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由DeepTech 深科技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评选的第四届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上公布,35位入榜者中有5位清华教师和7位清华校友。
5位教师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助理教授眭亚楠(2006级生物医学工程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张定(2014-2016博士后,物理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邵玥(2004级航院)、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赵慧婵(2008级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南天翔。
7位校友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巨龙(2005级物理系)、西湖大学西湖学者万蕊雪(2013级博,医学院)、哈佛大学助理教授陶伟(2011级博,生命科学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副教授李婧翌(2003级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禾赛科技 CEO李一帆(2004级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鄢仁鸿(2014级博,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何霆(2009级博,生命科学学院)。
以下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2020 年中国区榜单获奖人中的清华人(排名不分先后):
巨龙
获奖年龄:33 岁
职位: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
获奖理由:创新实验手段,揭示了石墨烯的全新物理特性和应用前景。
获奖人在实验技术创新和对新奇二维材料(例如石墨烯)物理特性研究领域均有突出贡献,致力于融合光学、微加工器件及电学输运测量等跨领域实验手段对二维材料进行深入研究。
他开发了一套微米尺度下的傅里叶变换光电能谱技术,利用这项新技术第一次观测到了双层石墨烯中的电场可调激子。此外,在对石墨烯的持续研究中,他第一次观测到双层石墨烯中的能谷霍尔效应,这为研究石墨烯中的拓扑态和能谷物理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他还开创了石墨烯等离子学研究,证明了石墨烯中等离子体的存在及基本物理性质。
这些对石墨烯物理研究和应用前景的创新探索有着巨大开拓性意义,延伸了石墨烯在新型红外光学和光电器件、能谷电子学基本材料、太赫兹等技术方向的发展。
获奖人于 2015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康奈尔大学卡弗里纳米科学研究所以及原子和固体物理研究所开展研究。
万蕊雪
获奖年龄:30 岁
职位:西湖大学西湖学者
获奖理由:通过对剪接体分子机器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细胞内最基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之一:RNA 剪接的分子机理。
获奖人的研究得到分辨率高达 3.6 埃的完整剪接体结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并解析了所有完全组装剪接体和 1 个预组装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清晰地阐明了 RNA 剪接的分子机理,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打下基础。
获奖人从结构生物学切入,通过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阐明了其与人体、疾病的密切关系,因此而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获奖人对剪接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从分子、近原子层面揭示其工作机理,从而揭示了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指导疾病的治疗及药物研发。
获奖人于 2017 年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研究。
眭亚楠
获奖年龄:33 岁
职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助理教授
获奖理由:获奖人专注于机器学习、神经工程和机器人学前沿交叉领域,兼顾深层理论研究和创新技术应用,研究成果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高效临床治疗手段。
在线强化学习是未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其缺乏安全性保证的问题,获奖人提出了安全在线学习的原创理论与优化方法,对未知的安全约束进行数学建模,从理论上证明了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成果现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本科课程和教材内容。
获奖人还提出了基于偏好反馈的优化方法,将偏好反馈构建为自博弈机制,并用于优化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及截瘫患者的脊神经刺激疗法,成功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 2020 年 ICRA 最佳论文奖和最佳人机交互论文奖,成为了大会历史上首篇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最佳论文。获奖人也是首位获最佳论文的中国大陆教师。
获奖人在清华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作为博士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展研究。
