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左磊:以最充分的准备,走适合自己的路,乐在其中

2017-07-13 | 刘洋 | 来源 清华汽车系校友会 |

左磊,199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获校级优秀毕业生。2002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双硕士学位,200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在工业界工作四年后,2008年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助理教授,创建能量回收和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于2013年破格晋升为终身(tenure)副教授。2014年转入弗吉尼亚理工暨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任副教授,2016年被特聘为冠名副教授,2017年破格晋升为终身正教授。2016年当选ASME会士(Fellow),现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大学工业联合研究中心能量回收中心副主任。

左磊教授长期从事运动及振动能量回收、汽车动力学和控制、机电一体化设计、热电材料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美国交通部、美国环保署、美国军方等国家机构、纽约州、弗吉尼亚州、福特汽车公司等各方面多层次的61个项目支持,项目经费达一千多万美元(七千万人民币)。先后发表了180多篇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大部分为SCI/EI检索, 其中SCI检索60多篇。近五年文章被引用接近2000次(Google Scholar),i10-index 指数 48,h-index指数 28,有近十篇文章单篇引用次数超过100。申请专利8项,其中5项已经获得授权。他已经毕业博士6人和硕士20多人,目前指导博士十多人。他曾指导8名高中实习生,有一半学生随后获得MIT和斯坦福的录取。

左磊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能量回收和汽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他获得多项全美和国际大奖。2017年度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授予他的唯一的达芬奇(da Vinci)奖,机械设计的最高奖。ASME 2015年授予他唯一的Thar Energy Design Award,以表彰他在大规模能量回收领域的先驱研究贡献。2014年度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授予他Teetor教育奖,美国环保总署(EPA)授予他P3奖。他曾2015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研发100奖(R&D 100 Award),有几十年历史的科技创新的“奥斯卡”奖。他的能量回收研究,被纽约时报、MIT科技评论、ASME机械工程杂志、PhyOrg、Newsday以及多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特别关注报道。左磊多次作为特邀嘉宾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他是三个学报的副主编,并担任2017年ASME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主席、2017年ASME IDETC 国际先进汽车技术会议的主席。

2017年6月底,1997届清华汽车系毕业生、弗吉尼亚理工暨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左磊教授专程回国为2017届清华汽车工程系毕业典礼致辞。系校友工作主管宗奕扬、汽车系《校友通讯》学生记者刘洋在会后对左磊教授进行了专访。

清华五年受益良多

问:左磊教授您好!您还记得您刚到清华园时,得到的最大的帮助是来自哪里?

答:学长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我的老乡刘亚强(现清华工物系研究员)学长带着我过来,帮我安顿好,在清华园里住下。还有其他的一些系内系外的学长对我们的帮助都非常大。在清华的五年中,学习、生活方方面面都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

问:您还记得您的室友吗?您现在是否还与他们保持联系呢?

答:当然,昨天还与他们一块吃饭呢,宿舍的同学近期都见过。怎么说呢,班级和宿舍这环境对后来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整个年级的话,我们汽22班不那么活跃,但是学习都挺好。我们二字班出来做老师的特别多。

问:我之前看过你们92届汽22的一位学长的大学回忆录,感觉你们班当时活动还是挺多的。其中称呼您是一个典型的“学霸”,说您以学习为乐趣,并且很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片段是,您生日的时候,五分钟拆蛋糕的时间都用来看书。您是怎么看待当时的自己的?

答:我不记得了,哈哈。当时记得入学的时候,我在床上贴了个横条,写着“惜时如金”。那时候觉得,清华的环境那么好,我们得好好地利用这个时间,不能浪费。所以我那时候学习确实是很用功,并不是抱着为了考试的态度而学习。就是说,一本教材,老师可能没有课时讲的、考试不要求的内容,我都会把它看完。因为我想一本书肯定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是想把它完整地学习完。你可以说当时是出于兴趣学习,也可以说是对将来的准备。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明天会做什么。所以现在尽可能地多学一些,以后可能就会用到。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毕业以后做的工作跟学的东西都不相关,所以他们不学;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正因为不确定明天会做什么,所以今天得多做准备。我觉得我后来的事业发展很受益于在清华汽车系的学习,因为汽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我们系开的课各个方面都有。后来我当老师后,研究方向比较广,路走的比较开,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本科阶段的交叉学科的训练和这个学校态度。我也愿意把它们结合起来去开拓新的领域。

