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们和天文摄影师聊了聊如何“捕捉”最美月亮

2022-09-13 | 王昱 | 来源 澎湃新闻2022-09-1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皎洁的明月成为夜空的主角,赏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人不再满足于用肉眼去看,更喜欢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它们的风采。

于海童2009级热能)就是这样一个记录者,他喜欢追逐月亮的倩影,捕捉它动人的瞬间——它有时细如银钩,有时圆如玉盘,有时还会出现绮丽的光采。在他眼中,月亮更闪烁着温情的光芒,给孤独的城市人以疗愈和慰藉。他的摄影作品曾获2017年英国格林威治年度天文摄影师一等奖、2017TWAN“地球与天空星空摄影年赛一等奖、2017年人民网日本旅游摄影年赛特等奖以及2017&2018NASA每日天文一图等诸多奖项。

如何拍出好看的月亮?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天文摄影师?我们和天文摄影师于海童聊了聊他眼中的最美月亮。

澎湃新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入坑”天文摄影的?

于海童:我是10年前大学时代开始入坑的。大三的时候,我们有一门课叫做天文学导论,是全校各科同学都可以选的一门概论课,课上会要求大家完成一些课外活动,包括去校园内外进行一些观星的拍摄。

我当时在北京上大学,城内的光污染其实是比较严重的,我也从来没有留意过是否能拍到星空,但上完那门课后,我来到校园里比较暗的地方,第一次把相机对准天空,发现的确是可以捕捉到星空的轨迹,而这就是我第一次拍摄星空的经历。

在北京百花山顶拍摄的月亮 于海童 图

澎湃新闻:在许多天体中,“月亮”一定是许多天文摄影师喜欢追逐的对象,您也喜欢“追月”吗?为什么?

于海童: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月亮是夜间唯一容易用肉眼去看到的天体。特别是在城市里,夜晚华灯初上,虽然能看到星星,但始终没有办法拍到野外那种银河灿烂的感觉,但月亮在城里拍和在野外拍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把镜头对准月亮的原因。像我自己大多数时候拍月亮,都不是提前计划好的,经常就是在路上偶然看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某一个瞬间非常打动我,就赶紧拿起相机拍下来。

我觉得作为一个在城市里能看到的自然天体,月亮能够让久居城市的人感到来自宇宙的一种关怀或慰藉,特别当你下班结束疲惫的一天,抬头看到皎洁的明月在空中闪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温馨的场景,中国古代不是还有“千里共婵娟”的说法吗?我跟我女朋友之前就是长期异地,每当在各自的城市看到月亮的时候,也会不约而同地拍下来,发给对方。

月亮让久居城市的人感到来自宇宙的一种关怀或慰藉  于海童 图

澎湃新闻:看到您这几年特别喜欢拍“城市月亮”这个题材,为什么有这样的构思呢?

于海童:大概5年前,我来深圳定居工作。和很多外来打工者一样,刚来时,我也会有一种异乡人的疏离感,特别是当看到月亮升起在万家灯火的居民楼上时,我会想象是不是下面的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是一个有故事的家庭,里面的人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深圳奋斗和生活着?

带着这样的情绪,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拍摄月亮和建筑的合影,并且相比较大众喜闻乐见的地标建筑,我更喜欢选择寻常的住宅楼,希望去挖掘和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

月亮与普通城市住宅的合影,摄于深圳。 于海童 图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  于海童 图

澎湃新闻:中国人自古以来有“赏月”的风俗,尤其在中秋这一天喜欢欣赏满月的美景。除此之外,月全食、超级月亮、红月亮等奇异景象也常常吸引人的眼球,成为舆论焦点。在您的拍摄经历中,有哪些让您难忘的“月亮”美景吗?