陶伟
获奖年龄:31 岁
职位: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获奖理由:主导开发了多种具有独特药物递送功能的智能载体系统,以实现重大疾病的高精准度、“按需”可控治疗。
获奖人创造性地开发了包括二维纳米材料和高分子生物材料在内的新型材料库,探索了它们的纳米生物交互作用机制,并应用这些材料和原理进行了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包括 RNA 治疗、肿瘤诊断和治疗、伤口愈合、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治疗等。
研发了一系列程序化的刺激-响应纳米材料“机器人”,能够主动靶向病灶部位、并且通过内在刺激或者外部刺激精准地“按需”可控给药,在减少毒副作用的同时实现精准医疗和高效治疗。
获奖人于 2015 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开展研究。2018 年受聘哈佛大学讲师,2020 年晋升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张定
获奖年龄:35 岁
职位: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获奖理由:在锡烯薄膜中首次发现超导电性,并进一步提出第二类伊辛配对机制。
获奖人带领团队在薄至两个原子层厚度的锡烯中首次发现了二维超导电性,并揭示了其拓扑非平庸物性,这为拓扑电子学探索奠定了基础,该项工作生成的锡烯薄膜材料稳定性良好,在没有保护层的情况下其超导电性可以保持超过一年。
在对锡烯二维超导特性进一步探索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其上临界磁场不仅超出常规超导体的上限,而且在温度逼近绝对零度时仍无饱和迹象。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获奖人团队最终提出了一种新的提高超导体临界磁场的物理机制,即第二类伊辛配对机制,该项工作不但为伊辛超导的存在提供了实验证据,也拓宽了人们寻找伊辛超导的材料范围。
锡烯超导材料和在其中发现的新量子特性有望为医疗核磁共振、能源通信、矿藏探测、磁性材料以及制作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等应用领域带来全新启示。
获奖人于 2014 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态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助理教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展研究。
邵玥
获奖年龄:34 岁
职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
获奖理由:联合干细胞与机械微系统研发出一系列“无胚化”人类胚胎学技术,填补了药物研发中胚胎发育毒理研究的人源模型技术空白。
获奖人颠覆性地提出了用机械微系统诱导干细胞模拟着床期胚胎发育的概念与技术,首次成功重建了着床期至原肠胚期的羊膜囊类胚胎,并为合成人类胚胎学的后续发展提供基本范式,建立了标准化的羊膜囊类胚胎芯片及首例具有背腹轴的神经球模型。在转化应用层面,发明了高通量羊膜微阵列技术,首次实现了临床药物的着床期胚胎毒理学筛查。
获奖人所研发的系列“无胚化”人类胚胎学技术,对研究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和医药与公共卫生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获奖人于 2016 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医学院开展研究。
李婧翌
获奖年龄:35 岁
职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副教授
获奖理由:针对前沿的生物学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统计学方法,尤其着重于对大规模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方法的开发。
获奖人首创性地使用严格的统计学来分析已发表的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发现在过往研究中,由于研究人员对测量误差的忽略,转录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该分析挑战了“翻译比转录重要”的观点却支持了之前大量在 mRNA 转录水平的科学发现。因其重要性,研究结果被发表在 Science 杂志并收录于本科教材 Molecular Cell Biology 中。
获奖人通过统计建模,首次发现了调控翻译的 mRNA 序列特征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此发现提示了通过编辑 mRNA 序列而实现翻译调控的可行性,从而在新兴的 mRNA 治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获奖人于 2013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在随后的 2013 年至 2019 年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助理教授。
赵慧婵
获奖年龄:31 岁
职位: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
获奖理由:她针对软体机器人的大形变传感难题,提出了基于光信号的传感方案,为软体智能假肢嵌入多模态传感功能,实现了智能手对人手触觉功能的仿生。
该研究成果《基于高度可拉伸光导传感器的软体智能假肢》,发表于 Science Robotics 创刊号,成为该杂志创刊号仅收录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
获奖人还设计了高能量密度软体驱动器(DEA),实现了全球第一款由柔软的“人工肌肉”提供动力以完成受控飞行的微型机器人。此外,她还设计了手部软体外骨骼,集安全性、舒适度、低成本、高精度为一体,可精确跟踪人体肌电信号,并将旋转铸塑法引入软体机器人领域,实现了软体驱动器的一体化制造。
获奖人于 2017 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在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开展研究。
