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晓敏:帮“北理工1号”减肥 他给卫星穿上“帆布服”

2019-09-03 | 于紫月 | 来源 《科技日报》2019-09-02 |

科技日报记者第一次见到张晓敏,是在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的校园里。采访期间正值暑假,当大部分师生还在享受假期时,这位宇航学院教授依旧坚持天天到校“打卡”,即便他牵头的“北理工1号”卫星项目刚刚圆满收官。

从18岁上大学起,张晓敏就开始和飞行器打交道。如今,48岁的他满脑子想的还是“大气层外的那些事”。

过去30年间,他牵头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专门为青少年研制的卫星“希望一号”;研制出小巧实用、应用广泛的CAST100卫星平台;仅用9个月便将一枚承载多项新技术的“北理工1号”小卫星送入太空……

右为张晓敏

不断突破自我才最重要

1989年,张晓敏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大三时,该校宇航学院第一次面向校内招收本科生。

因从小就对飞行器感兴趣,于是张晓敏提出了转院申请,后成为北航宇航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之后,他又在这里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1年,张晓敏踏进清华大学的校园,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他博士后出站,进入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红)。

“之所以选择进入公司而非其他科研机构,是因为我想做点更实用的技术,企业会给我更大的舞台去实现这个目标。”凭此初心,他在这家公司埋头苦干了15年。

15年间,张晓敏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到了总设计师,期间参与了“希望1号”、CAST100微小卫星平台等多项科研任务。

2007年,也是张晓敏在东方红工作的第4年,他承接了研制“希望1号”的任务。“这是我第一次承担型号项目,那时有10余家单位、近百人参与到该项目中。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到后期大家几乎天天‘腻’在一起,男人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己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长。”耗时两年,这颗承载着新型计算机芯片、新型锂离子电池等多项创新技术的卫星腾空而起,它也被列入2009十大科普事件。

对过去的成绩,张晓敏不愿多谈,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多聊聊现在”。“过去的成就是光环,也可能是枷锁,甚至可能会成为让人不愿离开的温室。”在张晓敏看来,过去的就过去了,面向未来、活在当下、不断突破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张晓敏这样的表态,不是喊口号、说说而已。47岁那年,他做了令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离开东方红、入职北理工。

“可能有人觉得,人快到50岁,已是准备退休的年纪,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潜力可挖。选择去北理工,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另一条轨道上拓展人生,尝试其他的可能性。”张晓敏说。

就想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

张晓敏加入北理工时,该校宇航学科建设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学校正尝试将宇航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探索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也为张晓敏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2018年11月,并入“新轨”的张晓敏接到了第一个任务——牵头研制“北理工1号”。

“北理工1号”卫星太空展开模拟图

作为北理工新技术验证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北理工1号”究竟要验证哪些新技术?以什么形式验证?这是张晓敏和他的团队需要解决的首个难题。

在宇航学院的会议室里,张晓敏曾和团队成员多次探讨过“北理工1号”的技术清单。“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想让卫星在保留功能的同时,尽可能轻一点。”张晓敏解释道,“传统的卫星大多使用金属材料,如果能尽可能多地使用复合材料、柔性材料,便可将质量大幅降低。”

顺着这个思路,张晓敏提出了把卫星外观设计成为“帆球”的创意。“不用传统的金属外壳,多用柔性材料,进而实现给卫星‘减肥’的目的。”他说,“我就想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

按照张晓敏的想法,发射前,卫星的主体薄膜球体将被折进一个“小匣子”内;当星箭分离后,卫星会自动充气变成直径为500毫米的球体。这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意,是否能成真?

如今回想起来,团队成员之一、北理工宇航学院副教授翟光还很为张晓敏捏一把汗。“张晓敏老师对技术研发很执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当‘帆球’创意刚刚被提出时,团队里很多人还是很担心,毕竟太新了,大家怕实现有难度。”翟光说。

有了好想法,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践。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7月,这9个月,“北理工1号”成了张晓敏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时常奔走于学校、合作单位和发射场之间。他带领团队先后设计出10种方案,而这些方案很多要在卫星“出厂地”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进行测试,于是他几乎每周都往返于兰州、北京两地。

期间,他们还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怎样证明“帆球”能在太空中顺利展开?

“其实验证也很简单,装个照相机就成,很多人都提出这么干,但我不想这样。”在给自己找难题上,张晓敏从不手软,找难题再拆解,这种类似“左右手互搏”的科研方式让他乐此不疲。经过多次论证,他提出了3种技术方案可以佐证“帆球”能否顺利展开。

2019年7月26日,“北理工1号”升空的第2天,“帆球”能否顺利展开的答案将于当日揭晓。

当时,相关工作人员特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架设了临时电台,张晓敏就守在电台旁。“说不紧张是假的,感觉‘帆球’充气的那5分钟比5小时还慢。”他说。

突然,电台传来信号,帆球顺利展开!后续,其余两种技术方案也证实“帆球”充气成近乎完美的球形。守在电台旁的团队成员相拥欢呼,张晓敏也难掩激动,和成员击掌庆祝这一阶段性胜利。

