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入门2年一作发《科学》!27岁博后将明年回国

2022-10-25 | 赵广立 | 来源 科学网2022/10/21 |

因为名字比较特别,胡脊梁从小到大都是老师偏爱点名的对象。

“好多人看到我的名字后可能都会印象深刻,老师点我名后,也喜欢点评几句,勉励我好好学习,长大要成为国家栋梁。”在与《中国科学报》的连线中,目前身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独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胡脊梁大方回应。

107日,这个长相神似明星古巨基的95后小伙,刚刚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了他二度科研转向后的第一篇论文。没错,通过物理竞赛被保送到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即清华钱班)后,他先后跟随自己的兴趣两次调整科研方向,之后不到两年便发出了这篇Science文章。

胡脊梁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会在明年上半年结束MIT的博士后研究后,回国继续从事科研。他的科研理想,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把生物书写得像物理书一样简洁而优美

胡脊梁 (本文图片均为本人供图)

一个“反直觉”的发现:用物理学描述生态群落

如何定义一个科学问题是优美的、重要的?

胡脊梁的回答是:“和大多数人直觉完全相反的”。

他的这个观点,受现在导师、年轻的MIT物理系教授Jeff Gore的影响很大。Jeff Gore四十出头,有着很高的科学品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曾在MIT取得物理、数学、电子和金融的学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单分子物理博士论文。在MIT博后期间,Jeff用酵母体系完成历史上第一次对于生态博弈论的实验观测。

胡脊梁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就是一个反直觉的发现。

在这篇题为Emergent phases of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dynamics mapped in microcosms的论文中,胡脊梁与Jeff Gore找到了一个用物理学研究思路解决生态学问题的方法。他们一反传统生物学家不断追问现象背后机制细节的科研逻辑,致力于用一个简洁优美的框架来描述混沌随机的生态系统

结合理论和微生物群落实验,他们证明:只需要知道“物种数量”和“平均种间相互作用强度”这两个粗粒化参数,就可以预测生态群落中涌现的动力学相位及相变。

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关系示意

“热力学描述大量气体分子的行为,只需要温度和压强等少数涌现的状态变量,而不需要知道每个分子的坐标和速度。”顺着这个思路,胡脊梁他们在生态网络中发现了类似的粗粒化描述方法。

生态学领域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主因是自然生态系统展现的复杂动力学,既可能是环境的随机震荡造成的,也可能是生态网络的本征属性(复杂种间相互作用网络)造成的。对此,一方面,早期一些理论学家提出,生态网络复杂性的增加必然导致其失去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有科学家证明生态系统的震荡能维持物种多样性。

而胡脊梁等人这项工作提出的框架,恰好将理论生态学这两个最著名的理论整合到了一起。

这是学者第一次对复杂生态系统提出的一个比较统一的框架——它不再依赖于任何生物学的细节,像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简洁公式,可以用来描述大到热带雨林、小到肠道菌群的任何一个生态群落。

仅靠两个变量就预测复杂的生态系统,这是大胆的、颇具开拓性的尝试。胡脊梁介绍说,这篇论文投出后,返回的审稿意见有50多页,但三个审稿人都给出了高度评价,心里就有了底,感觉自己这项工作的意义得到了认可

论文发出后也收到了非常积极的评价。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联合生命科学中心助理教授李志远认为,这是一篇定量微生物群落中控制变量与序参量的漂亮工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戴磊则认为,这项工作应该写入教科书

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布莱根女子医院副研究员刘洋彧则肯定了其现实意义:这篇文章的结论“对人类微生物组稳定性研究将产生深远影响”,而回答这些基本的生态学问题,“将会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一路“开挂”遇伯乐,直博转硕再读博

“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始终都是偏物理学框架的。”

胡脊梁告诉记者,他从小到大的学习和思维,都更喜欢那种简洁有逻辑、能够从复杂现象抽象出优美模型或理论的东西。这驱动他一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生物物理学。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日出和日落时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儿时的胡脊梁就对这些自然现象很好奇,阅读的书目也从科普读物慢慢变成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等人撰写的科学丛书,这些似懂非懂的知识让他很感兴趣,“那时候就想做科学家”。