李一帆
获奖年龄:34 岁
职位:禾赛科技 CEO
获奖理由:带领禾赛打造出一系列引领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激光雷达产品。
2014 年,李一帆与两位合伙人在美国硅谷共同创立禾赛科技,致力于开发基于激光的机器人传感技术。禾赛的激光雷达产品具备行业较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其面向 Robotaxi 的旗舰产品 Pandar128 创下了量产激光雷达最高纪录的点云密度,同时,搭载自主研发芯片的 PandarXT 较大地降低了激光雷达的成本。目前客户覆盖全球超过 20 个国家和地区。
禾赛在核心元器件、自研芯片、车规级生产能力、功能安全、主动抗干扰技术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激光雷达感知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同时也是全球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行业市场占有率头部公司之一。
获奖人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学位,曾任美国西部数据集团首席工程师,是机器人控制领域的专家。
鄢仁鸿
获奖年龄:29 岁
职位: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
获奖理由: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表面 S 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受体 ACE2 全长蛋白复合物结构生物学研究,首次成功解析出 ACE2 全长蛋白与新冠病毒 S 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复合物结构。
获奖人通过重组表达的方法,首次发现全长 ACE2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并同时具有开放和关闭两种构象变化,两种构象均含有可与冠状病毒的相互识别界面,为后续相关药物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获奖人将膜蛋白的纯化与研究手段引入新冠病毒研究中,拓宽了病毒与受体研究领域的研究思路,为早日战胜疫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获奖人于 2019 年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作为博士后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研究。
何霆
获奖年龄:34 岁
职位: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
获奖理由:自主研发了整套基因细胞药物技术平台,开发了新一代 CAR-T 技术,为人类攻克白血病、骨髓瘤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获奖人自主研发了整套基因细胞药物技术平台,包括候选 CAR-T 药物筛选体系、规模化质粒制备体系、规模化慢病毒载体制备体系、原代免疫细胞制备体系等核心技术。该系列技术平台率先实现了全流程无血清、基因载体规模化制备、高生产成功率、CAR-T 体内持久长效的特点。较传统的治疗手段,较大地提升了 CAR-T 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给癌症的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
获奖人基于新一代 CAR-T 技术开发了 2 款 1.1 类候选创新药,在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方面临床效果显著。获奖人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靶向 CD19 抗原的 CAR-T 细胞治疗候选产品 -IM19 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注射液,已于今年 4 月获得两项临床试验通知书,并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其他部分候选产品已进入 IND 准备阶段。并且,获奖人在生产工艺、分析方法、大规模制备瓶颈、长效工艺等方面实现了行业多个领先的技术突破,使其研发产品达到国际水平。
获奖人于 2015 年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在 CAR-T 细胞疗法领域所做的突破性工作,让人类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南天翔
获奖年龄:31 岁
职位: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获奖理由:获奖人突破现有瓶颈,使得天线可集成化和微型化。
他的工作抛弃了传统天线的设计原理,实现了理论的创新,并借此发现一种制作微型天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利用声波驱动磁偶极子谐振来发射电磁波。
获奖人通过微机电系统和磁电子薄膜材料,在硅衬底上构筑出可集成的新型“磁电子声学波驱动微型天线”,这种天线不再依赖电磁波谐振,而是通过声波振动来发射电磁波。成型后,这类天线的尺寸可比最先进的传统微型天线小 100 倍,相同尺寸下的发射效率是后者的数万倍。这项”能颠覆游戏规则”的纳米尺度天线在诸如物联网、智能手机、生物医疗等领域大有可为。
未来,获奖人将探索声学波微型天线大规模集成以及产业化的研究,与有实力的通信及微机电系统制造的企业联手,提早布局物联网和 5G 通信芯片市场,抓住 5G 物联网市场爆发前夕的关键节点。
获奖人于 2015 年在美国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曾作为博士后分别在威斯康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开展研究,2019 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微电子学与纳电子学系任教研系列助理教授。
田阳根据公号“DeepTech深科技”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