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开头,冷暖无常,很多人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光了。但即使形势如此严峻,全国并没有陷入大恐慌,哄抢物资之类的事件并未出现。
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他肯定了“人传人”的传染途径,要大家戴好口罩,宅家别乱跑。大家都说“钟南山说动才能动”。
73岁的李兰娟院士永远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精致的妆容,疫情发生后二赴武汉,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她,常用一口吴侬软语亲切地科普知识。大家都说“就喜欢听李奶奶说话,语速不快,一字一句都非常坚定”。
国士无双。在我们歌颂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赞美54岁的陈薇院士——她在钟南山和李兰娟面前只是后辈,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共和国鲜有的女将军——今天是她在武汉前线的第9天。
我们坚信一切困难都能战胜,这种井然有序抗疫的底气和自信,很大一部分源于这些英雄。
一
陈薇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兰溪是浙江金华下属的一个县级市,知名度不算高,但她在任何场合作自我介绍时都会特别强调“浙江兰溪人”。
兰溪古时就是药都,是钱塘江中上游最繁华的商埠之一,与安徽绩溪、浙江慈溪并称“江南三溪”。清代大文学家李渔的伯父李如椿,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始祖贝兰堂,都是从兰溪走出去的著名药商。
这座小城显然也很有灵气,包括陈薇在内,已经诞生了5位两院院士。
陈薇自小就是学霸,她毕业的兰溪一中,是当地最好的省重点中学。1988年,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生。
学霸也有女神的一面,陈薇学生时代的照片相信很多人被惊艳到了。她是一个很活泼的人,前卫而时尚,喜欢文字和舞蹈,常常光顾学生食堂舞会,还是学校咖啡厅的首批服务员。同学们当时都觉得,以陈薇的性格,将来不太可能从事科研工作。
那时,生物化学是热门专业,毕业前夕很多企业负责人甚至守在公寓门口“抢人”。陈薇也不例外,签约了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但陈薇最后没去成,换成了她的两个师弟去了。
没去成的原因要从陈薇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次相遇说起。1990年12月,导师派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特殊单位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1年,当时就是因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担负着我们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陈薇热血沸腾,心中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贡献才智的强烈愿望。
“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面对家人和朋友的一致反对,陈薇义无反顾。1991年4月,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辆军车把陈薇从清华园载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始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对于这个决定,陈薇2012年受邀在清华大学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解释了原因:“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结合得越紧密,得到的支持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大,个人才华就能充分得以展示,个人价值才能被高倍放大。”
参军几年后,在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陈薇与当初去深圳公司的师弟偶遇,得知双方收入差距在百倍以上,也没有动摇军心。
央视专题片/陈薇:“与毒共舞”的日子(链接)
二
1995年,陈薇跨学科考取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三年后,从工学硕士变成了医学博士,而且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
那一年正逢该院军事医学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之际,陈薇被委以重任,开始领衔重大科研任务并崭露头角。2002年,36岁的陈薇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大多数人知道陈薇是在2003年那场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那时,临危受命的她,带着团队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用实验证明干扰素ω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
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起来,她还要隐忍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辛酸。丈夫和4岁半的儿子只能从电视节目中看到陈薇,他们已经100多天没有见面。
最终,陈薇率领团队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并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03年4月20日,同是清华的校友,时任胡锦涛主席亲临陈薇团队实验室,高度评价她“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并说“清华人在部队里干得很有出息嘛”。
长年累月默默钻研在实验室的陈薇,从非典之后,一下子走到了台前,笼罩在各种耀眼的光环之下。
但陈薇一直在默默地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2008年,她作为我国抗震救灾防疫小组的组长赴汶川一线,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汶川回来后,她直接投入到了奥运安保中,是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20个场馆的现场安保队长。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对于以抗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的陈薇来说,和病毒打交道已经习以为常。很多年以来,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陈薇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三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并迅速向外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引发全球恐慌。而早在2006年,陈薇就针对埃博拉病毒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相关研究。这一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就此开展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科研之路。
2015年5月,研究团队开启了赴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临床注册工作,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
2016年12月,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相关科研论文。
2017年1月,由陈薇领衔的“抗病毒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习近平主席点赞陈薇团队: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
因为成功研制埃博拉疫苗,陈薇荣获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在颁奖典礼上,她上台接过主持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不是我一个人,今天我们穿军装的整个团队都在这里”。她把一切荣誉的取得归功于团队。
电影《战狼2》有Dr.chen保护拉曼拉病毒的“活体疫苗”的一幕。其实拉曼拉病毒的原型就是曾疯狂蔓延西非的埃博拉病毒,在世卫组织及欧美多国援非队伍基本溃败的情况下,中国首批援塞医疗队把这个国家从死亡的威胁中拯救出来。而Dr.chen的原型被很多人认为是陈薇,这一段情节,正是《战狼2》向生活中无数的“陈博士”们致敬。
四
2015年7月,陈薇晋升少将军衔;2019年11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作为军人,作为科学家,陈薇一直冲在前线。陈薇是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女科学家,也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种子选手”。
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乘专机驰援武汉,至今仍坚守在武汉前线。
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时,陈薇从容不迫地说: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有了应对“非典”和埃博拉疫情的考验,无论是人才队伍、科研实力,还是技术储备,我们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好的准备。坚信在习主席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1月30日晚和31日晚,陈薇两次在忙碌一天后,接受《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这个专访被广为转发,很多网友赞其“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话,切中要害,极富客观思辨”。
疫苗何时能够研制出来?陈薇回答,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和规律,而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非常肤浅,有些报道的最快“1个月”内拿到疫苗,我认为是不现实的。当然我也不敢排除有非常优秀的科研团队能做得更快更好。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
面对疫苗是“马后炮”的质疑,陈薇驳斥:不是。当年SARS之后,如果国家对冠状病毒研究有更长效的支持,有更多团队持续来做这个研究,那么不管疫苗还是药物,至少会有比今天更好的局面。再次狭路相逢,就不会这么被动。
陈薇对疫情拐点的判断是:从现在来看,拐点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陈薇说,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如果觉得单个团队有风险,还可以设置A、B团队互相PK。这样国家投入的经费比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还能花在刀刃上。
陈薇和她的团队、她的国内外同行,正奔跑在一条坎坷的赛道上。
五
作为军人,陈薇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作为科学家,陈薇说: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作为女性,陈薇很早以前就说过,“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所以才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也许 2020 年的开头并不尽如人意,但也正是这个冬天足够“寒冷”,才显得我们一点一滴爱的汇聚,是那么温暖有力量。
所有逆行的抗疫战士,都该被铭记。
————————————————————
参考资料:
1.清华大学2012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陈薇演讲稿《认准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2.科学网《疫情拐点将到?陈薇院士: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最长期奋战!》
3.中央电视台《陈薇:26年与“毒”共舞 她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4.解放军报《陈薇研发埃博拉疫苗开创先河》
5.解放军报《陈薇:“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