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于洋星”是这样“炼”成的——走近沧州“80后”北航之“星”于洋

2022-01-11 | 张梓欣 | 来源 《沧州日报》2022-01-09 |

这几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授的沧州“80后”小伙于洋“火”了——国际天文联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的消息,一经《沧州日报》和“沧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迅速传遍了朋友圈,大家纷纷为于洋点赞,称赞他是沧州的骄傲。网友们留言说,有一批批这样专注于各个领域攻坚突破的科学家,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2019年在国际行星防御大会(PDC)做主会场报告

“于洋是怎么做到的”,成为朋友圈讨论最热烈的话题。19日,记者也带着这些疑问走近于洋和他的家人,给广大读者揭秘沧州“80后”北航之“星”于洋的成长之路。

从小爱读书,科幻世界为他喜欢天文、研究天文埋下了种子

1986年,于洋出生在沧州,父亲从事医疗工作,母亲在新华区农业局工作。

“母亲是一个非常认真、吃苦耐劳的人。”于洋说,小时候,妈妈因工作需要总是去农业局化验室做研究,那时候哪有什么交通工具,妈妈就骑40分钟的自行车过去,做完工作再骑40分钟回来。而父亲从事的医疗工作专业性也极强,于洋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

“爸妈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打我记事起,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好不好都要你自己负责’。在学习上,我早早就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于洋说。

课题组合影

于洋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小时候家里给的零用钱,他都慢慢攒起来,去新华书店买书。那时候的新华书店是于洋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有时间他就去,有关植物的、天文的、地理的,各种各样的书他都喜欢看。有一天,他在一个书架上看到了《哲人石》这套书,书中介绍了当代科学思想、科技创新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勾勒出一个多彩的科学世界,让这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下着了迷,从此,科学在于洋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我最喜欢读的就是科幻小说和人物传记。”于洋说,从那时候起,他就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他会到报刊亭淘一些科学期刊读物,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爱上了《科幻世界》杂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想去探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本杂志一直是他的最爱,这也为他喜欢天文、研究天文埋下了种子。

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论文,在高中时他就想弄明白。为了梦想他考入北航,后又迈入清华

步入沧州一中的于洋学业紧了,课程多了,富余的时间少了很多,自然去书店的机会也少了很多,但好在学校的图书馆会定期向学生们开放。

数学是于洋所有学科强项中的强项,每到图书馆开放日,于洋读得最多的书都和数学有关。一次,他抱了几本大学才学的数学论文书。“于洋,你能看懂吗?”一些同学问他。他也总是呵呵一笑:“确实看不懂,但也奇了怪了,这些书像有魔力一样,我越是看不懂越觉得神秘,越想弄明白它。”

2005年,于洋高考成绩640分。在别人看来如此优异的成绩,却让于洋小小地遗憾了一把:“我的梦想是上清华大学,可是这个分数没有达到。”从小爱科学饱读科幻小说的于洋,对航空航天很是向往。按照这个成绩,他选择了自己的爱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学习,这也让于洋的人生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邀请Hera任务首席科学家Patrick Michel来华访问

刚刚进入大学,于洋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考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

大学的授课模式不再是高中那样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有张有弛。一堂课,好几十页书,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都上了很大的台阶,快节奏的授课让学习压力逐渐升高,只有拥有强大的自律能力才不会掉队。“加班加点也得把这些学透。”于洋不服输的斗志又被激发了出来。“大学宿舍熄灯时间是晚上12点钟,好,我就学到12点钟。”早晨早早起床,去图书馆、自习室继续复习前一天的知识,预习当天的课程。北航浓厚的航空航天氛围慢慢熏陶着他,从小想上清华的梦想召唤着他,终于,2009年,于洋考取了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他向天发力,关于小行星、小天体的研究成果,获国际天文联合会表彰,浩瀚宇宙中有了一颗以于洋名字永久命名的小行星

步入清华大学,于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名校梦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梦想,且研究方向就是我热爱的事业。”于洋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基本确定了于洋以后的工作方向。科学研究总是需要大量的求证和运算,所以于洋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到实验室里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用理论方法列方程,一遍遍地演算。2012年,于洋作为公派留学生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一年。这一年里,他的导师狄拉克·理查德森对于洋的学业以及生活,给予了许多帮助。

