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于仁国:连接身边的创业者,让创意更有力量

2019-04-16 | 文/万宁宁 图/李派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文化创意评论”2019-04-15 |

细数近年来的现象级文创IP,“阿狸”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

“阿狸”教父于仁国也逐渐成为文创领域的新锐焦点——他为梦之城构建了多IP、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潜心打造梦之城堡;他活跃在创业者培训课堂上,讲授创业与投资、创业团队管理、品牌授权、文创赋能等课程;他创办魔豆投资,发掘文创领域的优秀创业项目,主持创业者访谈节目“朝上谈”;他的创业经历被写进清华经管学院的商业案例。

他的创业秘诀是什么?哪些特质让他在文创领域熠熠生辉?

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承担——这是于仁国给出的回答。

天生的创业者

“如果不让我创业,我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对于仁国而言,创业似乎是一条必走的路。

于仁国身上带着与生俱来的创业基因——祖辈闯关东到辽宁的一个小县城安家,父亲20岁时到北大荒闯荡,曾经去过大兴安岭和内蒙古,做过木工、车工,每年过年回家的时候,父亲一定会背着一麻袋的粮食,这就是最好的年货。

1977年,于仁国出生。当时,父亲是一家机械厂的工程师,每月的工资大抵可以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开销。80年代初期,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父亲放弃了工程师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在家中的院子里建了养鸡场。养鸡场的气味成为他童年里的一种独特记忆,他曾经和父亲一起去买鸡崽儿、和母亲到市场上卖鸡蛋,父亲还被评选为县里的养鸡专业户劳动模范。

他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要放弃稳定工作去养鸡,父亲回答说,因为每年养鸡的收入有2000多块钱,可以让一家人过得更好。

1984年是中国现代商业的元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创业高潮点,创业大军风起云涌。这一年,父亲用养鸡赚来的钱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于仁国的青少年时期就是跟着工厂一起成长起来的。尚且年幼的他并不懂得创业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父亲经常出差不在身边”。

在创业家庭中长大,于仁国身上有着突出的创业者属性,即便是在他对于“创业”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这些特质就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

1996年夏天,于仁国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他们是被互联网冲击的第一代人,一批大学生创业明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同学都开始尝试创立门户网站、研究液晶显示。那个年代,做家教、做网站是大学生们最常见的兼职工作,但是于仁国和室友多了一种选择的方式。

他们一起买了一台激光打印机并对外经营,取名“310PrintClub”,定价一块钱一张,这在当时可以用“爆款”来形容,因为其他的打印店基本上还是用喷墨打印机,定价两元一张。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逐渐明白了“挣钱”是怎么回事,脑海中对成本和利润也有了概念。小小的打印室承载了这帮年轻大学生的创业情怀,同宿舍的六位同学中,现在有四位在进行创业。

本科毕业后,于仁国先后在电讯盈科和鼎新信息系统工作了四年。2004年,他重新回到清华读MBA,毕业课题的研究方向为创业和风险投资,并在毕业后加入纪源资本,每年都要和数百个创业者见面,在讨论商业计划、尽职调查、行业研究、参与公司管理的过程中,内心中对于创业的渴望再一次被唤醒。

“我是一个喜欢做事的人,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够慢慢认识自己。”在风险投资公司工作四年之后,于仁国决定要自己创业。

“父辈人创业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不再挨饿,更多是从谋生的角度出发,”他说,“但是随着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创业的理解就变得不一样了。”他觉得,70后有一种“理想”情结,而他的理想就是“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好”。

他始终觉得,自己走上创业这条路是注定的,“我就是为创业而生。”

跟问题过日子

“如果我是创业者,我能不能做得更好?”

“如果我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会怎么解决?”

做投资经理时,于仁国见过很多家创业公司,也见证过这些公司的困难时刻,对于创业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想要创业的想法愈加强烈而迫切。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不断寻找合适的行业和时机准备创业。

2009年前后,他持续关注着互联网、游戏、动漫行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校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阿狸”的创作者徐瀚,两人都认为动漫行业孕育着巨大的机会,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想法一拍即合。于仁国坚信,梦之城必将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家“伟大的公司”,成为动漫行业的一个优秀本土品牌。

正式决定加入梦之城时,于仁国就对公司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规划,包括创始人队伍的搭建、团队管理、IP孵化等等。“这是投资人天然具备的属性,”他说,“投资讲究‘谋定’,一定要谋划好之后再开始做,如果最后没有成功,一定是因为没有做好。”

于仁国觉得,比起做一家公司,创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读书时,他对于计算机和经管类的课程感兴趣,于是便经常跑去蹭课;工作后,他很快从被需要、被安排工作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去选择工作;从“码农”变为管理者,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够,于是选择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学习。

“以创业的心态去工作和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拥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才能‘成事儿’。”于仁国说。

在他眼中,一个好的创业者不是胆子大、敢冒险,而是天生敢承担,遇到什么事都能拍着胸脯说“有我在”,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扛得住。

创业的过程中,无数的困难接踵而至。在梦之城发展初期,资源短缺、人才匮乏是主要困难;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则成为新难题;而文化行业普遍面临的产业链难以打通的问题则是更大的挑战……这些都要求管理者和创业者不断学习成长。

在出现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循环往复过程之中,于仁国心中无数次想象过的“梦之城堡”越发清晰。2016年5月20日,北京梦之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于仁国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强调决策能力。在他看来,创业的魅力正在于此。

