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谦逊而严谨的学者,在他身上,展现出了作为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重才华。从项目带头人到院士,变化的是工作角色,不变的是为核工业发展献出所有的执着信念,他就是主持研制出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专用设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念念。
行胜于言,取得历史突破
20世纪70年代中期,陈念念参与了某国产核心元件的参数测试工作。这种元件用量很大,而且对其参数、性能要求极高,因此,在试制成功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鉴定,才能投入批量生产。
当时的测试手段虽然很多,但没有一项结果能全面反映元件在实际工作时的状况。要达到目的,只能把相当批量的元件送到工厂去实地测试,但这样做,投入的费用高、周期长,有可能影响生产。陈念念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模拟测试装置的设想。他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该装置模拟工厂实际运行环境的可能性,并充分利用标准设备,以很少的费用设计建成了这个装置。经过调试和测量比对,证明这个装置测出的结果和工厂的测试结果一致。由于该装置测试所需样品数远远低于工厂测试所需数量,因而每次试制出更新换代元件时,测试鉴定费用都能节省几十万到上百万元。这个项目后来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自主创新,铸就大国重器
20世纪80年代,陈念念开始从事一种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特种专用工艺方法研究和配套专用设备的研制,并于1984年担任研究室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主持建成了用于这种工艺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主持了多次大型工艺试验,为相关工厂的建成投产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成绩显著和工作需要,他走上了基层科研领导岗位,一步一个脚印,精心做好科研组织管理工作。
虽然陈念念从科研一线转到了科研管理岗位,但他工作有一个特点,即不管在哪个位置,都注重深入科研第一线,直接参与有关科研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他经常能在工程科研的关键阶段作出正确决策或提出思路。
由于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急需研制一种先进的专用设备。由于他的能力和在研制技术路线确定上所起的关键作用,主持研制的任务自然交给了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陈念念根据研制目标主持制订了周密的研制计划,提出关键技术提前安排研究,尽量吸取国内外成熟的技术,将工程化、工业化应用作为最终目标贯穿研制过程始终,经过核理化院和协作单位科研人员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多项中国国内空白,它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核工业专用设备的研制实现了新的跨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不仅增强了核工业的综合实力,也增强了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诲人不倦,匠心筑基扬帆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科研带头人这一身份。他始终带着为国家铀浓缩领域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带领团队。他经常说:“做科研工作,首先要坚定信心。如果相信方向对,就坚持做下去,这是前提。做成与否,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在专用设备研制最繁忙的时刻,他都没有忘记帮助项目团队的同志们修改论文,亲自设计创新活动规则,考察评议年轻科研人员,联络专家对科研人员进行指导。他提倡多做试验,对青年科研人员他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核理化院的后辈们说,在陈念念院士的影响下,注重试验的传统如今已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科研文化。
“刚来单位的时候,我经常去车间看实验员做试验,给工人师傅们递扳手。”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原主任罗长森是陈念念的老下属和老同事。
陈念念院士了解大家工作进展的方式很特别,他常常抽空去大家的办公室“串门”,在聊天中问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而且他都能记下来,有哪些是我们经过摔打磨练就能锻炼出来的,哪些是需要他来协调指导的。熟悉陈念念的年轻后辈,喜欢叫他“念念院士”。
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和团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他甘为人梯、奖掖后辈的育人精神,成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宝贵财富。
陈念念院士长期从事核工业相关专用工艺和配套专用设备的试验研究,几十年来行事低调、默默无闻、无怨无悔。面对荣誉,他只是从心底由衷感激:“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其实我没有多大的本事,只不过一是碰上了其他人没有碰上的机遇,二是大家鼎力支持,如此而已。”
2021年12月21日,陈念念院士溘然长逝,享年81岁。
“一生为核、奉献报国!”
——他兑现了对祖国、对核事业的诺言,以毕生心血铸就了“国之重器”。
陈念念院士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