于海童:我最难忘的是20215月的月全食。月全食只在满月时会发生,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挡住了太阳的光线,月亮就会呈现暗红色,形成月全食,很多媒体也会报道其为红月亮或者血月亮

20215月那次在深圳可以目击到带食月升,也就是说月亮在升出地平线的时候就已经处于月食状态了,然后随着不断升起,慢慢从一个发亮的月牙,越来越亮,最后恢复满月的状态。那天晚上,海边的摄影爱好者非常多,当我觉得拍得差不多了准备回家的时候,忽然抬头看到此时的月牙正抱着剩下半边的红月亮,挂海边的摩天轮上,整个画面十分童话、魔幻,我赶紧跑到附近的高地,捕捉下了那个瞬间,这张照片后来在社交平台上也受到很多网友的喜欢。

2021年,深圳的月全食与摩天轮。 于海童 图

比较特殊的还有“银河拱月”。那是2016年的5月,我和学校摄影队的同学一起在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拍银河。夏夜是拍摄银河拱桥最佳的季节,因为区域更加明亮,可以看到银河呈现一个拱桥的形状,从地平线的一端跨过天穹,落在另外一端。而银河拱月的意思就是月亮升起的时候刚好在银河的正下方,和银河形成一个对称的构图,像人的眼睛一样,接近日出前才能看到。

为了能拍到好的照片,我们提前一晚踩好了点,然后从后半夜一直等到凌晨4点,在沙丘上等月亮。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漠里看月亮,月亮特别红,因为沙漠的天地都是沙尘,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跟日出一样,被近地的沙尘染红了,上面还拱着一条银河,当时画面特别美,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血月的上升

“血月的上升”,拍摄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银河拱月。 于海童 图

澎湃新闻:近些年,热爱天文摄影的人群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您觉得是为什么?

于海童:确实是,我觉得一方面是航天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是近年来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一旦有超级月亮、红月亮这样的天象出现,或者有人发现了能拍到不错星空的地点,大家都会趋之若鹜。

其实即便不像中秋这样特殊的时刻,当天气好的时候,你在城市里抬头看到一轮满月,你会发现身边很多的路人都会拿起手机去拍,像我现在从事手机影像研发的工作,经常会有用户提出“拍月亮”的需求,换句话说拍月亮的效果好不好,还成为了检验手机拍摄功能的标准之一。

澎湃新闻:那拍好月亮有没有什么技巧?

于海童:很多人会觉得天完全变黑后,一轮明月挂在天上,是最适合拍摄的时候,但其实这时候的月亮特别亮,地面又特别黑,两者亮度相差太大,很难把月亮和地面的景物结合在一起,拍摄一些有创意的照片。所以,一些摄影师喜欢在刚刚日落的时候拍月亮,这在摄影圈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蓝色时刻(Blue Hour,差不多就是指日落后的3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个时候暮色还未褪尽,地上的灯火已经亮起,是光线、色彩特别美的瞬间,如果在这个时候月亮升起或者落下,通常就可以拍摄到亮度适宜的月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一个题材感兴趣,不论是拍月亮,还是野外拍星空,都有很多渠道能收集到资料,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你在网上看到一张很惊艳的星空图,不知道怎么拍出来,现在也有很多的在线教程,包括星空摄影的书籍可以去学习。

一些摄影师喜欢在“蓝色时刻”拍摄月亮  于海童 图

澎湃新闻:关于天文摄影,大家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刻板的印象,觉得你们是“技术流”,特别强调高端专业的设备,那么在拍摄中你们更追求科学性,还是美学性?

于海童:在日常摄影的各个门类中,天文摄影对技术和器材的要求的确都比较高。关于科学性美学性,很多摄影爱好者也常常会纠结这样的问题。举一个例子,今年NASA发布了韦布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天文图,那些图非常震撼,展示了深空星云大量的细节,但你要说艺术性,这些图的艺术性其实很弱,因为它完全是为科学服务的。

事实上,历史上第一个拍摄星空的人,他的初衷一定是想把星空真实的样子还原出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意义。但因为在这样的记录过程中,人们发现星空是这样的美,所以才开始有追求美学的分支。所以不同的摄影爱好者,他们追求的目的不同,有的人为了艺术创作,有的人可能是为了单纯真实的科学记录,其实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像以前我们学校里有摄影爱好者协会,也有天文爱好者协会,大家都干一样的事情,但因为目的不同,产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科学性”还是“美学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拍摄者追求的目的不同。 于海童 图

