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胡钰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在12月21日,突闻清华百岁老校友熊知行先生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特书下文,以表哀思。
在2018年的冬至日即将到来之际,我收到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一位老师的信息:熊博士今天凌晨两点离开了。
收到这条信息,内心有一种说不清的忧伤情绪弥漫起来,一位令人尊敬的学长悄然离开了我们。看来,2018年真真是告别之年,在那么多文化大家都离我们而去的这一年年末,对清华充满热爱、德高望重的熊知行学长也离我们而去了。但仔细品品,这种忧伤或许不是痛苦的忧伤,毕竟老人家以逾百岁高龄驾鹤仙去,正所谓大德有大寿;而是不舍的忧伤,去年我见过老人家,还说要常来看看的。
我马上联系了去年与我一道去熊知行学长家里拜访的香港校友,告知此消息。他显然也知道了此事,回复说:弟将与香港清华同学会吊唁。我回信:代为上香。他回答:一定!
去年初,我去香港参加国际授权展活动期间,和这位校友一起去熊知行学长家里拜访了老人家。
之所以拜访熊学长,因为在清华园里经常路过熊知行楼,知道这座楼是熊学长2001年捐赠建设的,也因为在校友间经常听到熊学长的故事,知道她1938年考入清华土木工程学系,之后又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并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数学直至退休。更重要的是,熊学长创立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资助了大量国内的文教事业。如此一位学养深厚、德行高逸的学长,岂能不令人钦佩与向往?
记得我们去拜访的那天是一个晴朗的午后,一进门,就看见老学长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在红毛衣、红披肩衬托下,人很是精神。我紧走几步,躬身问候,老学长微笑示意,摆摆手让我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
胡钰教授与熊博士交谈
我向熊学长介绍,此次来看望她前向学校教育基金会和校友总会的领导都做了汇报,他们都委托我向她问好,母校很关心她,新年快到了,也是来给她提前拜年。老学长一直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当听我说了这些来意后,盯着地面,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我对清华有感情。”
我拿出当天的香港《大公报》,上面刊登了前一天国际授权展活动的报道和图片,熊学长很感兴趣地接过去看,指着报纸上的报道,问我什么是授权和文创,我就给老学长介绍了授权产业的概念,介绍了清华提出的“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目标,介绍了成立文创研究院的情况,老人家一边听我说,一边点头回应,其中有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一句是,“清华学生要多学人文”;另一句是,“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文化。”
胡钰教授与熊博士阅读《大公报》
熊学长很关心母校的发展,从学校的学生人数到学科设置,问了许多,我一一作答,看得出来,母校是她心中很浓的牵挂。谈话过程中,熊学长的助手拿来了一本书《杏范史缀——杏范公益事业三十年回顾》,给我翻看老学长当年读大学时的学生注册卡片和毕业证书,我注意到熊学长是1917年出生,很是高兴,说:“熊学长今年恰好百岁大寿,先给您贺寿了!” 她的助手怕她听不清楚,又大声重复了一遍。老人家含笑点头。她的助手说,每次清华来人看她,她都特别高兴。
的确,在翻看这本书时,我看到了老人家1981年清华建校七十周年时与她的同学们在大礼堂前的合影,2011年回母校在水木清华荷塘边与朱自清先生雕像一起的合影。事实上,书的第三部分的题目就是“清华情结”,其中有大量清华领导、老师去看望熊学长的照片,也有熊学长与其先生、同为清华校友的曹锡光学长多次返回母校在二校门、甲所、校史馆等的照片。在马约翰雕像前合影的照片上写着:“我们上过马教授体育课”;在“行胜于言”日晷前合影的照片上写着:“立身名言”。看的出来,老学长身上有着浓浓的清华烙印。
我惊奇地发现,熊学长与我们的新闻传播专业有着深深的联系,在刚刚建国时还做过摄影记者,并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现场拍摄。1949年新华书店发行的一套20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大阅兵》图片,其中第一张“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新中国首都升起了第一面新国旗”的图片拍摄者就是熊学长。于是,我高兴地向学长介绍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情况,并告诉老人家我们现在也有新闻摄影课程。熊学长的助手告诉我,建国初期,学长曾经翻译出版过美国人W. Bradford Shank《滤色镜》一书。我仔细读了这本书前的“译者的话”,看到其中有一句话:“新闻摄影,他是历史的或其他地域事件的生动记载,弥补了时间性和地域性的隔阂。”我对老学长说,您应该在我们新闻学院开设“新闻摄影”讲座啊。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到了熊学长的下午茶时间。我担心老人家太累了,赶忙起身,询问她的助手,是否我们要先行告退。但是老学长挥挥手,示意我们一同品尝下午茶。她的助手很明确地回答,老人家今天高兴,很愿意与你们多聊聊,如果你们没有其它安排就一起好了。
胡钰教授与熊博士共享下午茶
这个下午茶时间真是意外的惊喜啊!不仅有清香的茶,还有几样小茶点和水果,东西不多但很精致、清爽,这让我们的交流更加轻松愉快。我帮老学长把点心切开,她示意我吃大块的、她吃小块的,并告诉我要多吃。吃完点心再吃水果,老学长不断地劝我多吃些,很是亲切。望着熊学长愉悦的状态,我的心中格外高兴,不禁感慨道:“您根本就看不出来是一位百岁老人啊!”
她的助手听到我的这个感慨后,拿了一篇文章给我看,说这是老人家最近在看的。我一看,这是一篇杂志上的文章《互联网也要“加”老人》,文章中有各种标记:单直线、双直线、小圈圈等,看的出来,熊学长阅读很认真。我指着划线的一句话“‘互联网+’如何亲近银发族,让网络时代的便利更多惠及老年人,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老学长说:“您对老年问题的关心的确深入,怪不得会在母校捐赠建设老年学研究中心!”
在下午茶中,时间又轻易地滑了过去,不知不觉,又与熊学长聊了近一个小时。我拿出了刚才的那本书《杏范史缀——杏范公益事业三十年回顾》,请老学长签名留念。熊学长拿起笔,认真地写下了“送给胡钰教授”,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日期,刚要搁笔,突然又对我说:“我今年100岁了?!”,我点头大声说“是啊”,于是,老学长又在名字下写了一个“100岁”,之后又问我,“是不是加个括号好看些?”,我再次笑着大声说“是啊!”,于是,老学长就在“100岁”外又加了一个括号。那场景,现在回想,依然充满童趣。
熊博士赠送胡钰教授的带有熊知行学长签名的书
与熊学长一起合影时,她的助手大声说:“您今天开心吗?”老学长点点头。助手说:“那就做个开心的姿势吧!”令我惊喜的是,老学长居然伸出手来,做了一个V字型,我马上也很开心地如法做V字手。如此,我们两个年龄相差超过半个世纪的校友留下了这样一张开心的瞬间定格!令人回味无穷!
回到清华后,这张照片我经常拿出来看,每次看都会禁不住笑起来,因为老学长太可爱了!这种气质就是一种清朗气质!这种味道就是一种永葆赤子之心的味道!
胡钰教授与熊博士合影
此次听说熊学长离开我们了,第一时间,我又把这张照片找出来仔细地看,当天的快乐场景、老学长的神情与言语又迅速地浮现眼前与耳边,似乎是昨天刚刚发生的。在我与熊学长合影的背后是一副对联,题写者是张大千先生,内容是:其人若春风冬日,此地乃曲水平川。我觉得,用前一句来表达熊学长留给清华与世界的记忆,恰如其分。
冬至已至,斯人已去,春风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