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8岁加入共产党,我国最早在海外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学者说,“国家社会给我太多”

2018-12-27 | 施晨露 | 来源 上观新闻2018-12-19 |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博物馆奠基人之一吴泽霖诞辰120周年之际,12月18日,《吴泽霖年谱》在他的家乡常熟首发。该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中南民族大学合作,以吴泽霖生平编年为框架、以其学术研究思想及成果为脉络、同期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为支线,梳理了吴泽霖卓越的一生,勾勒出上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概貌,对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学等领域学科建设与研究有重要参考作用。

吴泽霖(1898—1990),江苏常熟人。1922年清华学校毕业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5年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社会学,师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控制论代表人物E.A.罗斯。1927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最早在海外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之一。回国后,曾任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

新中国成立后,吴泽霖先后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南民族学院教授等职。1982年,任中南民族学院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88岁高龄的吴泽霖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泽霖与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同为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曾说,“少数民族文物能在博物馆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据我所知,那是从吴泽霖先生开始的”,“吴先生走到哪里,民博事业也就到了哪里”。

“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好象躺在一架天平上,天平的一头是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为培养我们放进去的砝码,天平的那一头是我们应当给社会所做的事情,所做的贡献。我们一个人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最低限度应当使天平的两头取得平衡。现在我估计一下自己。国家、人民给我放下的砝码是够重的了。我从小学、到大学、留学美国五年,百分之百是公费,这样大的投资是很少人能享受的。在工作的六十年中,虽然我曾经历过一些坎坷,但总的来说,国家和社会为了我,在天平上确实压下了很重的砝码。而我作出的贡献,作为砝码并没有把天平压平。”这是吴泽霖生前曾说过的著名的“天平人生论”。新书首发式上,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吴泽霖年谱》作者之一哈正利忆及此,仍然感慨万千。吴泽霖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解放战争等多个动荡岁月,无论是学术造诣、治学精神,还是为人品格、人生智慧,都值得后代学人学习。

吴泽霖是我国民族文博事业的拓荒者。1935年参加 “京滇公路周览团”时,他就不失时机地搜集实物并拍摄照片,返回上海后,举办“京滇公路周览团文物展览”。 抗战初期的1938年春,吴泽霖随大夏大学西迁入黔后,在主持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时广泛搜集民族文物达1000余件,在校内设立了民族文物陈列室,并在贵阳相继举办了三次贵州省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这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文物第一次公开展出。执教西南联大的五年时间里,吴泽霖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并竭力搜集民族文物,在清华大学驻昆明办事处公开展览。抗战胜利后,他携带在西南搜集到的民族文物随清华大学迁校北京,在清华大学人类学系建立了北京地区第一个常设的民族文物陈列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11月4日至7日,清华大学民族文物陈列室在北京国立艺专举办台湾、西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物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乃至全国举办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文物展览。

吴泽霖也是民族文物博物馆学理论的奠基人。1957年4月,他在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机关刊物《文物参考资料》发表论文《关于少数民族文物的一点认识》,从“什么是民族文物”,“收集少数民族文物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今天要加紧少数民族文物的收集工作”,“应该怎样收集民族文物”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民族文物的定义、作用、如何搜集,并呼吁抢救性地搜集民族文物。这是我国第一篇专论少数民族文物的论文。

《吴泽霖年谱》以编年体形式呈现吴泽霖的学术与人生,在资料方面力求完整,所集材料十分广泛,主要包含民国时期主要报刊、档案材料、吴泽霖自述、亲友弟子访谈回忆等。全书第一部分为吴泽霖年谱,涉及其论著、日常交往、家庭生活等;第二部分为吴泽霖研究年谱,着重叙述吴泽霖逝世后,学术界有关吴泽霖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为附录,为吴泽霖书写的自述性文章。该书揭示了一代学人非凡的成长经历,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碎片化的不足,启发后人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问题。

本文图片由出版方提供


相关新闻

  • 172024.01

    社会学者李强的“流动”与“希望”

    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郝景芳选修了社会学系主任李强的“城市社会学”,听他讲城市分层理论。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李强提到,劳工群体是这些年经常受到忽视的一个群体。或许正是这样的潜移默化,日后让她在《北京折叠》中创造出了“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李强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持工作十多年,后又主导了清华社会学系复建,担任该系系主任多年。他还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科学...

  • 062020.01

    百年社会学史上的李景汉先生

    李景汉(1895.1.12—1986.9.28),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1935—1944年,历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

  • 032009.07

    清华大学隆重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暨表彰先进大会

    7月1日下午,我校在综合体育馆隆重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暨表彰先进大会,校领导胡和平、陈旭、康克军、谢维和、韩景阳、程建平、史宗恺以及校党委常委王岩、邓卫出席大会。

  • 202018.07

    从费孝通看社会学中国化

    未名湖畔招生纳新时,社会学系主任杨开道对他说:“社会学能解决你为什么姓费的问题。”

  • 192009.08

    刘绪贻:忆挚友史国衡教授——一位潜力被扼杀的社会学家

    刘绪贻(1940社会)一、初建交1929年初,我随父亲刘伯秋从湖北省黄陂县北乡的一个小山村罗家冲来到武汉市。同年9月,考进了湖北省立汉阳第十二中学。高我一班有个也是刚从农村来的同乡同学柳届春,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相识,他的亲叔伯妹妹和我婴幼儿时期订有婚约。他思想开朗,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冠全班,还在当时报纸上发表过很不错短篇小说。我的学习成绩虽也是全班之冠,但自觉有逊于他,而他却与我惺惺相惜,关系很好,还帮...

  • 062012.02
  • 142017.03

    一个人和一个学科的命运——王康教授的社会学生涯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康,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王康教授191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1944年毕业于西南....

  • 232021.03

    观婚姻家庭之变的社会学家吴景超

    今年3月5日,是吴景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吴景超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早年就读于清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社会学系教授,一生著述甚丰、成就卓著。1949年后,曾任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他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贡献了独特的理论思考;他的追求进步的言论,也在知识界、教育界造成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 072022.01

    张祖道:有社会学自觉的摄影家

    摄影之路始于清华园张祖道,1922年2月7日出生在湖南浏阳东乡的一个小山村。那个时代的湖南农村普遍贫穷,但外部世界的新鲜“玩意儿”却没有被阻隔不入,小集镇里居然也有了简陋的照相馆。一次难得的照相经历激起张祖道幼小心灵里的好奇。他看到:照相师傅把头钻进一面红一面黑的大方布罩,在里面鼓捣几下又钻出来,一边嘴里叫着“坐好、别动”,一边把相机前的圆盖取下,手臂优美的一忽悠,马上又盖上圆盖...

  • 192016.08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怎样建设一流的社会学学科

    摆在中国面前最大的问题是,13.7亿人究竟怎样走上现代化道路,这可看作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转型实验。中国社会学也应该在应对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