澎湃新闻:捕捉好看的星空已经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了吗?最近一些城市提出打造“暗夜保护区”等,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

于海童:我们从事天文摄影的感触其实很大,比如北京周边有一个天文爱好者很喜欢的地方——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那里的银河还比较灿烂,可是后来随着郊区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光污染越来越多,拍银河越来越困难。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我选在了春天的一个后半夜,因为那时灯光比较暗,而这也是唯一能在密云观测站拍到银河的时刻了。我给这张照片起的名字是“a battle we are losing”,意思是城市的光污染越来越影响近郊的天文台跟星空观测,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是一场我们正在输掉的战争。

A battle we are losing", 北京郊区射电天文台被淹没在市区的光污染中。2017年格林威治年度天文摄影师邀请函封面作品。 于海童 图

“暗夜保护区”的概念在中国还刚刚兴起,但这两年情况的确有所改善,比如深圳的西涌海滩,那里是深圳唯一的天文台的所在地,因为海滩周边的灯光和附近捕鱼的灯光非常强烈,极大影响天文台观测以及观星效果,当地开始讨论建设暗夜保护社区,具体措施包括限制夜晚沙滩露营、烧烤的灯光,半夜以后要求周边的民宿熄灯等等,给游客打造一个纯净的天文体验,我觉得是一个挺好的趋势。

深圳天文台的星空和夏季萤火虫  于海童 图

澎湃新闻:今年还有什么值得天文摄影爱好者关注的天象吗?

于海童:中秋时节,不论是天文发烧友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值得抬头去赏月一下。另外今年最后一个值得关注的天象就是年底的双子座流星雨了,预计在12月的中旬,极大值的时候,每个小时会有100颗以上的流星,是每年最大的流星雨之一。


(于海童,1991年生,辽宁锦州人,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毕业,现居广东深圳。)


相关新闻

  • 242010.11
  • 272021.04

    清华大学天文学科创建的20周年师生校友座谈会举行

    2021年4月24日,天文系在古色古香、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船山书院举办了“清华大学天文学科创建20周年庆祝大会”。20多位校友与天文系师生欢聚一堂。因疫情原因,身在海外的校友和大部分天文系学生同步线上参会。2李惕碚院士与校友亲切交流3庆祝会现场会场中,清华天文20周年回顾视频...

  • 082024.05

    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五周年庆典圆满举办

    甲辰之年春意正浓,清华大学迎来113周年之际,恰逢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5周年。2024年4月27日,天文系在即将搬入的新办公楼——物理楼报告厅举行了“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五周年庆祝会”。从签到处进来,迎面摆放着天文系精心制作的五年发展历程的展板,向前来参会和参观的校友和嘉宾朋友们展示着天文系五年发展的点滴;不少校友和嘉宾驻足浏览,了解天文系的故事。会场中,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天文系师生以及50多位校友和嘉宾陆续...

  • 112020.09

    听爸爸聊往事

    父亲张世英是著名哲学家,却不是一个善于交际,过多考虑如何处理人事关系的人,有时会因此得罪人而自己还不知道。他是一个低调的人,经常思考的还是他的哲学方面的学术问题,所以和他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和学问有关...

  • 272019.11

    吕人和:深深怀念体育大师马约翰教授(散文诗)

    怀念我们敬爱的老师,庄重沉思话语迟, 华章丽句,难以表达深深的崇敬之情, 念远情长,不揣愚陋,敬献一首散文诗。

  • 112020.08
  • 222019.04

    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大会举行 清华完成完整的理科布局

    4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大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112004.06
  • 312021.03

    矣晓沅:文理科是我们和世界交互的两种方式

    我对文学的热爱从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因为生病休学两年,一直在医院做治疗。有一次去医院住院,就在书店买了很多书带去。那应该是我第一次看那么多课外书籍,从此喜欢上了文学。在生病休学的两年时间里,我阅读了非常多文学作品,鲁迅、老舍……还有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属于一个兼收并蓄的状态。

  • 072020.04

    景军:我们该如何面对“老去”

    虽然面临严重挑战,但是我认为,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也可以是积极的。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