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施一公:办大学、做科研、育人才,只求创新突破

2020-07-14 | 邓晖 | 来源 《光明日报》2020年07月12日 |

施一公 资料图片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机跑步软件显示,2020年以来,他已经跑了1100多公里。53岁的他隔日一跑,每个月训练量保持在150~200公里之间。

奔跑,是他的生活习惯,也是人生法则。这些年,他辞去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清华大学,多年教书育人,从初创学院院长到清华大学副校长,又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与此同时,一茬茬优秀青年科学家从他的实验室脱颖而出,一个个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相应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科学不是量的竞争,而是顶尖人才的比拼。”以奔跑的姿态,他一次次朝着“顶尖”发力。“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要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承担起这一使命,根本靠人才,最终比拼的是最顶尖的一批科学家能否做出最顶尖的科研、培养出最顶尖的人才。”施一公说。

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施一公心甘情愿地用人生的下半程担负起创建一所顶尖大学的重任。

两年多的校长生涯,他说自己主要在做两件事情:“一是顶尖人才招聘,西湖大学面向国际,现在有125位博士生导师,90%以上是海外引进的人才。二是面向社会进行募捐,因为我们是一所新型大学,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就是社会给大学的捐赠。”

同时,他始终谨记自己是一名科学家。由于学校事务的增加,他对科研重心做了不小的调整——不做可有可无的课题,要做就做最前沿最顶尖的科研。

“我放弃了或者说大大减少了一些相对普通的科研课题,现在做的都是一些方向很独特的课题。”施一公告诉记者,眼下他还开辟了量子生物学的“第二战场”。“这是一个极富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是我从10年前就开始酝酿和布局的方向,从创办西湖大学起就在同步全力以赴,希望今后两年能有所突破。”

这些年,培养最顶尖的学生,浸润在他百分百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耳濡目染,一定会有极多的交流。”不管施一公多忙,他都会和学生们一起开组会、分析问题,甚至教他们怎么表述。在他看来,一个学生博士期间没有和导师几百个小时这样的交流和训练,是出不来的。

他看重学生的刻苦和努力,因为“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他更看重的,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能通过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把学生“熏”出来:“批判性思维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欠缺的,这一点做好的话,学生是可以成为有独立分析能力的科学家的。”

全力奔跑的这些年,如何协调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施一公的妻子赵仁滨,曾是哈尔滨高考理科状元,与他同样毕业于清华本科,并获得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施一公坦言:“没有妻子的全力支持和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2006年5月,施一公回到清华讲学,清华邀请他回来主持生命学科发展,他通过越洋电话征求妻子的意见,立即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2018年施一公参与创办西湖大学,赵仁滨几乎承担起全部的家庭重任。“这些年,照顾老人、养育孩子,几乎都是她在尽力。其实她也有一份很精彩的事业,常常工作到半夜12点以后。”施一公满心感激,“她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能够全力以赴地去实现我的梦想。”

他特别提到了自己与《光明日报》的情缘:“我从1980年左右就开始读了。这么多年,《光明日报》报道知识分子的事情多、反映知识分子的心声多,我写的一些文章也常常首选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希望《光明日报》一直是知识分子的好朋友,继续反映知识分子的心声和知识分子面临的共同问题。”

施一公说,他的理想是:“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作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施一公告诉记者,12年来,所有这些朝着“顶尖”的发力,就是为了这同一个目标:“初心未改,使命未变。”


相关新闻

  • 142015.07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即席演讲

  • 282023.03

    带领团队探索电池新体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佳琦:紧跟国家需求做科研

    黄佳琦:1984年出生,2003年至2012年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及博士学位,其间曾前往美国访学。2016年8月,以预聘副教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人才特区”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2019年晋升为长聘教授,主要开展高比能电池能源化学研究。黄佳琦课题组实验室一角,架子上为正在测试的电池样品。丁小青摄前不久,黄佳琦摘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该奖项两年颁布一次,特别奖只授予10人。随着动力锂电池...

  • 112017.09

    施一公获“未来科学大奖”

    9月9日,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其中的“生命科学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获得,以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

  • 032020.03

    习近平考察调研清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

    (视频链接)3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和诊疗救治工作,了解疫苗、抗体、药品、快检产品等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

  • 252019.04

    陈泽峰校友捐赠清华大学仪式举行 支持环保研究助力高校科研创新

    4月23日,在108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陈泽峰校友捐赠清华大学仪式在工字厅举行。中德环保集团董事会主席陈泽峰,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邱勇出席捐赠仪式。清华大学....

  • 112020.11

    施一公:青年人才应让科学精神成为一种本能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神是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西湖大学....

  • 272022.04

    创新科技体制 突破关键技术︱第十二届清华大学博士后创新讲坛举办

    4月23日上午,在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第十二届清华大学博士后创新讲坛在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主任郑力出席论坛。本届讲坛以“创新科技体制、突破关键技术”为主题,聚焦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引领科技与经济发展前沿,聚力探讨科技体制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领域的新思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促进清华博士后校友之间的学科交叉与研究融合,勠力促成“政产...

  • 072017.09

    清华大学成立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里程碑步伐

    9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成立仪式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132007.12

    施一公受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1967年5月生,1985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198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

  • 222007.11

    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独立思考,但不能单打独斗。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