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马清运:与“丑”的持久对抗 对“成功”的冥思遐想

2019-05-09 | 文/万宁宁 图/李派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文化创意评论” |

马清运的过往经历,是一场思维角力的征程。

他曾在美国一家国际化大公司担任高级设计师,并很快创业,在美国建筑界大放异彩;而后回到家乡,在西安蓝田秦岭北麓栽种葡萄,潜心创建玉川酒庄,被称为“马酵父”。

他曾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也曾参与设计北京CBD核心区,担任迪士尼上海项目顾问;还亲手打造“父亲的宅”,用传统颠覆传统。

他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和终身教授,成为国外院校任职的华人院长第一人;也是一位充满着田园情怀与赤子追求的“乡村创业者”。

马清运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但在他看来,自己始终在做一件事情——崇尚美。

建筑 不应该有个人的风格

建筑,是一种技术与情感的融合,也是建筑设计师表达思想与观点的媒介。但是马清运却一直在极力地避免作品中的个人痕迹。

“建筑是一种社会构成,不应该体现设计师的独立风格。”马清运觉得,“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不应该有固定的姿态和固定的表情,而是能够永远成为一个环境中最优美的姿态和最诱人的表达方式。”

至于到底是何种形态,马清运坦言,自己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即便他已经在建筑界闯荡了三十多年。

1983年,他进入清华建筑系读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规划局从事城市规划与历史保护的相关工作。工作一年后,他于1989年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199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到纽约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随后开始创业。

1995年,马清运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四年后,他又在中国设立马达思班建筑设计事务所,总部位于上海。

马清运对于建筑的认知与“不固定”的设计理念,正是他所创办的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一直遵从并通过设计作品所传递出的观念。

马达思班,英文名为SPAM,即策略(Strategy)、规划(Planning)、建筑(Architecture)、媒体(Media)。除了这四个英文单词,马清运更喜欢用“午餐肉”和“垃圾邮件”来阐释马达思班的精神内核:

“午餐肉将鸡肉、猪肉等压缩在一起,永远都是只注重营养,不关注具体的形态;垃圾邮件是一种快速的网络传播工具,效率极高,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用做坏事儿的效率来做好事儿。”在马清运看来,建筑不应该具有固定的风格,但要有固定的标准——优秀,而所谓优秀,就是超越他人。

对于设计项目,马清运永远“不挑”,从来不拘泥于公建、博物馆等单一的类别,只要是能够为一处环境带来改变的建筑,他都倾心设计,并且努力使其为大众视觉带来喜悦的冲撞。

“如果人们能够在看到我所设计的作品时,感叹一句‘原来建筑还可以做成这样’,那就证明这件作品是成功的。”马清运觉得,好的建筑应当能够改变环境,并且能够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拥有一瞬的超脱感,让大家能够短暂地脱离现实,拥有几秒钟的放空时间。

在他眼中,大同小异的建筑几乎没什么价值,只有创造力才是蕴含于建筑中的独特魅力,也是建筑拥有恒久生命力的源泉。马清运坚信,每一栋建筑,都应当只属于特定的空间状态,一旦存在,便不能缺少。“巴黎圣母院和佛罗伦萨教堂在建成之初都显得十分突兀,但是如果缺少了它们,这两个城市便也不存在了,因为它们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眼睛里永远拔不出来。”

马清运一直都觉得,建筑的功用被简单化了,它不应当只是扮演遮风避雨的角色,而要真正发挥生活空间的教化作用——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育人们批判“丑”的精神,并给人们带来尊严。

乡创 一项关乎尊严的事业

每次向别人介绍自己时,马清运总是会先说一句“我是西安人”。

对于土地的这份热爱,指引着他一再与家乡的故土产生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二十年前,他以蓝田玉山和秦岭山脉为背景,在葱郁的山水之间为父亲修建了一处返乡居住的房子,借用王维“鹿柴”的寓意,将其取名为“玉山石柴”,意指用石头建造的房子,也被称为“父亲的宅”。

在此契机之下,马清运重新与这片土地建立了联系。

彼时,他正在美国打拼,并不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很难抽出时间在家乡一展拳脚。2006年12月,马清运就职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一做就是十年,于2017年正式卸任,但他仍然是南加大的终身教授。由于担任院长时没有享受“每五年休息一年”的带薪学术假期,所以他从去年开始休假两年。

一放假,马清运一头扎回蓝田,在方圆五平当公里的陕北大地上开始再次创业,并成立了一家名为“地意田园”的公司,寄托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美好期许。

“这次回来,和当年的马达思班不太一样,而是新的公司、新的做法、新的平台。”马清运一字一句地解释说,“地意田园公司主要从事田园发展,是田园、而不是农村发展。因为农村是现实,田园是理想,‘田园’是我们的一种文化属性,我所做的事情不是直接解决农业问题,而是以农业为背景的消费升级。”

他不再是建筑界叱咤风云的设计师,而是从种葡萄开始做起,逐渐解决土地、劳工、销售、团队管理等问题,成立了一家葡萄酒庄。回顾起这两年的经历,马清运感慨道:“这是一个很多元、很多层次的行为,在那个时候,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不做,要么做得更大,我选择了后者。”

显然,他仍然在践行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就像每位出色的艺术家那样,他身上具有一种天生的反叛精神,从马达思班到地意田园,从来都是如此。

“为什么好的设计师只能为城市做建筑?”

