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单霁翔:这辈子,我做的是一件事

2022-10-19 | 文/单霁翔 整理/《我相信》节目组 | 来源 公号“南方人物周刊”2022-10-14 |

每次我去,老师们都会问我:“最近都读了什么书?你来谈谈你的体会。”张忠培教授甚至会在我去之前写好要问我的提纲。等我到楼下,他的茶已经沏好,我知道,两个小时之内,我不会离开他的家门

“如果不是来录制《我相信》,我的大部分时间应该在读书和写作。”退休后的单霁翔似乎更忙了,每天只睡6个小时,坚持行走两小时,三餐只用一小时,余下的15个小时一半读书、一半写作。疫情三年,他写了18本书。

节目组让单霁翔写一封信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他选择写给陪伴了自己一辈子的老布鞋。为此他特意翻出自己童年时的照片,骄傲地说:“我从0岁就开始穿布鞋,这是有实证的。这张周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穿的就是布鞋。泥土和针脚都在,说明这双布鞋已经穿了一阵子了。

以下是单霁翔的讲述:

01

母亲说,13岁之前没给我买过衣服和鞋,穿的都是哥哥姐姐剩下的。她会把旧衣服一层一层折叠、包上边,搁在夹板上纳成鞋。这个老布鞋其实就是千层底。

但一直到25岁留学日本,回家探亲,同学托我带几双时,我才对这双鞋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饱含工匠精神的手工千层底,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那时,我还不知道会穿着这双布鞋走到哪里。

现在我知道了,这辈子,我走的是一条路;这辈子,我做的是一件事。

我出生在沈阳,但三个月大的时候,父母没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抱进了北京的四合院,崇文区的、东城区的、西城区的,我都住过。这种接地气、望星空的院落建筑,我特别熟悉,也非常喜欢。

196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游行,我在学生队伍。当时练队,就是每天在故宫的太和殿前来回地走。万万没想到,我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岗位就是给故宫看门。这也许就是我与故宫冥冥之中的缘分。

上世纪70年代,我当过八年工人,头两年是白案炊事员,后六年学做机修钳工。当时师傅说:你年轻,出师以后就修外国进口设备,我们岁数大了,学不了了。于是我逼着自己去清华学制版、去北京仪器厂学真空系统、去陕西蔡家坡学切单晶硅……没想到这些物理、化学、机械的知识积累,在高考中发挥了用处。

可能在你做这些事的时候,并不知道会对你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但我知道,每做一件事,只要认真地投入进去,人生就会增添一些难得的积累。

02

说起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一位是我的父亲。他是学文学的,教我读了很多书。

第二位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吴良镛教授。今年他100岁,我写了一本《国匠吴良镛》,就是回忆他对我的教育。

比如,我所学专业是建筑学,他的著作《广义建筑学》告诉我不能仅仅关注房子的设计、堆砌,也要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城市规划;我在北京市规划部门工作时,他告诉我城市的改造不能大拆大建,一定要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地走向未来;他的名言“融贯地综合地研究”让我明白,建筑与古建筑、城市规划与景点保护规划、文物保护与博物馆之间都是有融贯的,要打开壁垒,多学科地融合,跨界地融贯。

第三位是我们故宫博物院的第四任院长张忠培教授。别人说我对故宫有特别多开创性、突破性的举措,其实没有。是我们一代代故宫人不懈地努力,让它从一个封建皇宫变成了今天人们喜爱的博物馆。以前故宫很少有研究生,等他当院长后,大量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才从各个大学进入故宫博物院,使得我们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老先生永远都在工作,永远都在伏案、写作、查阅资料。每次我去,老师们都会问我:“最近都读了什么书?你来谈谈你的体会。”

张忠培教授甚至会在我去之前写好要问我的提纲。等我到楼下,他的茶已经沏好,我知道,两个小时之内,我不会离开他的家门。也正是他们的提问督促着我不断学习,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我会一直工作下去,因为工作是快乐的,它叫你心无旁骛地专注自己的领域。真的是“择一业,终一生”。


相关新闻

  • 072021.06

    单霁翔,退休很忙

    67岁的他出书、演讲、拍综艺,再次把目光聚焦老本行,研究起城市规划和古建筑保护。

  • 202021.10

    刘永坦:“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他却用一生追赶乃至领跑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奠定理论基础、组建“雷达铁军”、筑造“海防长城”……刘永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对海...

  • 042024.01

    徐良亮:一辈子只为办成一件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20.08
  • 182021.09

    一辈子只做计量一件事——记航天科工203所计量测试专家叶德培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叶德培从当初那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成为国防计量领域受人尊敬与爱戴的老专家。如今,她受聘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学会委员、国际无线电联盟电磁计量分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等十余项学术职务。

  • 272021.08

    他是杨振宁的老师,回国后“只做了一件事”

    “全国科学大会号召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这样的大好形势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愿再一次申请加入党组织,希望能更好地把余生献给党,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听从党的调配而竭尽全力。”——摘自张文裕1978年5月《入党志愿书》

  • 232022.05

    50余年只做一件事 他是真正的追“光”者

    “我搞光学是逼着上,憋着气干,干中学,靠集体发展提高。”——金国藩

  • 282024.05

    戚发轫:这辈子干了三件事

    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这些可以载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第一”背后,站着同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他还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我这一辈子参与过很多航天项目,但要说大事总共干了三件,那就是送‘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近日,在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1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了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听他讲述与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 142019.01

    怀念恩师王继明教授——文革中的一件事

    1975 年,建工部立题研究大面积工业厂房雨水排除不畅的问题,由清华大学主持,一机部作为协作单位派人参加。

  • 302023.08

    清华哲学高材生,改读电影制作只为一件事儿

    钟倍尔对“人”感兴趣,从某种程度上看,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改去读电影,并且成为一个导演,都源自他对于人的着迷。“因为人本身很复杂,”钟倍尔解释说,“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没办法用一句话去概述一个人,他很复杂,但是电影可以,电影能够呈现一个人物的状态。所以就想去读电影。”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