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留美海归裴颢带领团队发力单细胞测序技术——“显微镜”下看细胞“说话”

2022-08-09 | 孙亚慧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8月03日 |

面前的裴颢2006级机械),温文尔雅而又侃侃而谈,兼具理工科出身别有的严谨与创业者的豪情。与许多初创团队的负责人一样,他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采访结束后就要立刻前往上海,商讨产品研发中的几处细节。“创业者都是‘空中飞人’,这话不假。”裴颢说。

裴颢在实验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创业“行动派”

在浙江嘉兴桐乡,裴颢与他所创立的墨卓生物团队在当地颇有名气。一方面,团队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有好几位主力队员都毕业于世界名校;另一方面,项目2020年落地桐乡不久,就在单细胞测序领域表现不俗,在业内有了知名度。

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裴颢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不久他就离开金融行业,入职哈佛产业转化研究院,从事医疗器械的设计与研究,再次做起了科研老本行。

“年薪20万美元变成了3万美元,落差虽然很大,但是裴颢并不遗憾,我对做科学研究一直很感兴趣,能够站在前沿领域探索更多奥秘,这绝不是高薪可以带来的。与此同时,受到身旁许多博士朋友的影响,裴颢也有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想法。在研究院工作一年后,他重返校园,开启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师从世界微流控领域杰出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韦茨。他是裴颢的良师益友,也是日后创业路上的坚定伙伴。

再次回到哈佛,裴颢在实验室里带头开展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开发。彼时,国内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已吸引了不少裴颢的同学回国,进行技术成果转化,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国内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2010年前后,国内早期的种子基金到美国一流高校办讲座,我就常去旁听。裴颢说,他后来还在哈佛创办了风险投资俱乐部,邀请创业者、投资人来和学生分享经验心得。前期的各种经历,仿佛早已为裴颢最终回国创业的决定埋下伏笔。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我都喜欢当行动派,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创业。光有想法远远不够,关键是付诸实践。他说。

引才受益者

“乌镇院士之家”是浙江省第一批、嘉兴首家省级“院士之家”,作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大卫·韦茨正是“进家”院士之一。老师选择了这里,令裴颢决定在嘉兴落地创业的想法更加坚定。两年前,墨卓生物正式落户乌镇,如今已完成A轮融资1.8亿元人民币,团队正在持续加大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的分子诊断试剂及精密仪器的研发制造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稳定性。

裴颢同样是引才政策的受益者。近年来,嘉兴出台“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方案,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引才力度,在创新创业、见习实习、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为引进的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团队的“微流体生物检测芯片”项目,成功入选了“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孵化移植项目B类。裴颢介绍,从项目申报、资金支持,再到配套的人才政策,政府务实高效的保姆式服务让创业团队可以专注于技术研发,提高项目推进速度。

作为嘉兴重大人才工程的代表之一,“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已进行多次升级,而今的“4.0更为积极开放——增设青年人才项目,更加注重引进海外青年人才和提升项目实效。

“归国创业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决定。把自己的研究专长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是我们的创业路能走得如此通达的关键!”裴颢感慨地说。

创新在路上

单细胞测序技术十几年前问世,其创新之处在于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对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影响深远。裴颢团队研发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相当于一个“测序领域的显微镜”,“这个‘显微镜’可以看到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理解每个细胞是怎样‘说话’的。”

为了不断提高产品稳定性,裴颢与团队成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实验。生物实验存在诸多变量,温度、湿度的微小差异都可能使得实验结果相去甚远。“曾经我们在实验中有180多个参数,这就是180多个变量。如果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又产生一种可能性。经过潜心攻关,裴颢带领团队终于成功完成实验,其团队的高通量单细胞建库的解决方案,捕获率和稳定性都可以比肩国外的知名企业。

裴颢(右)向到访嘉宾介绍公司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产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裴颢坦言,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也让他经历了从科研人员到创业者的心态转变。他表示,“做科研的焦点在于技术,但创业并不仅限于此,创业关注的重点是产品。创业者必须要考虑市场,有时埋头做科研时,会不停地想进行技术迭代,甚至忽略了市场需求,这是科技成果转化要避免陷入的误区。”

