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认真审核,产生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包括278名个人,22个集体,人选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英雄模范。今天,《人民日报》刊登了《“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及事迹简介》。
有11位清华人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他们是:马伟明、马寅初、王永志、刘永坦、孙滔、吴大观、茅以升、郑培民、南仁东、胡仁宇、梅汝璈。
在“最美奋斗者”集体名单中,也有多位清华校友名列其中,包括“863”计划倡导者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先进群体中的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钱三强、郭永怀;载人深潜英雄集体中的崔维成、张东升。
11位清华人入选“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名单
(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伟明(1996届博,电机系)
马伟明,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4月生,江苏扬中人,1978年10月入伍,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他长期致力于舰船电力系统领域研究,始终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聚力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多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矢志强军、履行使命的责任担当。荣立一等功2次,被评为人民海军7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2017年获八一勋章。
马寅初(1911津贴留美)
马寅初(1882—1982),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882年6月生,浙江嵊州人,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生前系北京大学校长。他毕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定物价、控制人口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人口科学学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他一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追求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发展我国文化教育和经济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持真理的无私精神,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荣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王永志(1952—1953航空系)
王永志,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11月生,辽宁昌图人,原总装备部某工程设计师、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两弹一星”工程重要技术骨干,第二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带头人,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多个火箭型号研制设计,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2项,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刘永坦(1956—1958无线电系)
刘永坦,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两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的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次。
孙滔(1999级自动化系)
孙滔,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2月生,山东滕州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技术经理。新一代国际标准化领军人物之一,从事网络新技术研发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在5G标准化工作中,发挥行业引领力,担任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5G系统架构”项目报告人,得到全球67家通信企业广泛支持,首次实现中国公司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架构设计的突破。他和团队的研发成果被3GPP确定为5G核心网唯一基础架构。2019年当选3GPP系统架构组副主席,有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通信标准中的话语权。撰写国际标准提案300余篇,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吴大观(1942届航空系,西南联大)
吴大观(1916—2009),男,汉族,中共党员,1916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生前系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常委。他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组建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领导研制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创建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建立第一支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队伍。国务院授予吴大观“我国航空工程技术事业突出贡献专家”。2009年3月因病去世,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茅以升(1916留美)
茅以升(1896—1989),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896年1月生,江苏镇江人,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设计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参与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原北方交通大学的第一位校长,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我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郑培民(1982届研,经管)
郑培民(1943—2002),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7月生,河北武安人,生前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1983年6月起,先后任中共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委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在担任领导职务的近20年里,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为民书记”。2002年3月11日,因突发心肌梗塞病逝。
南仁东(1969届无线电系)
南仁东(1945—2017),男,满族,1945年2月生,吉林辽源人,生前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潜心天文研究,坚持自主创新,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勇于担当堪称楷模,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荣获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全国创新争先奖。
胡仁宇(1952届物理系)
胡仁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7月生,浙江江山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我国杰出的实验核物理专家,在核爆近区测量某高难度技术方案的审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共组织6次核试验,全部亲临现场参与组织指挥,为确保每次试验圆满成功作出历史性成就。他提出应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深化战略武器研制、高技术跟踪、常规兵器研究、民品开发生产四项任务,进一步明确实施军民融合的具体途径和发展方向。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梅汝璈(1916—1924清华学校)
梅汝璈(1904—1973),男,汉族,1904年11月生,江西南昌人,著名律师、法学家,生前系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突出贡献。1950年,担任外交部顾问,此后还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务,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和法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6位清华人在“最美奋斗者”集体中榜上有名
“863”计划倡导者
提议“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左起:陈芳允(1938届物理系)、王大珩(1936届物理系)、杨嘉墀(1941-1942电机系教,西南联大)、王淦昌(1929届物理系)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朱光亚等科学家对此建议也极力倡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1936届物理系)、王希季(1942届机械系,西南联大)、朱光亚(1945届物理系,西南联大)、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1938届物理系)、陈能宽、杨嘉墀(1941-1942电机系教,西南联大)、周光召(1951届物理系)、钱学森(1934公费留美)、屠守锷(1940届航空系,西南联大)、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1935届物理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1929届物理系)、邓稼先(1945届物理系,西南联大)、赵九章(1933届物理系)、姚桐斌、钱骥、钱三强(1936届物理系)、郭永怀(1939—1940研,物理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元勋是投身“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先进群体的杰出代表。
载人深潜英雄集体
载人深潜英雄崔维成(左,1981级力学系)、叶聪(中)、张东升(右,1997级电子系)
“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进行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2013年,叶聪、付文韬、唐嘉陵、崔维成、杨波、刘开周、张东升7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获得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获得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