胡脊梁

然而,通过物理竞赛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后,胡脊梁第一次对“物理”迷茫了。

“当时在钱班学力学、航空航天等内容,感到这些方向上的理论框架已经比较完善,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更多用于解决一些工程上的细节问题,就觉得取得创新突破的机会不怎么大。”诞生了这个念头后,胡脊梁开始搜寻新的科研目标。

这期间他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报告,其中就包括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讲座。“我意识到,生命科学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多突破的机会——它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耗散结构,是一种很独特的物理体系。”于是从大二起,胡脊梁开始接触物理和生物交叉的研究领域。

“我大概是第一个从钱班转去做生物的。”胡脊梁说。没想到的是,他要做物理生物交叉研究这件事,得到了清华钱班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泉水的大力支持。

“郑老师在了解到我对生物感兴趣之后非常支持我,专门用两三个小时跟我讲交叉研究,还把我推荐给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俞立教授。”

俞立课题组的大门就这样向这个大二学生敞开了。更让胡脊梁没想到的是,俞立没有把他当“小孩儿”,而是将他与博士生一视同仁:给他和博士生同样的预算、和博士生一样使用课题组经费,并见空插针地给他补生命科学研究的课。

“这些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动力。”他说,至今他都和郑泉水、俞立两位老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在俞立“门下”,胡脊梁把作息调成从清晨6点到凌晨1点,用加倍的努力啃下了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大四那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将一篇刻画哺乳动物细胞内细胞器在细胞质内的力学行为与其尺度、速度等因素有关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胡脊梁在科研方面优异的表现,使他获得了多所名校抛来的橄榄枝。2017年,他以直博生身份进入MIT,继续从事细胞动力学研究。

然而,在细胞动力学领域连续发出3PNAS之后,胡脊梁却想转行

原因就是Jeff Gore

Jeff年轻有为,很有声望。胡脊梁在MIT听过Jeff的课,也了解过他做的工作,通过跟他的交流,非常确信他的科研水平,也很喜欢他的科研品味,重要的是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跟我的思维习惯和兴趣非常契合,比较确定能从他身上学习很多东西,而且觉得一定很享受Jeff组的科学选题

Jeff Gore

在直博的第三年换方向,纠结还是有的。胡脊梁向郑泉水、俞立等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都无一例外支持他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原本还有些犹豫的他,当晚就给Jeff写了邮件。

Jeff从学业的角度,问他要不要考虑先拿到博士学位,再来课题组做博士后研究。但胡脊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于是在完全能够直博毕业的情况下,他先转硕士毕业,又转投到Jeff Gore“Physics of Living System Center”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

“现在回看,那可能是我在MIT读博期间做得最正确的一个选择。胡脊梁告诉《中国科学报》。

“钱班”夯基础,MIT拓思路

胡脊梁兴趣导向的科研经历,不仅让他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收获了很好的科研体验,在精神上也更加充实饱满。他对记者表示,这与他在清华“钱班”夯实科研基础的“洗礼”和在MIT包容的科研氛围都分不开。

借此机会,《中国科学报》通过胡脊梁了解了清华“钱班”科研素质培养的概况:

大一期间就有机会接触许多前沿的学术报告,然后慢慢挖掘到自己潜在感兴趣的科研领域,这在“钱班”被称为“X-idea”

大二就开始进入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本科生科研训练)阶段,从具体的科研项目中找科研的感觉

顺利的话,大三进入下一阶段“ORIC”Open Research for Innovation Challenge,开放挑战性创新研究),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独立负责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

到了大四,就可以参与SURFSeni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高年级学生研究员)计划,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去海外知名高校进行6-8个月拓展,拓宽国际视野、与国际前沿接轨。

