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铜锡薄膜问世!华人科学家突破锂电池核心痛点,可显著减缓电池退化

2020-11-16 | 平越 | 来源 公号“DeepTech深科技”2020-11-13 |

“因为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巨大,锡电极很难保持机械完整性。假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提出的方案解决,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材料,也能用类似方法去设计锂电池的表面保护层。”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洪堡学者、华人科学家杨阳谈及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时,向 DeepTech 说道。

杨阳(2006-2010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就读,获博士学位)

近日,该团队的论文《通过铜—锡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结构重建锡阳极的稳定性》(Stabilization of Sn Anodethrough Structural Reconstruction of a Cu–SnIntermetallic Coating Layer)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

本次的项目突破,主要在于为电池的一个电极涂上了一层新的保护涂层——铜锡薄膜,应用在锡阳极上,这将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可以保持电极的稳定。同时,能显著减缓电池的退化,抑制电极粉末化的问题,并能使电池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更大的电量。

“我们的研究工作已经表明,这种薄膜的阳极降解率比通常使用的锡薄膜的减少逾1000%。”杨阳表示。

据了解,杨阳目前在UCF 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所带领的团队的研究兴趣包括先进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设备、环境科学和智能电子领域的应用,专注于设计和合成具有精确控制的化学成分和形态的高度有序的多孔膜、新的电化学、电子和光学,并探索这些先进材料中产生的最新尖端技术。

以解决锡材料体积变化为突破点

人类从事锂电池的研发已经有很长时间,尤其在去年,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John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汉(M.Stanley Whittingham) 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锂电池的发展再次强势引起科技产业的重点关注。

追本溯源,上世纪 70 年代,惠廷厄姆发现由二硫化钛制成的材料可以嵌入锂离子,被用作锂电池中的阴极。古迪纳夫推测,可以用金属氧化物来替代金属硫化物制造阴极,经过系统研究,在 1980 年证明了嵌入锂离子的氧化钴可以产生 4 伏的电压。在此基础上,吉野彰使用了焦炭,这种碳材料可以像氧化钴一样提供容纳锂离子的空间,锂离子在阴阳极之间运动可以产生电流。

由此,一个轻巧耐用、在性能下降前可充放电数百次的电池正式产生。锂离子电池于 1991 年首次进入市场,也奠定了无线、无化石燃料社会的基础。

对此,杨阳称:“所有的创新在刚开始出现时,科学上的东西多一点,技术略微成熟后,工程上的东西更多。但是科学和工程上的痛点和挑战一直都存在,锂电池也是如此。”

锂电的能量密度有一定的限制。材料越新,能量密度越大,等待科学解决的东西也越多。

“现在大家研究硅比较多,锡和硅都是合金化储能的机理。锂离子反复嵌入脱出的过程中,它会有非常巨大的体积变化,不能再保持机械完整性,循环时可能有些材料会脱离电解材料主体,造成破损或者出现缺陷,从而导电池寿命降低。”杨阳表示。

而本次研究的工作原理是,在金属锡阳极表面涂覆了一层铜锡合金。由于铜锡合金充放电过程中会重新分相,锡可以更容易地和锂形成合金,在和锂形成合金的过程中,这两种金属元素合金内部都有可能分离出来。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形成这种分相,由于铜可以一直包覆在锡周围,它能自然地形成一种缓冲层缓解电极体积变化。

通过铜锡合金表面重构的过程,会限制锡本身积蓄的体积变化的问题,从而解决潜在的电池寿命问题。

图 | 合金化/脱合金行为示意图(来源:受访者)

其中,图 a 为纯锡膜阳极,不均匀的锂化 / 脱硅,体积变化严重,导致电极开裂和粉化;图 b 为铜–锡 @锡,金属铜在锂化 / 脱硅循环过程中,逐渐均匀地析出并分布在铜–锡 - ICL 中,进一步促进了锡的均匀化。

图 | 显微镜下的铜–锡 @锡阳极的表面形貌、结构和力学性能示意图(来源:受访者)

因为铜锡是一种金属材料,铜锡在形成合金时,它有各种不同组分的铜锡形成,所以杨阳调控了不同组分的铜锡合金,系统地研究了铜锡的具体比例对保护层的影响,得出了效果最好的铜锡合金。

图 | 铜–锡 @锡阳极的电化学运动分析示意图(来源:受访者)

由于每种不金属材料的技术性能不一样,以合金为例,多加一点铜,多加一点锡,都会给材料本身的性能带来影响。因此,调整电池的容量和稳定性以及如何平衡这种关系,他也用了较长的时间去攻克,使锂电池更安全,并能承受极端温度。

