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2017-06-14 | 王彦 | 来源 《文汇报》2017年6月13日 |

听清华学长唱《我爱你中国》,无数人热泪盈眶:青春啊,当如此——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已数不清,《我爱你中国》听过多少回。但余生一定会记得,有一群可爱的中国人,他们用真实的岁月唱着歌里的词——“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也或许很少想起,自己年少时立下过怎样的宏愿。但这一刻扎扎实实感知到了,有一群灰白了头的“年轻人”,他们用朴素的豪情撞开了我们内心热血奔涌的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这群清华学长的告白,润湿了荧屏前多少双眼。(节目组供图)

上周末,央视《出彩中国人》迎来60位老者,他们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成员,演唱曲目《我爱你中国》。让人震撼的,不是他们平均72.3岁的年龄,也不是从指挥、伴奏到演唱皆不逊专业之功的演出,而是他们每一位用尽一生谱写的“青春之歌”。

87岁的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他的青春时常仰望天空,“要让我们中国人设计的飞机翱翔蓝天!”75岁的张利兴与同岁的朱凤蓉,这对“将军夫妻”的青春与大漠戈壁相伴,无数个寂静夜里,他们耳畔回响起的是一声嘱托“等你们搞出了原子弹,我们腰杆就硬了!”77岁的刘西拉,国家攀登计划土木、水利工程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他的青春是那句“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的真实写照……

熟悉的旋律响起,当他们从灵魂深处迸发出不再年轻却永如孩童般真挚的歌声时,观众落泪了,网友沸腾了:青春啊,当如是! 就当如张利兴将军平淡叙述的那样——为祖国,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看看他们便可知,今天的中国何以昂首挺胸站在世界的舞台

华发,但一丝不苟;年迈,却身板挺直;60位演出者,60副精神矍铄的容颜。清华大学的校徽统一别在胸前,那是最靠近心脏的地方。小小校徽浓缩主人们一世的奋斗与奉献。老者们都是毕业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华学子,是共和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国最艰难的光景里,他们去西藏、去新疆、去云贵川陕甘宁,把个人最美好的年华,悉数投入到了祖国母亲无限广阔的怀抱里。

让我们穿过时间隧道去瞧瞧风华正茂的他们。

30多年前的清华门前,恰同学少年。(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供图)

在贫瘠的山区,高材生刘西拉惊讶于老乡家透风的窗户。老乡搓搓通红的手,叹道,糊窗户纸得用粮食,可余粮又在哪儿?那个冬天,刘西拉萌生了念头:“用我的双手和知识,改变老乡的生活,哪怕一辈子在山沟里。”何其平凡的想法,却成为了他贯穿事业始终的执念——修水利工程,为人民造福。

在“大漠孤烟直”的戈壁深处,张利兴和朱凤蓉刚刚为人父母。新生儿带来的喜悦尚未消散,贫瘠的生活却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婴儿需要营养,可四野茫茫,连鸡蛋都是奢侈品。趁着老乡探亲,张利兴托人从老家上海罗店带来一些鸡蛋。从此,自己孵小鸡,种蔬菜,用研究原子弹的缜密心思在荒原里鼓捣出一小片绿地。但生活的难,在这对年轻人眼里太微不足道了。张利兴说:“我们不怕物质的苦楚,只担心科研陷入困顿。”一旦核试验遇到难题,张利兴便赶一夜的汽车,再坐四天三夜的火车,到北京查阅资料。有了结果,再昼夜奔袭,回到扎根大漠的家。那个家名叫“中国核试验基地”,张利兴与朱凤蓉一住,便到白头。16岁离家上清华,再回上海时,两人已七十有四。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时期,程不时的少年时光是在逃难中跌跌撞撞过来的。从济南一路到广西,亲眼看着日军的飞机呼啸着过,“所以我初中三年级时,就立下志愿,将来要为祖国造飞机”。考上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后,程不时赶上了开国大典的欢庆游行。“我和同学们用一辆车载着亲手做的纸飞机灯,走遍大街小巷。很多人高喊‘希望你们真能为中国设计出飞机来!’”血与火铸就的信仰不会动摇,被无数人鼓舞的希望之火更不会熄灭。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架超音速飞机等,程不时都是参与者。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研发时,他是副总设计师。C919项目上马时,他是专家组成员。C919首飞的伟大时刻,87岁的长者像个孩子一样,舞起了小国旗。

担任领唱的黄雅岚今年73岁,算是团里的“小妹妹”。这位汽车拖拉机专业的前辈毕业生说:“我的师兄师姐们,都是为我们今天美丽富强的中国无私奉献过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却无怨无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唱《我爱你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中国可以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舞台。