“在创业的过程中,判断力和决策力是核心竞争力,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才能逐渐形成。”他认为,创业者的核心能力和素质的成长是创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创业者每天都面临挑战,而通过决策战胜挑战的过程,就是在成长。“一个决策如果成功,可以收获自信——对于自己判断力的自信;如果失败,收获可能更大——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到更大的警示和成长动力。”于仁国这样定义决策成败的意义。

在于仁国眼中,创业者的担当不仅体现为解决困难——他们见招拆招的能力强,不管多么困难都要想办法做到;还体现为扛得住压力——有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要学会跟问题过日子。

让创意更有力量

在运营梦之城的过程中,于仁国逐渐意识到,只做产品、只做一个IP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通过内部孵化和对外投资的方式,为梦之城打造了多IP、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尽管这个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但是对外的连接仍然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创业者囊括其中”成为他思考的问题。

于是,他开始组建社群,将身边的文创领域的创业者聚集在一起。

他用“网络效应”来阐释自己的构想,将文创领域的创业者看作节点,当他们连接在一起时,随着互动和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度,就会形成超乎想象的涌现效应。

如今,于仁国又创办了魔豆投资和魔豆朝上两家公司,通过投资文创项目,组织创业者活动,举办品牌授权、文创赋能、创业与投资课程等培训项目的方式,不断强化文创领域创业者之间的联系,在文创领域构建一个更庞大的网络系统。

2019年1月25日,他主持的节目“朝上谈”第一期在喜马拉雅正式上线。

“找寻身边的创业者,我们一起朝上谈。”伴随着于仁国沉稳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文创领域的创业者们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朝上谈”,是于仁国创办的一档专门针对创业者的访谈节目,节目名字取朝气和向上生长之意,极具文化行业和初创企业的特征。

他觉得,投资人能够给予创业者的帮助是在资金和经验方面,但是个体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而群体的智慧则是十分巨大的。于是,他通过访谈、组织活动等方式,不断拓宽创业者的联系维度,让创业者不仅“认识”,而且能够“共鸣”。

“文创社群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功利的。”于仁国亲自担任微信群的群主,严格审核每一位申请入群的创业者,不允许群内出现广告,“只有优秀的节点加入,我们的文创社群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产生。”

他将魔豆朝上的使命定义为“连接优秀的文化创意团队及创业者,促进其在创新创业方面持续学习和成长”,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者连接人”是他对自己的定位。

于仁国认为,好的创业者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从小在创业环境中成长,喜欢折腾,爱扛事儿,所以注定走上创业的道路。”他觉得,每一位创业者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沉淀出创业者特质,进而在各自领域内成就一番事业。

“创业不能在课堂上教出来,要提供各类资源、为大家提供学科交叉的机会、营造创新环境,才能够让真正适合创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和当年读书时的情况相比,于仁国十分羡慕如今清华校园中的各类社团组织、创业大赛、挑战杯项目、X-lab等创业条件和创业空间,还有各种创业相关的课程。他说,“大家在校园里就对创业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对创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诱惑也都有所认知和判断,这就是最好的创业环境——给创意以落地资源,给创业以试错空间。”

“我一直坚信,创意是有力量的,把身边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连接在一起,创意就会更有力量。”于仁国如是说。

于仁国接受采访

于仁国,清华大学物理系1996级、MBA2004级,魔豆投资创始合伙人、梦之城联合创始人。

魔豆投资专注于文化创意、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泛文化领域初创期公司,依托“投资+孵化”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集创业投资、创业辅导、融资服务、产业链资源协同于一体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梦之城主要运营“阿狸”、“罗小黑”、“皮揣子”和“杏仁儿”等知名原创动漫形象。于仁国在文化创意领域成功发掘和孵化十几家优秀创业团队和创作者并对其进行早期投资,在投融资、创业公司管理运营、创业团队建设、品牌授权、组织裂变、商业资源及产业链整合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作者万宁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新闻

  • 292017.08

    “连续创业者”张志强

    这个1992年出生的小伙,身上挂着太多让人羡慕的“标签”:清华毕业、就职华为、穷游全中国……每一样都足够拿出来说上半天。不过现在,他把自己称为“连续创....

  • 032020.10

    修军:体制内的“创业者”

    修军,男,籍贯辽宁。1964年出生,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及管理硕士学位。曾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常务副主席等职。1997年赴美国杜兰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美国杜兰大学及清华...

  • 012007.12
  • 102007.12
  • 112020.11

    徐义生:书生亦有力报国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泰斗徐义生先生为国家作出的特殊贡献。

  • 112023.12

    洪华:从高校“园丁”到创业者“导师”

    8年,他的团队孵化项目超300个,投资增长100倍。他叫洪华(2005级博,美院),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如今是谷仓科技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不久前,谷仓科技集团在谷仓智能硬件孵化器举办“谷仓8周年庆典暨品牌升级”发布会。“这些年来,我们竭尽全力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通过人才培养帮助学员取得成功,实现成果共享,从学员的大成功里获取小收益。”洪华告诉《中国科学报》。从教授到创业...

  • 162011.02
  • 022008.12

    我国核事业的创业者——中核兰州504厂访问记

    2006年12月18日至21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钱锡康、黄文辉,清华大学工物系党委副书记于涵,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蔡甄一行访问了中核兰州504厂。 前排右起:于涵、刘增荣、钱锡康、赵尚礼、黄文辉。后排右起:俞兆飞、韩冰、贾兴国、杨永平、蔡甄、李卫东、邱兵。(一)位于兰州市郊,坐落在群山环抱的黄河河谷两岸的504厂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铀同位素分离的企业,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核...

  • 262015.02
  • 102014.03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