朝着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本硕博读的都是材料学专业的杨阳,本身就对各种材料的组分和应用很感兴趣,乐此不疲。尤其是在清华读博期间,他养成了独立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毕业之后,杨阳在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从事洪堡学者研究,两年时间内,他得到了更系统的培训与认知,研究课题主要围绕电化学制备、电池方面拓展薄膜材料应用。

考虑到德国是非英语国家,交流相对闭塞,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杨阳打定主意,选择了莱斯大学,做另外一站的博后。

在此期间,杨阳师从James M. Tour,Tour 是美籍犹太裔合成有机化学家,迄今发表了 700 多篇研究论文,拥有 140 多个专利系列,主要研究方向是石墨烯储能及新能源材料开发。

他加入之后,开始着手石墨烯、薄膜材料以及电化学应用进行高度融合创新。

图 | 在实验室里的杨阳

可以说,从 2015 年起,杨阳一直在特色薄膜材料领域深耕。而铜锡薄膜的成果起源就是他在薄膜材料的独有见解,以及薄膜材料在不同方向的拓展,包括能源、催化、环境和电子材料等领域,现在的精力依然集中于开发新型功能材料以及应用。

“关于薄膜制备工艺和技术,我们组的特色鲜明,成果斐然。本次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关材料的拓展,将薄膜材料的特性体现在了储能方面。”杨阳坦言。

新材料有望解决成本瓶颈

如今,轻巧、可充电且能量强大的锂离子电池,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各种移动设备,以快充为主。

杨阳所在实验室的材料制备,绝大部分采用电化学方法,其最大优势是一旦产业化,会比较容易实现。从小规模实验室制备到大规模生产时,除了安全性,还存在寿命问题。

而实验室的存在,就是要解决科学的问题。

杨阳告诉DeepTech,本次研究中,基础研究占 40%,应用研究占60%。不管是储能,还是催化剂、燃料电池等能源转化工作,除了解决基础的技术性问题之外,怎么实现批量可重复生产,也是他的研重点。

常规的锂电制备过程,大多以粉体材料为主,生产线已经非常成熟。让企业换一套新体系,因投入大,以及对风险心存恐惧,厂商要下很大决心。这种薄膜材料制备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高,质量监控容易,成本会更低,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据悉,这种电池设计除适合于智能手机之外,在电动汽车或电动卡车的应用上,更能体现本身优势。

“由于开发的这种薄膜材料,非常薄,在单位体积内,它能提供的电量会更大。举个例子,维持一辆电动汽车,每1000公里耗电是恒定的情况下,可以放更少的电池进去。”杨阳表示。

未来,它有希望提高手机续航能力,或让电动汽车在不充电的情况开得更远,这可能就是科学研究所带来的实用价值的最好体现。


相关新闻

  • 212012.01
  • 292024.04

    两位清华人荣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4月28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20名女科学家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其中包括两位清华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婷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玉丽(2003级博,航院)。陈婷陈婷,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在厦门大学生物系...

  • 092016.12

    华人科学家吴耀文博士入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

    12月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瓦伦堡基金会宣布,29位青年科学家被遴选为今年的瓦伦堡青年院士,吴耀文博士是今年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 282023.03

    带领团队探索电池新体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佳琦:紧跟国家需求做科研

    黄佳琦:1984年出生,2003年至2012年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及博士学位,其间曾前往美国访学。2016年8月,以预聘副教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人才特区”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2019年晋升为长聘教授,主要开展高比能电池能源化学研究。黄佳琦课题组实验室一角,架子上为正在测试的电池样品。丁小青摄前不久,黄佳琦摘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该奖项两年颁布一次,特别奖只授予10人。随着动力锂电池...

  • 022010.09
  • 012020.12

    华人科学家邢波出任全球第一所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学校长

    当地时间11月29日,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宣布,任命华人人工智能科学家、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邢波为院长。该校首批研究生计划于2021年1月开始入校学习。邢波(澎湃新闻记者 吕啸 摄)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部长Sultan Ahmed Al Jaber评价称,邢波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顶尖学者之一,也是一个了解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杰出商业领袖。邢波表示,作为校长,他的愿景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具备必要理解力、专业...

  • 252016.07

    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驻疆某基地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

  • 242023.04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三位清华人榜上有名

    4月22日,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其中,两位清华校友获得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位清华教师入选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1994级环境)、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范淑琴(2004—2006博士后,数学)获得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高群(2014级博,环境)入选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 072014.05
  • 102020.08

    清芬挺秀:华人科学家吴耀文入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青年院士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件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