问:您在大学中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不限课程的类型。

答:基础课的话,我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重要的,这两个基础决定了你以后科研的路能走多长。专业课的话,汽车设计(徐石安老师讲的)和机械原理这两门课讲的就非常好。老师讲的时候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过程,并不是照着书本把东西讲完,就慢慢地在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清华的课很多,好多课因为量太大,往往把思考的推理的过程中省去了,直接告诉你在哪些地方用哪些公式。作为初级的工程师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作为研究者来说还不够,我们要知道怎么思考、怎么简化假设、怎么得到公式。现在我当老师,我对学生不要求背公式,可以写一张纸的公式甚至带着教材考试,两个小时的考试中间我会留十五分钟让他们翻书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问:刚才讲了那么多学习方面的事儿,您在当时参加过学校的社团或者一些社工吗,能否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答:我有参加,大三的时候我是系团委的实践组组长。那时候是95年,二汽的总经理是我们校友,三十周年返校,我跟他联系,组织到汽研所进行座谈。我还带着队去二汽进行两周的参观,那时就对汽车的生产包括汽车行业的校友了解的比较多。那时的二汽叫做“大清帝国”,因为很多都是清华的,做各个厂的总工程师。在校的社团工作对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告诉我的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比技术方面的能力更重要。因为走到现在这一步,你的技术能力已经比大多数人强,在此基础上,你的事业的发展就取决于沟通能力了。比如说在求职的时候进行面试,往往只有几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的时间,你要怎么去打动别人、说服别人,就是沟通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在大学里通过社团活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问:我们现在都流行说“没有遗憾的青春是不完整的”,在您的大学生涯中有让您感到遗憾的事吗?

答: 我走过的路不会朝后想,我觉得我在清华的这几年挺好,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

投身科研,乐在其中

问:您现在作为教授,会带一些博士生和硕士生,甚至也带过高中的实习生,您觉得现在的学生和当时的学生有哪些不同?

答:我在直接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说我为什么带高中生。因为我觉得研究能力培养越早越好。我大二的时候就进实验室了,当时是到蒋孝煜老师那儿,做的第一个项目是行星齿轮的问题,后来又跟连小珉老师一起做噪声控制、声强、电路等做了很多。大学的课余时间,有些同学可能参加娱乐活动多些,我这种事做得比较少,有精力的话我会去做一些研究,所以大二就到实验室去了,也到汽车修理厂去学汽车修理。精力过剩嘛,就想着锻炼一下自己。清华当年虽然没有现在的“SRT”计划,但其实也鼓励学生尽早进入课题组,这对我当时的成长很有帮助。这也是后来我带一些高中生的原因,想引导他们,将来走在科研的这条路上。现在的教育,中美都一样,都会把人的思维引导到一定的方向去,这样你提出的方案只能是可行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年轻人这个局限性少一些,发散型的思维多一些,就可以找到异想天开的想法。我对学生说,如果爱迪生当年上了大学,那估计只能做到麦克斯韦尔,做不到发明家。

我现在接触美国的本科学生居多,硕博研究生中外都有。跟那时的我们相比,他们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们那时候总的来说还是很积极向上。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像那时候,可能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创造的条件比较好,他们就对未来想的比较少,不会想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清华的本科生,总体来讲好很多,但创造性还有待加强。去年有带一个暑期实践的学生,在我的课题组那边工作。他学习很勤奋,也很努力,创造力方面还是很多提高的空间。而且,我也希望年轻人不要太在意眼前的利益得失,为了自己的理想要做出一些必要的牺牲。比如说我从公司工作回到学校,公司的工资很高,上升也很快。回到学校后落差就很大,相当于工资降一半,从一间别墅搬到一间小房子里。但是家人很支持我追求自己的理想,我很感激我的妻子,这些年一直跟着我,非常支持我的事业,做出了很多牺牲。当然,后来我的工资也上去了,应该比一直呆在公司高了。

问:所以您是更看重学生的创造性,还是更看重学生是否勤奋和努力?

答:我觉得两者都很重要,但是创造性更重要。当然再聪明的人,没有基本的努力勤奋也是不行的。有些研究生,非常努力,但怎么做都做不出东西来,还是创造力不够。

问:这种现象很普遍,有很多博士生愁毕业,找不到创新点,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答:我觉得话,要自己给自己一些压力,激发出潜力。我觉得要是给了一定的环境,人的潜力可能很大,你可能想不到。那时候我在公司做了几年之后,我就想回到学校当老师,因为公司那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顺便说一下公司的生活,早上八点半去,下午五点半走,晚上、周末都是自己的时间。但是你看到那些高你二十年的,也是相似教育背景的同事,想到二十年后你也是那样,我就比较不甘心。我一直在思考回到学校做什么事情,下班的时候在网上找信息,想将来的研究方向,看看几个顶尖学校老师的研究。整整一个星期,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第二天还是正常上班,一点没有问题。就是有目标了,自己给自己施压了,潜力就能激发出来。我们经常叫做self-motivation,要是靠别人推的话,可能今天讲一下,很努力,但过两天就没用了。像我每天睡得很少,学生可能觉得我很忙很辛苦,但我并不觉得累,反而很享受这个过程。

问:那我想问一下,你是否鼓励学生边做科研边实习?

答:大部分情况我都会同意。有些特殊情况,比如拿到一个课题,暑期就要结题了,如果你能提前把结题需要的工作做完,那就可以去实现了。我这暑期有两个学生,我送他们到一个和我课题相关的公司去实习。有一个学生不想去实习,他想要早点毕业找工作。我觉得实习很重要,从锻炼自己的角度,毕竟一直呆在学校,了解一下社会的实际情况,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想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利用暑假的时间,把研究做扎实也挺好。我自己硕博期间的研究突破,都是在暑期完成的。

问:您在科研工作之余有哪些兴趣爱好?如何做到劳逸结合?