“为什么我们只能保证坏的不会太坏,却无法让好的更好?”

马清运想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城市环境中,建筑是一种很成熟的行业,有用地红线、施工标准等法律法规,但是在以习俗和习惯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农村却相差甚远,建筑设计作为一类职业还很不成熟。”马清运说,“农村也需要好的建筑,我们总是习惯用底线思维对外界事物进行评判,却无法使其变得更加优秀。”

在蓝田,设计的问题不像原来那样简单。马清运一直都在思考,“农村”距离“田园”有多远?在不断的实践中,他越发意识到,只有真正发挥土地的生产力,才能够激发出农村的自有活力。

于是,他结合蓝田的自然条件,将葡萄种植作为“三产融合”中的第一产业代表,将葡萄酒的生参加过作为第二产业的环节,将休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环。马清运觉得,葡萄酒被所谓的年份神话了,尽管伴随着年份的增长,葡萄酒会展现出独特的品质和口感,但在他心里,葡萄酒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对于这个项目而言,葡萄酒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农业产品,当地农民能够切身参与并从中获利。“只有土地,是当地原住民赖以生存的手段。”

马清运以葡萄酒为主要产品,但他却从不主动参与葡萄酒的认证与评奖活动,他始终坚信,品牌的建立首先需要有非常坚实的行业基础,然后再去打开消费者的感知,本末倒置就会“撑不住”。世界级的红酒评论家曾经专门撰文介绍“玉川酒庄”,并对这里生产的葡萄酒给予了高度的品质认可,称其为“中国出产的最受尊敬的红酒”。

马清运对于蓝田的感情十分复杂。他热爱这片土地,但是对于人们不守合约、爱占便宜等现象也有些嫌恶。“很多人缺少对土地的爱,缺少对文化的认知。”马清运希望,田园地意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收入,重新唤起他们对于家乡的情感,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尊严,真正使农村变为田园。

成功 始于对成功的想象

“我理解的‘文创’,就是发挥创造力的作用,使非经济因素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如果拆分来看,‘创’是什么呢?我们通常用的Creativity具有强烈的都市属性,与新生活方式与新产业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对于乡村和农业而言,Productivity更为合适,它指的是一种生产手段的极限能力,比如一亩地产多少粮食、一天干多少活儿……‘文’就是扩大极限能力的一种手段。”

马清运更喜欢用“乡创”来定义自己的事业,他将其视为一项整合的工作,更多地强调产业自身的生产力和人的创造力,在乡村空间中激发文化的活力。

在他看来,“崇尚美”是从事文创事业的首要素质,“如果看啥都觉得可以,那怎么能知道什么是美?”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美,但他并不是因为觉得农村美才回到农村,其实恰恰相反——“崇尚美,并不是要到美的环境中去,而是要对丑的东西有一种长期而持久的对抗和想要改变的欲望。”

对于从事“乡创”的人而言,韧性也必不可少。他解释说:“就像种田一样,把种子撒在地里,只有到了固定的时节才会收获,再着急也没用。在农村做事儿就是这样的道理。”

马清运觉得,文创领域的工作不能太“硬”,而是要能够尝试多种可能性,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把握最终目标,“航线不同,但不能偏离码头”。同时,表达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只有让更多的人理解你、支持你,才有可能成功,单打独斗永远都不会胜利。”马清运如是说。

对于科班出身的马清运而言,大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内置的成长过程,对于文创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培养责任心和练手艺的黄金时期,只有具备宏大的责任心和优秀的工作能力,才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他觉得,大学是能够整体性地提高素质与能力的最佳场所。

闯荡江湖五十多年,马清运留下的作品有很多。在他看来,想象成功,是一份对于社会的承诺,也是奉献社会的开端;只有想象成功,才能把事情做成。

“再过几十年,我们不但会退出江湖,而且也已经不再是物理存在,但只要我所做的事情还在持续地影响别人,那我就是成功的。”

马清运从不掩饰自己对于成功的渴望,但他用Legacy来定义自己所追求的成功——他不仅希望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地“花钱”,更加从容地去做有趣有益的事情;也希望给孩子们做榜样,能够拍着胸脯跟孩子说“你爹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做过这样的事情,很酷”。

清华大学108周年校庆期间,马清运在甲所接受采访

马清运,清华大学建筑系1983级,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地意田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马清运41岁时担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是国外院校建筑专业的首位华人院长及南加州大学终身教授;曾在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评估考察工作中作为主题10“奥运村”的陈述专家,为北京申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参与规划设计北京CBD核心区,担任迪士尼上海项目顾问等;其代表作品有玉山石柴、恒隆广场、宁波日报社总部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万宁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视觉策划李派,清华大学宣传部摄影记者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