据了解,在郑泉水等人的努力下,清华大学“钱班”分别于2009年、2011年将SURF、与SRT纳入必修环节,并于2014年开设8学分的ORIC

“我觉得‘钱班’这种紧锣密鼓、有阶段性的科研训练,对学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科研培养模式。”胡脊梁说。他还告诉《中国科学报》,“钱班”并不因其名为“钱学森班”而让大家专研航空航天,而是充分尊重每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同时,完成基础科研能力训练。

“郑泉水老师他们经常强调让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兴趣点,而不是让大家都在同一个维度比高低、形成恶劣竞争甚至‘内卷’。”

MIT度过5年,胡脊梁也留意了中西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清华学生的学习压力肯定比MIT高很多,通过课程打下的知识基础也非常扎实和牢固;MIT并不注重教得全,而是注重把最前沿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强调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缺乏的。

他也感受到不同的科研氛围:“美国给我整体的感觉是科研思路更广,能看到大家做以前没人尝试过的新方向更多一些,同时学术交流更顺畅些,很多人很乐意把没发表过的研究拿来作报告;国内相对可能更封闭、传统些。”

从两种科研环境中汲取过营养的胡脊梁,自己对做科研也有一点体会。他以偶像杨振宁先生为榜样分享道:“一定要对自己研究领域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知道本领域什么问题是重要的、核心挑战是什么。有了对大局的把控,才能确定下来一个立意比较好的课题、解决一些相对重要的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7841



相关新闻

  • 132020.03

    “拗”姑娘科研修炼记∣27岁博士后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1992年出生的白蕊,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基地班,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5级博士生,师从施一公,专业方向为结构生物学。目前在西湖大学从....

  • 312022.10

    27岁耶鲁博士科研峰回路转,回国开启全新研究

    在耶鲁大学读博的前两年,曹议匀(2012级生命科学学院)尝试了好几个课题都不了了之。直到第三年她还处于换课题、从零开始的状态中,“当时特别担心能不能顺利毕业。”彼时的焦虑和努力,如今凝结成一篇Science论文。10月28日,曹议匀作为一作,发表了她的第一篇Science文章。这项研究第一次探究了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引发结肠癌的分子机制。“这几年的失败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曹议匀告诉《中国科学报》,“博士期间的训练不仅锻...

  • 162021.06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年12月下旬,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和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带头人、1950级土木系校友陈厚群院士名列其中。

  • 162021.06

    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当选2020年度国际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

    12月16日,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公布了2020年度杰出科学家名单,全球共有64名杰出计算机科学家获此殊荣,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我校计算机系副教授崔鹏(2005级博,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因果推理与稳定预测、网络表征学习等。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教授杨天若(1987级计算机),研究范围包括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嵌入式和普适性计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刘学(1992级数学;1996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美国天普大学教授王昱(1993级本、1998级硕,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智能感知、移动计算与算法设计等。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白帆(1994级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车载网络与移动建模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名华(1994级本、1999级硕,电子),研究兴趣包括在线优化和算法、能源系统(如智能电网和节能数据中心)、智能交通系统等。IBM Almaden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蕴瑶(1995级自动化),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人机交互等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教授童行行(1998级本、2002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尤其是图形和多媒体数据)等。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副教授张洪宇(2006—2014教,软件学院),研究领域是通过利用从软件数据中挖掘的知识来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率。

  • 032021.11

    量子科学挑战认知 技术应用改变生活——校友学习日第27讲开讲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18.01

    他是《无问西东》主角原型,一代清华才子,27岁以躯捐国!

    沈光耀的原型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沈崇诲。他出生于富裕家庭,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是那个时代的“高帅富”。

  • 022020.12

    李政道1979年回国讲学活动及其影响

    2020年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94岁生日。在李先生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41年前的一段珍贵往事。1979年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回国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讲学,开设“统计力学”与“场论简引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讲学期间的讲义日后也出版成了两部高水平教材,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并在此次活动中萌生选拔优秀学...

  • 062023.06

    清华大学多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23.02

    十年奋斗 百年传承 不渝传承 不息求索——在社科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22.11

    清华社科学院成立前后的二三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