“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创业者需要换位思考。站在此刻去看过去和未来,甚至还要站在未来看此刻。”奋力奔跑在生命科学的赛道上,裴颢与他的这支年轻团队正在单细胞领域大胆创新,为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相关新闻

  • 272023.06

    创业清华人︱刘寒:打造单细胞测序中国方案

    刘寒,清华大学200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经济学双学位,国家级青年人才、生物材料正高级工程师生物。科技,常常被视作长坡厚雪的行业。2020年起,疫情大流行将生物科技推上风口,但若无技术和经验积淀,初创公司极易折戟沉沙。属于生物科研底层技术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在基因测序界等同于“显微镜”一般的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研发难度令多数创业者望而却步。国内单细胞测序平台也曾被海外巨头所垄断,产品价格高昂、供应...

  • 192022.08

    以技术创新为桨 他带领团队扬帆“蓝海”

    “走科技创业路线,一定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这是西安清泰科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清泰科)董事长兼CTO张磊(2002级博,电机)经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张磊和他的团队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细分领域,仅仅5年多时间,就将一个10人的初创团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多名顶尖人才、产品广泛供应国内各大车企、产品销售额连年翻番的“专精特新”型规上企业。潜心研发做技术牢靠的高端...

  • 022014.09

    清华人研发引领世界的技术,带领全球进入“激光电影时代”

    8月28日上午,在“北京数字电影论坛”上,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影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和深圳光峰光电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影光峰电影激光影院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于正式成立。

  • 102017.10

    王恩东:坚持创新近30年 带领中国服务器系统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从事服务器研究近30年,王恩东始终不忘初心,不断创新,不断前行。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高端容错计算机、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前沿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 312021.08

    叶立润老师带领我们分离硼

    叶立润,1935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56—1965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工物系。1965年9月奉命调往核试验基地,在戈壁滩一干就是30年。1995年退休。2019年1月去世。

  • 042021.10

    李永乐:课堂上带领学生发现科学之美

    李永乐,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2006-2009)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和物理竞赛教练。他把教学当作一种乐趣,并向学生表示学习的目的不光是考试、考证、考大学,而是要发现科学的美,明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为学生制作教学课程 推广学习本质2014年,李永乐带高三年级时,发现学生成绩良莠不齐,便开始在互联网上上传一些视频课程,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下学习。还把自己...

  • 072021.09

    让细胞变身肺脏“修复师”! 这位青年科学家建了座干细胞药厂

    “你看,这就是肺干细胞的魅力!肺像一棵倒着长的树,肺干细胞在树根——气管和支气管的位置,它们像‘种子’一样,能不断分化,最终长成一个拥有23级分支气管和上亿个肺泡的树状结构……”每当提到干细胞新药研究,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左为总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痴迷于探索细胞的左为,从读高中时迈入生物学的大门便与之难舍难分;他天马行空,敢于打破常规,先后用肺干细胞完成在小鼠、人体上实现肺脏再生的科学试验;他希...

  • 182014.06
  • 262024.08

    李鑫 | 解码细胞内RNA的命运之谜

    什么是RNA?mRNA又是什么?它们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有何作用?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引爆大众对RNA的关注热潮。“两位获奖者研究发现,只要对细胞外生产的mRNA进行核苷酸碱基修饰,就可以让机体将外源mRNA‘识别’为自身的mRNA,递送后既能减少炎症反应又能增加蛋白质产量。这一成果消除...

  • 302022.06

    他带领超声波“国家队”上演黑马奇迹

    60年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超声的应用和超声学的内容》,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应崇福。是他,将超声知识普及给大众;又是他,坚持实事求是,在如火如荼的“超声运动”中清醒地发出反对声音;同样是他,在“超声运动”之后,打扫这“一地鸡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为超声学正名,并通过之后数十年的努力,让超声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了起来。应崇福(1918.6-2011.6),物理学家,超声学研究...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