真正的幸福是看到祖国强盛时,知道自己曾为之奉献过

舞台上的刘西拉儒雅、风度翩翩,一手小提琴如泣如诉。陈陈就在钢琴边,时时应和,默契无间。他们是佳偶天成。当初,导演组偶然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遇见这对夫妇,心想“琴瑟和鸣,岁月静好,最美的画面莫不如是”。可交谈下来方知,刘氏伉俪身边,还有这样一群心怀家国天下,又秉持浪漫信条的老者。

2008年,这支艺术团组建成立,刘西拉任团长。从此,位于静安区石门一路上的排练厅里,总会时时传颂“韶光一去如流水,岂忘风雨喜同舟”,这是平生少年老来伴的欢愉。时间的磨砺,让他们长成一代国之精英;但岁月的雨打风吹,只皱了皮囊,这群老理工生的心,饱满如少年。

所以,歌唱、弹琴、画画、远足,去他们曾经流汗流泪的地方看看今日如歌的景象。所以,上海的几家养老院里,他们会去看望也许比自己还年轻的人,“青山在,人未老”的生活,值得每一位曾经为之奋斗的人安然享受。所以,即便生活难免苦难,他们也愿笑对。所以,今年平均72.3岁的他们,还心存梦想,期盼着平均90岁时再唱一首动人的《我爱你中国》。

什么是幸福?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大概就是极好的代言人吧。C919冲向蓝天时,润湿双眼的程不时是幸福的;中国的核研究每取得点滴进步,一生在远方的张利兴和朱凤蓉是幸福的;中国的土木工程人才日益充盈时,刘西拉也是幸福的。

回到《出彩中国人》的节目现场。年轻人为什么热泪盈眶?因为他们听到了原创诗歌《祖国不会忘记》的字字铿锵: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滚滚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望,你记得我/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

更因为他们读懂了幸福的真谛。那是一种不虚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那也是一种不悔——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与时代紧紧联系到一起,不问付出,只要看到祖国强盛时,知道其中有自己绵薄之力。


相关新闻

  • 162021.06

    此间少年 往事如歌

    程不时,贺亚兮,张利兴,朱凤蓉,刘西拉,陈陈,符毓如,郑琦

  • 032014.09

    我校部分离退休干部、校友总会和工物系同志赴新疆马兰基地参观访问

    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4年10月16日)50周年之际,我校部分离退休干部及校友总会钱锡康、冯伟萍,工物系教师邢振华一行30余人于2014年8月24日赴新疆马兰基地参观访问,工程物理系党委书记周明胜同志带队前往...

  • 142009.07

    刘国治校友在2009年暑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009年7月14日 刘国治,1978年考入我校工程物理系加速器专业,先后于1983、1986、1992年获工物系、物理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 162021.09

    挖掘运用校友教育资源的创新实践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02021.08

    张利兴、朱凤蓉:马兰花,马兰花……

    多年以后,当空中升腾的蘑菇烟云早已散尽,平沙莽莽定格为书架上的照片,张利兴挽着妻子朱凤蓉,回到了上海。17岁离开家乡,归来已是两鬓风霜。1966年10月,一列闷罐车从北京出发,载着清华大学毕业生张利兴和几百位青年,向远方驶去。终点在哪里?张利兴并不确切知道。只知道,那是天山深处,一个地图上找寻不到的地方——马兰。两年后,朱凤蓉从清华大学毕业,也来到这里。从此,他们在戈壁滩扎下根,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

  • 082019.07

    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丈夫秉壮节 自信无终穷——在清华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 邱勇 校长邱勇讲话 李派 摄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亲友们,来宾们:今天,是一个特别值得铭记的日子。

  • 012024.07

    校长李路明在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希望你们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用信念照亮人生;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秉持行胜于言的校风,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以行动书写无悔的青春!

  • 192010.04
  • 232019.12

    苏铧烨:从一滴油到一滴水,一位清华人与青海的五年化学反应

    苏铧烨,2008年从广东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2014年硕士毕业后参加了青海省第一批定向选调生的招考来到青海工作,先在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工作,后借调到海....

  • 122017.10

    金秋一甲子 同唱一首歌——土木工程系62届房2材2入学60周年团聚

    北京的九月,金秋的山,金秋的水,金秋的蓝天格外美!清华土木系房2材2的55位同学和17位家属,再聚西山脚下,重回心中永远向往的清华园,纪念入学60年。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