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合影

在美国从入学开始,于洋就和老师一起商讨好课题——小行星在飞离地球时期的地面变化,小行星靠近地球时地球引力对于小行星地面的影响,最后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著名期刊。于洋也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时,狄拉克导师说:“我希望能再次遇到像于洋这么优秀的学生。”

2014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于洋又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尼斯天文台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这些机会包括我的学习成长都是比较顺利的,没有什么磨难,我觉得是因为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还有榜样力量的指引。”于洋说,美国和法国都是科研强国,出国学习确实增长见识、丰富阅历。

2016年,从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后,于洋回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梦想开始发光的地方。大学教授的研究工作自由度更高,更能发挥我的特长。”于洋说。

将近六年来,于洋主要从事空间环境下的颗粒系统动力学、复杂环境探测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又细化为不规则弱引力场中的轨道动力学、行星表面空间风化过程动力学、颗粒动力学、仿生机器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软体机器人等领域。

……

这些对我们平常人来说晦涩难懂的知识,他却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关于小天体近地交会过程表面效应的研究工作,被《科学》杂志网站评论报道,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202010月,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天文学》子刊发表了关于陀螺形小行星风化层演化机制的研究成果。

“于洋,国际天文联合会以你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链接发你啦。”20216月底,于洋的朋友无意当中看到小行星命名公告中赫然写着“Yuyang”星,向于洋表示祝贺。若不是年终教师工作盘点,只关心学术研究的于洋还不会把这个消息说出来。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荣誉,具有权威性和永久性。通常行星科学领域每3年召开一次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会议(ACM),并在会上宣布新一批荣获小行星命名的科学家名单。原本计划20206月在美国召开的ACM会议,因疫情推迟到202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于20216月首先通过线上公布了这批命名,用于鼓励在行星科学领域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在20216月这次小天体命名公告公布的140余位学者中,有6位中国学者上榜,于洋因其不规则小天体轨道动力学和小天体演化方向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获得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命名表彰。

如今,浩瀚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于洋永久命名的小行星。于洋说:“我会继续坚持我热爱的事业,并深度参与中国的小行星探测和防御任务。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能跟我一样,都能于繁华中找到目标,于热爱中体会乐趣,于事业中作出贡献。”



相关新闻

  • 202024.02

    于洋 | 将纸上“施工图”转化为防灾“实景画”

    浙江这片土地,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一片兼具人文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地区,文人墨客留下数不清的经典名篇更赋予这片区域一份独特的淡雅气质,宛如一幅意境深远、底蕴丰厚的“富春山居图”。也正因如此,人们很难相信,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其实常被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侵扰,尤其是在梅雨季节、台风频发之时,一些突发性强、覆盖面广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经常会带来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而这些游客大多看不到...

  • 162021.11

    太空翱翔的清华之星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和无数颗小行星构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天体系统。难以计数的小行星都是太阳系中体积相比“八大行星”要小的天体,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日夜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构成了太阳系中动态的炫丽风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旅客,不仅跟随着这颗伟大的星球在宇宙中遨游,同时也在不断尝试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1801年,人类在宇宙中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从那之后,二百多年来对于...

  • 112024.07

    侯硕之:一颗过早陨落的清华之星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82023.11

    北航教授陈玉丽:让学生感受力学之美、科技之魅

    浸染熏陶、科教融通,是她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科研的态度钻研教学,是她的教学态度;“提供精确描述”“首创的”“最出众的设计之一”,是同行专家对她科研成果的评价;她“力”行科普助学,播撒科学种子。她,就是北航青年教师、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玉丽。陈玉丽,2003年在北航取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清华航院取得博士学位陈玉丽,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 022021.12

    我和“两弹一星”父辈:功勋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父亲朱光亚曾说过,他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核武器事业是他和千千万万人共同完成的。”近日,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功勋厅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如此谈及他的父亲。当天,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共9位曾在中物院工作过的功勋科学家的后辈们分享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感人故事,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执着追求”到极致的科学...

  • 182022.11

    清华1980级桥牌队风云桥坛的来龙去脉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7

    扎根齐鲁,一颗回到家乡土壤的种子 ——记启迪之星副总经理曹萌

    扎根齐鲁,一颗回到家乡土壤的种子 ——记启迪之星副总经理曹萌

  • 062023.06

    三十载“风云”同行,深耕笃定永葆初心——访电子系1980级校友杨军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52016.03

    建筑系80级毕业合影

    建筑系80级毕业合影

  • 252016.03

    80级毕业留念册及纪念章

    80级毕业留念册及纪念章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