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余剑锋,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余剑锋出席清华大学核研院成立60周年总结纪念大会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清华人、也是核工业人一刻不曾忘记的初心和刻在基因里的使命。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毕业30多年来,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工程物理系“理工结合、又红又专”的教育理念,一直激励着自己为国家核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为热爱 无问西东
1983年,余剑锋报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因为工物系既有工程又有物理,正是我喜欢的。”这是他与核工业缘起的地方。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恢复阅兵后的第一次大型国庆阅兵。作为工物系的学生代表,余剑锋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庆典,心情无比激动。也就是在那一次,北京大学的同学在游行队伍行进中打出了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向小平同志、向改革开放自发表达了情感,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珍贵记忆。这一历史性的一刻,对在现场的余剑锋产生的影响深刻而长远。“我第一次有了个人命运与祖国、与民族紧密相连的强烈感受。”
大学时期的余剑锋“聪明、坚定、目标明确。”余剑锋大学的班主任施工回忆起那时的那个毛头小伙子,已经75岁的施老时不时爽朗大笑,欣赏之情溢于言表:“时间过了太久,很多细节记不清了,但我对他有些格外清晰的记忆。他刚来班上时,看起来不大起眼,也不是特别爱说话,接触一段时间后,就能感觉到他很鲜明的个人特点,比如和老师相处爱问问题,开口必言之有物,在同学中很有人缘,爱运动喜欢踢球,把同学们团结的很好。我现在一想起他,脑海里就是那个眼神坚定、目标明确、一身正气的少年。”
彼时,国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无处不是生机盎然。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战略调整,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核工业人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在“两弹一艇”建立起的扎实基础上,翻开第二次创业的新篇章,大力推动核电站建设和民品开发,“国之光荣”秦山核电已打响“开山第一炮”。
电影《无问西东》中,陈鹏是清华核物理专业毕业生,他选择了献身国防事业,去茫茫戈壁铸造新中国的核盾牌。
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陈鹏”与余剑锋并不认识,但“陈鹏”们的信念被同在工物系成长,毕业后同样进入核工业工作的余剑锋完整感知并传承。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周围人怎么说,只要是他认定的目标,从不动摇。清华大学倡导学生要有志向,做顶天立地的人,我认为他做到了。”余剑锋的同班同学说起他,更多的是敬佩。
“要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核事业奋斗终身,为和平利用核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是一直不变的理想。”余剑锋不止一次这样说。
报国之路 唯自主创新
毕业前,班主任施工给余剑锋的毕业留言是“成为核工业的领军人才”。
当时很多人认为核工业没有前途,纷纷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
“那时候很多人选择出国,就算不出国,当时核工业确实不被大家看好,留在国内选择进入核工业领域工作的也是少数。我和余剑锋聊过,他是想都没想过出国的,他热爱核工业,国家需要,就是要留在国内成就一番事业,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所以我给他的毕业留言是,成为核工业的领军人才,我认为他没有问题。”施老告诉记者。
本科毕业后,没有一丝迟疑和犹豫,余剑锋去了中核集团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说起原因,他笑得很坦荡:“我学核,就想在这个领域有一番建树,在核行业的发展中发光发热;而当时原子能院也是我国核能和核技术领域的先导型、基础型研究单位,原子能院的‘一堆一器’为我国‘两弹一艇’尤其是‘两弹’——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原子能院101堆上班,感觉很神圣。”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余剑锋曾在此工作
虽不必像前辈一样去戈壁荒漠隐姓埋名,但当时的条件不可谓不艰苦。出门就是玉米地,除了能踢踢球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那个年代,工作环境、科研条件确实艰苦,有时候甚至发不出工资,于是有的人离开,有的人混日子,余剑锋不一样,他一是想办法创造条件,二是虽然离开学校了,依然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余剑锋在原子能院的同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环境之艰苦、人心之惶惶,记忆犹新。
心中有信念、有热爱,也有一颗旁人看来不拘小节、以苦为乐的“大心脏”,余剑锋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1991年12月15 日,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这一消息给了余剑锋巨大的鼓舞,给了所有当时不看好核工业的人一个精彩的反转。
余剑锋带着他所热爱的工程物理,带着前辈的信念,带着当时和他一样坚定选择核工业的不被看好的那些年轻人,投身核电建设。
核工业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水平。核工业的发展,是中国40多年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融入世界的缩影。
从秦山核电的自主化道路开始,一直到华龙一号问世,中核集团相继掌握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型谱化发展。中国核电的这一路走得艰辛,但一步一个脚印,始终踏实前行,始终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示范工程
余剑锋从其中的参与者成长为领军者。
从原子能院到秦山核电,到田湾核电,到当时中核集团核电部的副主任、主任,一直到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母校“自强不息”的理念深深融入余剑锋的血液,这与中国核工业从创立之初便奠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始至终咬定自主创新的精神与情怀一脉相通。
成长于清华,成就于核工业的余剑锋对自主创新的深刻涵义体会弥深。他多次提到:自主创新是中国核工业的“根”与“魂”。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余剑锋第二次在10月1日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盛典。
距离上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25年如白驹过隙。
“光阴似箭,国家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国成为全球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国家和个人都在成长,自己相比上一次参加庆典时,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更大责任,现场观看时也有了新的视角和感受。看到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新型武器装备接踵而来地展现,振奋所有国人的心,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我更深刻地领会了核工业对于‘强军’和‘护国’的责任。”
初心不变 未来可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为标志,核工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
对核工业、对清华,总书记反复提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2018年,中核建集团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集团。2018年7月,余剑锋任新中核的董事长、党组书记。
作为行业领军者,余剑锋鼓舞17万中核人“点燃心中那团火”。中核集团党组在“两弹一星”精神基础上,提炼出“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提出了中核集团新时代“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核工业强国”,以清晰有力的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以上率下、狠抓落实的政治担当,回报总书记的厚爱和全国人民的期待。
2019年,中核集团推动实施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激活核工业科技创新的“发动机”;2020年,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增资入股中核能源,进一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2021年9月12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实现临界,向着年内并网发电目标再度迈进……
自1955年我国核工业创建以来,清华大学主动服务国防建设,为核工业解决了近百项重大技术难题,为国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4位曾经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过。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和中核集团在核能领域、核军工和人才培养方面继续互相支持。从1996年开始,清华大学通过定向生等多种形式为中核集团输送了2000多名专门人才,很多人都已经成长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骨干力量。
余剑锋(左六)和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邱勇(左五)共同为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作为一名清华毕业生,余剑锋多次带队与清华大学座谈交流,持续推动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小核心大协作”科技创新体系走深走实,双方围绕先进核能技术、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技术、核环保技术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
国庆70周年阅兵,代表全军装备先进水平的东风多型号核导弹方队首次亮相,载有华龙一号模型的彩车驶过天安门广场。第三次来到天安门现场观礼的余剑锋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心潮澎湃难以平复”。他说:“这份荣耀属于为我国核工业自主创新发展献力献策、发光发热的每一个人”。
余剑锋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观礼
余剑锋在自己的署名文章中说:“自主创新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中核集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要,努力实现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体系完整的核科技研发平台,在核能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成果。”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核集团为推动国家‘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余剑锋正带领中核人走向更深更远的胜利,为国为民,铸牢安全基石。
在他的带领下,中核集团的自主创新之路清晰而坚定,中国核工业未来可期。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余剑锋第四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见证庆典。
“我深感振奋和自豪,更加坚定了为祖国核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初心从未改变,使命从未忘却。
供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