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源,清华大学2004级经管学院本科、2009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校友。现任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党委书记。
张升平,清华大学2004级经管学院本科校友。现任重庆市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
肖琪,清华大学2017级法学院硕士校友。毕业后由重庆市一中院到金龙社区挂职。
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昭源(左一)和张升平(右三)正在指导花椒管护技术。(受访单位供图)
“张技术,这花椒醒苞药啷个喷?”3月28日,潼南区双江镇金龙社区的九月青花椒基地里,村民们围着一位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男青年,七嘴八舌地询问春季花椒管护注意事项。
“张技术”名叫张升平,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是金龙社区本土人才,兼任双江镇村集体联营企业技术员,为全镇万亩花椒基地提供技术服务。
在金龙社区,张升平还有两名校友——镇党委书记张昭源,清华大学哲学硕士,定点联系金龙社区;金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肖琪,清华大学法学硕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这个小村庄,为何能引来3名清华学子。以他们为代表的人才“扎堆”乡村,又给双江镇和金龙社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做革命的“听用”
双江镇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杨闇公出生地。杨尚昆旧居“四知堂”就在双江镇金龙社区。2021年6月,金龙社区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党需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听’革命所‘用’”,这是杨尚昆同志的境界与胸怀。
在张昭源看来,到基层一线,用自己的所学为老百姓做实事,就是做革命的“听用”。
张昭源是河南人,2011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硕士毕业后,先后在重庆巫山、长寿、江津等地当过村支书、镇干部,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2019年6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率团赴重庆看望慰问基层工作的校友,右为张昭源校友
2019年到潼南区任双江镇党委书记后,张昭源发现该镇21个村(社区)资源不一、发展各异,各村集体经济走的是传统单村发展路子,“根骨薄弱”,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经过调研,他提出把全镇21个村(社区)组织起来,共同出资成立集体经济企业——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耕公司”),通过适度集中经营管理,动员7700余户群众用1万余亩地折价入股集体经济,各村成为联耕公司的股东。联耕公司争取项目、资金,统一发展1万余亩“九月青”花椒,以及南瓜、南高梅等产业,“一盘棋”带动产业振兴。
以张昭源定点联系的金龙社区为例,208户村民以800亩土地入股发展青花椒,其中不少是坡地、贫瘠地、闲置地,联耕公司通过宜机化改造将土地重新利用起来,村民不但可获得土地入股分红,还可就地务工,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高涨。
“此前一个村干不成的事,现在21个村‘抱团’干成了。”金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小刚感慨不已。
如今,联耕公司已成为潼南青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企业,建成了13个烘干房、7个冻库。去年全镇花椒初产便实现干花椒产量50吨、产值160万元。
让乡村的“事业”留人
集体经济要发展,离不开“中枢大脑”,那就是人才。
如何吸引人才到基层干事,并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形成发展事业、壮大队伍的良性循环?张昭源说服校友张升平来联耕公司任技术指导员,以先进理念带动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干。
张升平38岁,山东人,此前通过订制农业引导长寿农民用市场经营理念发展农村电商,把当地的柚子、血橙论斤卖改成论株卖,仅此一项便带动农户增收20%以上。
学工商管理的清华生“改行”种花椒,村民都等着看笑话。却见张升平一头扎进花椒地里,整地、种苗、修排水沟、杀虫……样样亲力亲为,几个月下来,跟当地农民没啥分别。
张升平在查看花椒树生长情况
他用名校培养的担当精神和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研究花椒从种植、加工到市场的全产业周期规律,搭建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桥梁。他牵头建立了花椒产业标准化考核体系,从保叶、病虫害防治、修排水沟、建产业便道、花椒单位面积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都一一由专家打分量化,每个月通报21个村(社区)得分、排名,让21个村(社区)“赛马比拼”,倒逼村干部主动关心产业发展。
过去,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多是“接单”领任务,上头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联耕公司成立后,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担任股东代表,其中有能力、懂经济的负责运营公司的具体业务。加上每个月的“赛马比拼”,倒逼村干部铆足了劲主动学习花椒管护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抓集体经济的能力和市场意识大幅增强。
2021年,金龙社区引进张升平为本土人才。这样一来,除了联耕公司的管理团队收入及花椒产业分红收入,张升平每个月还多了一份本土人才工资,亲身“打样”乡村也能留住人才。
清华学子张升平的“现身说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干事创业。目前双江镇80后、90后村干部已达四成左右,他们正带领村民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红色党建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27岁的肖琪是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去年5月作为市一中院下派干部,任金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
“两位师兄的选择,折射出我们在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时的共同取向——扎根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肖琪告诉记者。
刚到金龙社区,这名城里妹子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不坐办公室,群众在哪儿就去哪儿。于是,她骑个小电驴,很快就跑遍了整个社区。
“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这是杨闇公志存高远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员应坚定地磨砺人生的“马掌铁”——金龙社区“马掌铁”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肖琪加入服务队,成为党员志愿者之一。
金龙社区三组距离“四知堂”直线距离仅两三百米,但土地闲置,杂草丛生,一度成为堆放建筑垃圾的渣场。结合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金龙社区党员干部争取项目资金,打造集红色教育、农耕体验、采摘垂钓、养殖住宿于一体的共享农庄,通过延伸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消费链条,引流红色景区的百万客流。
金龙社区共享农庄
一开始,老百姓根本不相信——不起眼的土坡坡,咋可能搞旅游?
不相信就干给大伙儿看!“马掌铁”志愿服务队的党员干部带头,对村民入股土地进行宜机化整治,把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成共享菜园;争取“美丽庭院”项目提升改造村民房屋,农房焕然一新;配套入户道路、生态停车场等,与村民房前屋后的微菜园、微果园相映成趣;清运多年渣场“垃圾山”,利用坡度变身滑草场……
肖琪事事冲在前头。这个文弱的妹子爬得坡、下得田,能开荒、能种菜,80岁的村民蔡章金老人院坝里有座“杂物山”,她袖子一挽便往上爬,带着8名志愿者连干3天,把院坝清理得干干净净。
党心民心凝聚起来。“马掌铁”志愿服务队一呼百应,党员们出现在哪里,村民就自发来帮忙。村民踊跃加入志愿者队伍,团队增加到61人。
“蜕变”后的美丽乡村吸引了陈丽等10多人的创业团队“扎根”小山村,在这里布局了野炊火锅、半山书屋、归心柴窑、山水田舍四个业态,项目尚未“官宣”,每月就能接待1000多名游客,成为潼南新的“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