答:我有一些兴趣爱好。公司的时候就是喜欢钓鱼。上班的时候带着钓鱼竿放在车里,下班就直接钓鱼去了。钓了很多吃不完,送人。但很多时候,事情都要看一个优先级。我回到学校之后九年了,前七年就没有摸过钓鱼竿。这就是优先级,你有兴趣,可以先放一放,把主要的事情做完。我儿子现在七岁了,我会带他出去钓钓鱼,也会给他讲故事,什么是优先的,什么是第一的。一个桶里,装沙子,水和石头。如果先把沙子填进来,那石头进不来。要先把石头放进去,再装沙子,再填水。

问:我们汽车系一些课题组任务比较繁重,实验压力比较大,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放松,反过来也影响了工作的效率,您认为该怎么应对这个问题?

答:课题组的话,可以搞一些活动活跃气氛。我实验室每年暑假的时候,所有学生带出去烤肉,每年圣诞节一起吃饭。以前的时候没有灵活的经费,都是自费请学生。这些活动老师完全可以牵头做,学生也可以自己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鼓励大家讨论,一个人蒙着头想问题,不行。比如说你搞电控,他搞电池,你们完全可以在一起讨论。不要忽视外行的力量。一个不懂的人,他往往说的话会更有价值。交流的过程中,他说出一个观点,你可能从来没想过,但会让你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存在思维定式的问题,就可能存在一种新的靓丽的东西。一些困惑的东西,跟人讨论,他不一定是专家。即便跟专家讨论的时候,也不要觉得他说的话就是对的。我非常鼓励我课题组的学生去找别的课题组的老师交流想法。要走出自己的知识面,离开自己的comfort zone,你朝外走,你的知识面就开阔了。

汽车的未来在中国

问:这就引出了现在非常热的一个问题,现在汽车系研究方向分为两块,一个是传统汽车方向,一个是新能源汽车方向,从您的角度来看,传统汽车是否如外界所说将很快被新能源汽车完全替代?

答:我从两个角度去说。第一个是新旧之间的关系,不是说你做传统汽车,你就不能做新能源汽车。你看我们系做得比较成功的老师,他们的研究方向阔的很开。你看欧阳老师,当时我念书的时候,他主要在做电控方向,那时候电池、电车都没做的。还有李克强老师,现在做智能网联汽车,他本身是做汽车振动出身的。他们可以从传统领域迈出来走向新的领域,然后做新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这就说明传统领域并不是走不出来;另一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还有智能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不是说传统汽车学科就可以放弃,还是存在新的创新。学科都是交叉的,好多新领域只不过是你的知识的新应用,基础知识是差不多的。当然有机会,研究也确实需要新的方向。就比如说一个浪潮要来了,你要抓住这个浪潮,否则就没在水下了。所以哪怕你做的是传统领域,新领域中的观点可以引进来,也可以去新领域中发展。

问:毕业后,与清华有哪些方式保持联系?

答:毕业之后,第一次回国是2006年,回来主要是看汽车系的几位老师。我回来时都会看蒋孝煜老师,他是我大二后因材施教的导师,非常受人尊敬,他非常注重年轻人的培养,扶植年轻人上来。这个课题组做得那么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蒋老师的风格。2008年当老师后比较忙,直到2012年才回来。2013年于良耀老师到我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一年,后来跟清华汽车节能和安全实验室有个开放课题,联系加多了。跟以前课题组的连小珉,杨殿阁,郑四发、李克强等老师私底下联系都很多。两个月前的校庆,我也专程回来过。

左磊教授在汽车系学术沙龙上讲述能量回收:提高汽车燃油经济和动力性能的新途径

问:您觉得每次回来清华跟上一次比起来变化大吗?主要是在哪一方面?

答:硬件设施变化很大。这是最直接的,实验条件啊,一些建筑啊都变得很快。国外虽然有变化,但变化的很慢。国内的基础设施、实验条件发展的很好,汽车系有一些大的团队、大的项目,我觉得很有前途。所以我觉得汽车的未来在中国。

问:我们今年成立了北美校友会,您对北美校友会的建设有哪些建议?

答:我在校友会微信群里看到他们分享一些信息,我觉得挺好。在加州、密歇根州的校友会联系紧密一些,比如说他们创业啊,要在加州成立一个智能车研究中心,找一些校友过去,我觉得挺好。而且北美汽车行业校友会不只是汽车系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清华二十多个院系的校友都在里头,我觉得非常好。多一些交流,多一些资源,多一些想法,这样的话能一起做一些事情,毕竟校友在一块的话,做事情能顺利很多,苏州研究院的校友会这一块做的就很好。北美的校友之间以前联系相对少很多,北美清华汽车行业校友会的成立,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沟通平台。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