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院士李德群辞世︱科研报国!一门走出三院士

2022-09-06 | 陈晓彤 周劼 王箫侣 王潇潇 高翔 | 来源 《长江日报》2022年9月6日 |

长江日报记者获悉,我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因病医治无效,于95日上午1034分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李德群19458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后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李德群致力于面向宏微观结合的塑料注射成形过程集成系统和智能型塑料注射机的研发,为中国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科研方面,他不断进取,引领着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育人方面,他不遗余力托举晚辈,诠释着材料报国、重德育才的师者之心。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国外收集整理的全部技术资料提供给青年教师使用,并力荐中青年教师承担教材编著任务。他主推年轻人承担八五十五国家攻关课题第一负责人的位置,他谦让年轻人名列省部级奖项榜首。今年,由他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回望一生科研历程,李德群始终以国家为重,与时代同行,将个人的科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结,拓宽了我国材料成形发展之路。

李德群院士生前工作照

家训传承百余年

一门走出三院士

今年,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的姜堰院士旧居成功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江苏省仅10家。这是一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具有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特色的古民居,因先后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院士而闻名海内外。

走进院士旧居,一幅字画被挂在最醒目的位置,上面写着: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愤图强……”这是李德群的曾祖父李贞发1890年手书的80字家训。据了解,李贞发曾任溱潼商会会长。他古道热肠、乐善好施,凡乡邻告贷,总是不吝资助。由于品德高尚,他曾获赠孝德永彰匾额。李贞发十分注重家风的传承和弘扬。被挂在墙上的80字家训至今已传承百余年。

在家训的代代相传下,家族走出了3位院士。李德群的两位堂哥李德仁和李德毅,一位是世界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一位是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兄弟被誉为一门三院士

正如家训中所写的爱我中华、兴我家邦,三兄弟谨遵教诲,都在留学海外之后放弃国外发展机会,归国从事科研工作。

33岁开启科研之路

41岁毅然选择回国

大到空调、电冰箱,小到手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电器的塑料外壳表面会喷涂仿金属涂料,显得高端大气、方便耐用。这些都是智能型塑料注射机的功劳,而李德群院士为我国智能型塑料注射机的发明制造倾注了数十年心血。

1978年,33岁的李德群进入华中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8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他下放到县城当了10年技术员。此次回归校园,重新拿起课本,他深知科研机会的珍贵,并感叹:进入华工后,我才有可能真正开始学术研究。

在导师肖景容引导下,李德群确定了研究方向——塑料注射成形模拟,从此走上了科研的快车道。

1986年,为了适应国内注塑成形迅速发展的需要,41岁的李德群应邀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全身心投入注塑成形过程模拟技术的研究。1987年,李德群为美国AC-Tech公司开发出商品化二维冷却系统分析软件后,收到了留美工作的邀请。但是,怀着科研报国的坚定信念,他毅然选择回到母校,参与筹建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开创数字化材料成形研究的新方向。

多年潜心研究

50岁后迎来成果井喷

回国后,李德群率领学校注塑成形课题组着手攻关。1991年至1995年,经过5年攻关,课题组自主研发出华塑CAE”商业化系统软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外注塑成形模拟软件三足鼎立。

此时,李德群已年届五旬。

多年潜心磨砺使他的科研成果在21世纪一个又一个井喷式出现。

2002年,57岁的他和团队成员开发出的基于表面模型的模拟软件突破中面模型的应用局限,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被国际知名学者誉为注射成形模拟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7年,62岁的他开发的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相关软件在600多家单位应用,覆盖家电、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65岁的他建立起塑料成形中流动诱导结晶、分散相形态演变、纤维取向等的分析模型,实现了塑料注射成形的宏微观模拟和产品性能的定量预测,相关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他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2年,67岁的他带领团队成员开发出智能型注塑机,摆脱传统塑料制品生产过程对人工的依赖,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引领了注塑成形装备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他和团队成员开发的塑料注射机智能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成果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交通、电子电器等领域,在国防建设和国家支柱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70岁的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11月,77岁的他获得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

李德群曾感言:我一直从事材料成形领域工作,历经从国外学习到自主创新,目睹了几十年前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欣喜地看到诸多技术从受制于人到全球引领,并为我们行业取得的快速进步自豪。