从动漫影片汲取创新营养

有趣的是,位于低轨道的“北理工1号”,由于易受轨道上稀薄大气的扰动阻力,因此相比“硬”卫星,这颗膨胀得更大的“柔”卫星的轨道下降速度较快。而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欧洲和国内研究机构以及业余爱好者极大的关注。

一“星”激起千层浪,张晓敏怎么也没想到,一时间团队的科研项目成为全球卫星、航天爱好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不过,这个意外之喜,也恰好与他多年来坚持的航天科普理念不谋而合。“我国作为航天大国,不仅要在技术上力争做到世界一流,还要在航天科普上作出应有的贡献。”他说。

在张晓敏的推动下,“北理工1号”项目团队还吸纳了很多本科生、研究生,部分人甚至参与到核心的技术任务。“张晓敏老师很注重人的培养,为学生尽量提供创新实践、学以致用的机会和平台。”翟光说。

在学生眼里,张晓敏是一位博学又平易近人的导师。“40多岁的张老师会看年轻人喜欢看的电影,还能从中发现科学问题。”参与“北理工1号”项目的博士生郑鹤鸣告诉记者,在项目例会上,张晓敏老师常旁征博引,他能从工程问题谈到基础科学,也能从学习方法谈到《碟中谍》《天地大冲撞》等影片,从而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不工作时,张晓敏喜欢通过看动漫来放松。“看动漫能让我身心放松,同时我能从中汲取到创新的营养。每部动漫影片都能展现创作者的想象力,而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想象力就是创新的源泉。”《龙猫》《你的名字》《大圣归来》……这些电影热映时,张晓敏会拽上读中学的儿子,父子二人一起坐在电影院,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也许正是这份“童真”,让张晓敏一直走在技术创新的路上。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把‘帆球’卫星做大,将其直径做到100米甚至500米;同时也希望带领团队将这种轻型、柔性技术能应用到更多的航天器上,为减少空间碎片、深空探测等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张晓敏说。


相关新闻

  • 152024.03

    李敏华:麻省理工学院首位工科女博士

    李敏华(1917.11.2—2013.1.19),出生于江苏吴县,固体力学专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和1948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是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1954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李敏华一直根据国家需求奋斗在科研一线,60多岁还在开展中国航空航天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李敏华是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毕生...

  • 262017.09

    因为他,清华理工学子写出让诗人“震撼”的诗

    “有的学生说,选王步高老师的课,比在北京买车摇号还难。”李树勤说。在他看来,无论从课程的质和量角度衡量,王步高都堪称几十年来清华大学最好的教师之一。

  • 172021.06

    清华大学“天格计划”三号卫星载荷发射入轨

    清华大学“天格计划”三号卫星载荷发射入轨

  • 042016.07

    启航,清华大学3000余名本科生穿上学位服

    7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2016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综合体育馆举行。

  • 142023.03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晓平为清华MEM作工程管理前沿讲座

    3月8日晚,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邀请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院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晓平作了以“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为题的学科前沿讲座。工业工程系祁炜副教授出席,并代表MEM中心为张晓平颁发了“MEM学科前沿讲座嘉宾”证书。培养处副处长、工业工程系张灿荣教授主持本次讲座。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MEM学生和校友前来聆听。讲座现场张晓平从主要背景、关键技术、应用场景、产业现状、...

  • 202024.06

    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联谊会正式成立

    6月18日,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联谊会成立典礼在理大隆重举行。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联谊会永久荣誉会长林大辉,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香港清华同学会会长李春波,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联谊会会长沈岐平,香港清华同学会秘书长范佳与一众理大校董会成员、理大管理层、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

  • 262022.10

    一个清华理工男的文创梦 打造戏剧界“北京横店”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掩映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民巷之中,被保留下来的红墙、烟囱和铁栏杆上的斑斑锈迹,都烙印着属于上个世纪的工业风,也成为了这片创意园区最大的特色。如今这里作为戏剧影视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话剧社栖身于此。这片独特的工业化四合院,也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由北京市委组织部指导并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全国首档聚焦人才的纪实节目《为你喝...

  • 082021.01

    吴仲华任职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拾遗

    吴仲华任职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时的工资是月薪1000美元,在当时是相当优厚的。1954年8月1日,吴仲华一家四口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启了他们夫妇精心设计的归国之旅,也就此结束了在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的工作。

  • 102020.12

    清华5位教师7位校友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

    2020年12月10日,由DeepTech 深科技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评选的第四届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上公布,35位入榜者中有5位清华教师和7位清华校友。5位教师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助理教授眭亚楠(2006级生物医学工程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张定(2014-2016博士后,物理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邵玥(2004级航院)、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赵慧婵(2008级...

  • 012020.12

    中海油服尚捷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在此次大会上,中海油服油田技术研究院院长尚捷(1999级博,精仪系)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并接受表彰。尚捷于2007年加入中国海油,投身于我国高端石油钻井、测井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推动我国石油钻井能力提升的关键装备——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被誉为摘下现代石油钻井技术皇冠上“明珠”的人,一举打...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