9年。因为在清华,总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还有同学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在不断促进自我追赶与成长,不是追赶别人,而是追赶不断觉醒中的自我。
时光荏苒,现在工作也快9年了,经历的确实可能比大家多一点,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信心的提升。在学校的时候,我的成绩属于中游,而且是属于那种学习还算认真,但成绩中游的,所以很受打击。但工作几年后,慢慢找到自信了,发现很多问题都能被我解决,而且都能更快、更好地解决。
我工作后,开展的是pogo抑制设计工作,与我博士期间所研究的是带自由面液体数值模拟问题相距甚远,完全一抹黑;但半年后,我提出了一种稳定性相图的半定量分析方法,直观地解释了载人航天中发生的pogo振动现象。之后,我转岗动力系统总体设计,主要面对火箭发动机等参数设计和工程协调这些新领域,就更是一窍不通了。但在几年后,我写了一本内部发行的小书,从另一个视角解读了发动机,获得了不少赞誉。当其它室的型号出现火箭分离方面的问题,久攻不下时,我被调去协助分析。尽管从未接触过此类工程问题,我却能快速抽象出物理模型,帮助找到解决办法。现在,我有信心完成任何工作上的挑战,而这种信心的源泉,是清华赋予我们的良好功底,是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勇于担当的自我要求。秉持着这种自信,我们能在工作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门槛时,多一份从容,多一份专注,多一份担当。应该相信,这些问题在我们面前,其实从未成为真正的困难。
那么工作中,清华人的底蕴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航天这个行业来说,大部分工作已经有了完备的基础,工作人员只需在前人编好的程序、设定好的模板上开展工作,专业要求并不高,只需要细心。还有一部分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马上给出结果,这就需要综合能力了。譬如,在发射场,碰到一个问题,能否第一时间定位、处理;在会议上,对专家提出的新问题,能否马上给出解释,速算出初步结果,还能给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增强说服力,使所有人接受。这种场合,就凸显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底蕴,清华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我个人把这种能力集中定位到数学和计算机。清华长时间扎实的数学训练,使我们具备了犀利的眼光,面对陌生问题时可以快速抽象出主要矛盾。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则代表了一种动手能力,利用它,你能把想法迅速变为现实。
再具体说一些我在工作中的经历和感悟。我认为,清华的平台很高,在学校里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一旦脱离这个平台后,谁都想继续将自己维持在这个高度上。而离开学校后,清华的声誉既给你提供了便利,同时又提供了足够的激励。大家会因为你是清华的而尊敬你,认为你该行。更关键的是,你自己也不允许自己不行。我们有个研究室,招了不少清华学生,而且现在还喜欢招,为什么?当某个型号繁忙时,我惊奇地发现,加班的十几个人,大部分来自清华。是因为他们干活慢吗?我想不是,是因为他们内心自尊、自强,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付出。在某型号最忙的时候,我从动力系统再次转岗,全权负责其动特性修正工作。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对箭体结构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产品特性有充分的认识,需要具备娴熟的建模与计算能力,以及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高效手段。总之,首飞在即的时刻,这是一项无论时间进度,还是技术难度都比较大的工作。当时,我没日没夜的加班,提出了9项微创新,编写了60多个程序包,提前做好了所有准备。在试验完成后,硬是用五天时间给出了分析结果,完成了以往至少半年的工作。然而,在焦急等待首飞的日子里,我的心情并不轻松,因为其中的技术风险并不像进度风险那样马上落地,而且还有人说我傻,说我在动力系统已经混得很好了,为什么还来干这么高风险的事情?尽管压力很大,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很希望能用掌握的知识,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同时我也深信,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能比我做的更好。后来型号首飞成功了,我们都很高兴。
说完工作,再讲讲生活。我的感受是,要培养一项长期的、健康的兴趣爱好,要有一些有亲密感情的朋友。如若不然,生命将枯燥无味。
有兴趣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我有一个爱好编程序的同事,经常加班到11点回家,工作很枯燥;但是他会打开电脑,编个小程序,一下子就开心了,乐在其中。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很多兴趣的成本大幅降低,变成了大众化的活动。旅游不再那么昂贵,美食不再那么难做,读书不再那么复杂,看场电影、听场音乐会都变得那么容易。我想说的是,一定要以一项爱好为内核,让其开枝散叶,让生命因为爱好而丰富美好。有一年,我去参观格林威治天文台,第一次知道了钟表匠哈里森;然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意外地发现了哈里森的石碑,当时的兴奋难以言表;于是在网上搜索,又看到一本好看的书《经度》,娓娓道来哈里森的工作;之后又在逻辑思维里听到了“击溃牛顿的钟表匠”哈里森的故事。每次把这些小事件联系起来时,都会在心灵中泛出一点点涟漪。
联系是事物之间的客观存在,同样,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人的心灵需要亲密关系的联系。由于一院在南四环以外,和同学、老师聚会的机会比较少,但每次聚会时,大家都会聊得很久、很开心,聊聊以前的好事窘事,说说现在的乐事愁事。和爱人的亲密关系也很难得,我的夫人,也是你们的师姐,虽然我们在生活层面上有不少矛盾,但最终还是走到一起。总结起来,是因为我们除了有不少共同的兴趣爱好之外,还有的,就是清华给我们的烙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三观。
在这里,我要感谢李老师的邀请。在学校时,我没少让他为我操心。同时,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都是给予过我教导,并影响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感谢在座的各位同学,祝愿大家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顺顺利利,也将如下这句话与你们共勉:
今天我为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因我而自豪!
附:汤波校友简介
汤波,工程力学系1999级本科,航院2003级直博,2008年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运载火箭pogo抑制研究,动力系统总体研制,火箭动特性分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