尽管起步晚,但是三十年如一日的科学攻关,最终站上智能制造的制高点,李德群形容自己小步快跑的核心就在于刻意创新、追求完美

国家需要什么

我们就研究什么

今年初,由李德群院士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表彰词中称赞他们有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20世纪80年代,李德群回国之初,我国自主家电行业刚刚起步,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传统的注塑成形方法主要是尝试法,依据设计者的有限经验和简单的计算公式,而采用计算机模拟塑料熔体成形的软件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由于塑料件制造技术不过关,我国每年都要大量进口成形模具用于生产。

李德群和团队成员意识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行业难题,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开发出国产塑料注射成形模拟软件并实现了工程应用。

21世纪,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为智能制造前行铺路的智能成形装备的研究很少有人问津,大家都觉得这是耗神费力不讨好的领域。李德群则敏锐地察觉到,21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发展之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并行工程、面向装配、参数化特征建模以及关联设计等一系列与模具工业相关的技术发展之快、学科交叉之广前所未见。今后10年,新一代模具CAD/CAE/CAM系统必然是当今最好的设计理念、最新的成形理论和最高水平的制造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将反映在专业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等4个方面。

经过10年悉心研究,李德群和团队成员终于研制成功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型注射机。面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李德群又一次走在了学科前沿。目前,国产智能型注射机以其低能耗、高精度、高良品率,不仅在国内推广应用,还远销海外。

无论是壮年开发软件,还是晚年攻关硬件,李德群深知,中国制造要想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一个选择——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相关新闻

  • 092022.09

    追记李德群院士:专“注”科技报国,心“塑”栋梁之才

    2022年9月5日10时34分,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的30多年里,李德群院士专注科研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引领着我国数字化智能化成形技术的发展;他不遗余力托举晚辈的高尚师德,诠释着材料报国、重德育才的师者之心。他说:“科研工作...

  • 282021.12

    潘际銮: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我就干什么

    潘际銮,1927年生,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昌大学校长(现为名誉校长)。早年保送进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进入焊接领域,成为学科奠基人、国际级泰斗,为我国核电站、高铁、航母等“国之重器”作出重要贡献。2016年因骑自行车载夫人穿行清华园的照片成为“网红”。

  • 132023.02

    专“注”科技报国的清华人——缅怀李德群院士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22018.07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痴心科研劲头足

    李伯虎院士的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和好几台笔记本电脑。即使是酷热难耐的夏天,年近八旬的李伯虎也从不在院子里乘凉、聊天,而是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读书或上网....

  • 302023.01

    欧阳平凯院士:用人生经历书写科研报国

    欧阳平凯(中)与接受赠书师生合影 南京工业大学供图“第一个决议通过时,我出生;第二个决议通过时,我开始科教生涯;第三个决议通过时,我再次承担重大项目。因此,我想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大家谈谈创新创业、奋斗奋进的故事。”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生工学科群首席教授欧阳平凯走进该校党史学习教育大讲堂,以《肩负时代重任、建设科技强国——从“三个决议”看百年大党光辉历史》为题为广大师生做专场报...

  • 142017.07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

    碧血丹心照戎装,侠胆真义铸医魂。 打造最坚韧的骨,温润最仁爱的情。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

  • 282024.02

    一门六院士——走进江苏无锡钱穆钱伟长故居

    恰逢冬暖,天朗气清,我驱车来到钱穆钱伟长故居。故居位于无锡鸿山街道七房桥村,是在钱家旧址上重建而成。只见眼前是一座江南院落,白墙黛瓦,门悬红底金匾“七叶衍祥”。门右有一大石,石上刻有“钱穆钱伟长故居”这几个字。故居格致典雅,有四进,第四进被辟为钱穆纪念馆,二楼为钱伟长纪念馆,静静讲述着钱穆、钱伟长心系故土、治学兴国的爱国故事和钱氏“一门六院士”的家风佳话。永怀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钱穆(189...

  • 242016.10

    李德平院士: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作为中国核工业先行者之一,李德平的科研工作有着时代的召唤,又有着国家需要有所担当的情怀,最终成为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 232018.07

    科研“双院士” 育人“一甲子”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1953年-1958年, 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 162021.06

    潘际銮院士:把自己同国家命运“焊接”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当我们乘坐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就已和一位焊接专业领域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为了让火车平稳地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十多年前,已经年过80岁的潘际銮院士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工程专家。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一手筹办了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