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提出的“光镊技术”曾一度轰动学界,“以光为器,抓取微粒”的场景再一次拉近了科幻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利用光场产生的光学力进行捕获的过程是非接触、无损伤的,并且经过数年发展,迄今可实现的操控精度可达亚纳米至皮米量级。”
在此领域奋楫笃行十余年的青年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谢尚然介绍道。
▲谢尚然(清华大学电子系2003级)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百年学府清华是谢尚然“梦开始的地方”。
2003—2013这10年之间,他一直在此潜心研学,与彼时刚在我国起步的光学行业一同成长。当时,他的主研方向是光纤感知技术。
光纤,指的是一种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它不仅是传输信号的“血管”,更被视作监测信号的“神经”。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谢尚然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研发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读博期间,他有幸前往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鲍晓毅院士课题组访问,初次感受到了国际水平实验室的研究氛围。
出于对光纤传感工程化研究背后物理原理的好奇与兴趣,他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想法。
于是,博士毕业后,谢尚然便去到了世界顶尖的光科学平台之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并凭借自己的热情与努力,最终加入其列,出任资深研究员一职。
如果说,恩师清华大学廖延彪教授的言传身教使谢尚然深谙了“科研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且成果要落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精神;那么工作后,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菲利普·罗素(Philip Russell)的合作则让他见识到了汗水与天赋共同积淀出的“直觉”的力量——“那种对研究方向的敏感度与把控力是不可以被量化的,只能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铢积寸累,日将月就。”
榜样的表率为谢尚然带来了源源不竭的进取力量,在进一步接触了光纤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光镊技术后,他萌生出将二者结合的想法。
“我认为用光纤,特别是空芯光纤作为平台来革新光镊技术,或许可以实现尺寸更小、操控更稳、测量更精的‘三赢’局面。”谢尚然说。
少年何妨梦摘星,想法萌芽后,谢尚然便开始着手将其“照进现实”,相关研究从海外一直持续至回国。
2021年,谢尚然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同时开始建立承载其梦想的微纳光子测控实验室。
如今,团队已初具规模,并在谢尚然的带领下,持续发展真空光镊技术,结合激光反馈冷却手段,实现对悬浮粒子平动、转动及粒子阵列的经典与量子操控。
此外,团队还聚焦于光学精密测量与微痕物质探测两大光学前沿领域。
光镊所涉及的光学力幅度一般在皮牛量级及以下,尤其适合于对极弱力学过程的高精度探测,近年来在弱力测量、加速度测量、扭矩测量、元电荷探测、微观质量测量等方面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测量精度有望接近甚至突破标准量子极限。
因此,谢尚然团队特别关注基于空芯光纤、微纳光纤的集成化光镊测量技术。且为响应“双碳政策”的号召,他们还创新性地实现了单颗粒的操控与观测,去除基底引入的测量偏差,最大化地复现和模拟悬浮颗粒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对微米、亚微米尺度颗粒理化性质原位表征的理想平台,此举有望对微晶体、气溶胶理化参量动态演化过程的原位测量技术提供新的可能。
从看见微光,到拥抱光芒,最终影响更多人追光,谢尚然已走过岁月荏苒。
未来,他强调会继续以个体的奋斗书写光学华章,同后继人才一起,用青春价值推动行业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尚然简介
谢尚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青年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准聘教授,特立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光镊、精密测量、光纤传感等。分别于2007年与201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与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廖延彪教授,读博期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鲍晓毅教授课题组访问。2013年7月起加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Philip Russell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15年11月至2021年3月在该课题组担任资深研究员,期间共指导5名博士生。2021年4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近年来围绕新型光纤光镊技术的物理机制、探测方法及其测量应用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光操控、极弱力精密测量、量子测量、分布式传感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德国政府DFG项目,参与德国政府合作研究计划,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a、ACS Photonics等顶级期刊,已公开欧盟发明专利1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