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实现民族飞天梦,培养航天接班人——深切缅怀王永志院长

2024-06-18 | 庄茁(航天航空学院党委原书记、教授)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24年6月14日 |

2024611日,敬爱的王永志院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清华航院全体师生万分悲痛,深切缅怀。20年的时光荏苒,王院长领导清华航院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大批航天航空人才的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永存。谨以此文,致敬我们的院长,激励师生继往开来。

以航天精神办教育

2004518日,为适应国家需要,清华大学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聘请1952级校友王永志院士担任首任院长,在清华大学复建了自1952年院系调整、航空学院整体迁出组建北京航空学院而空缺了52年的航院。

20053月,我被学校任命为航院党委书记,自此开始与王永志院长前后共事八年。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无私奉献、培养后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并影响着我,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忘年友谊。

王永志在航院成立大会上致辞

航院成立,时任校党委书记陈希和校长顾秉林寄语航院的办学方针是: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王永志院长始终以此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20年来,每一次见面或通话,他都要询问航院落实这一办学方针的具体情况。建院初期,王永志院长仍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筹备神舟五号之后的系列型号任务。尽管公务繁忙,但他时刻惦念着学院发展,以航天精神办教育,严谨务实。他多次给航院师生作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故事,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以个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帮助请航天型号总师、专家到清华讲课,请航天工业单位到清华宣讲,安排航院师生去东风、西昌航天城观看发射,鼓励推荐航院教师在航天科技组织任职等。

在王永志院长的指导和鼓舞下,航院20年的建设发展做到了培养人才入主流,学科建设有特色,科学研究上水平,航天航空作贡献,向党和人民、向学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培养人才入主流

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要把毕业生选送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和领域。王永志院长高度重视并亲自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要求培养人才入主流。他说:“清华的毕业生质量优秀,但数量不多,一定要送到国家需要的关键岗位”。他参加学院纪念钱学森先生的系列活动,讲述钱学森先生当年指导他设计东风系列导弹的经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解决真正的工程问题。他安排学生去航天城与航天员面对面交流,鼓励毕业生到国防科工部门就业。他请航天科研和工程单位到清华进行招聘宣讲,清华学生赴航天航空等单位的就业率逐年提高。

200511月,清华大学航天员工程硕士班举行开班仪式。20101月,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13人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他们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获得了全面提升,成为了复合型航天员。20119月,首届空军-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员班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13批、400多名飞行员,部分学员已经驾驶歼-20等先进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刘功昭获得空军飞行员最高荣誉金头盔。清华培养的学员求飞意识强烈,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后劲十足,展示了一流大学培养一流飞行员和人才强军的重大意义。

20年来,航院80%以上的毕业生赴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今天在我国航天、航空工程的各个主战场,都能看到一批批清华校友奋斗的身影。这种强国一定有我的内在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献身祖国的航天航空事业。

学科建设有特色

在王院长的指导下,航院设立了飞行器设计、动力与推进、工程动力学、人机环境、空天信息等5个研究所,宇航中心和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另外在机械系设置航空制造研究所,在自动化系设置控制与导航研究所,形成了充分利用清华资源建设大学科平台的格局,航空宇航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发展迅速。2011年获得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点。2021年,航院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携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王永志院长心系清华,关心学院建设,特别是学科发展。他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他的部分奖金设立王永志创新研究基金,支持清华研究生和本科生围绕国家航天航空工业关键技术和重要概念开展相关研究。近几年,航院本科生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的成绩喜人。2020年,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第十五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冠军;2021年和2023年,有4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特等奖等。特别是在2021年,航院学生获得第十一届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冠军,该竞赛是由欧洲空间局发起的专业性国际赛事,被誉为航天界的“奥林匹克”。清华夺冠是中国航天人在该领域的重要突破,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王永志院长欣闻夺冠消息后特别写来贺信,给予航院师生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200510月,为了改善学院办学条件,我们开始筹措经费建设航院大楼,得到了时任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王永志院长以其崇高声誉亲自致信给1946年入学清华航空学院的蒙民伟学长,希望支持刚刚复办的航院。蒙民伟学长迅即答复并慷慨解囊,2013年蒙民伟科技大楼落成,极大地改善了航院的科研办学条件和师生工作环境。

2021年国庆期间,王永志院长把我约到家里了解学院发展情况。当我汇报到航院师生对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和中国空间站的贡献时,他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鼓励我撰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航天中的清华力量,发表在校报《新清华》上。

科学研究上水平

王永志院长领导我们科学研究上水平,航院师生在航天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与相关部门合作攻关,为重大型号任务保驾护航。

2010年开始,庄茁、由小川团队与中国空间站总指挥、清华校友王翔合作完成空间站密封舱研制,将我国载人航天器结构设计由强度准则革新为基于断裂控制的疲劳损伤容限准则,实现变截面壳体整体结构在我国载人航天器上首次应用,并在我国空间站系列型号批量推广,扩大加强筋最小间距,采用变厚度壁板,单舱减重超150公斤,经地面模拟太空环境试验验证,满足设计寿命。承载比优于国际空间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高云峰教授参与了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实验论证、道具设计、撰写讲稿和拍摄脚本等工作。2013620日,王亚平在太空中演示讲解了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

2019年,赵治华团队提出某火箭发射失效故障机理是流固耦合导致的自激振动,研制团队据此采取措施有效解决了该组件的失效问题,保证了型号后继发射成功。2020年,王兆魁团队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清华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开创了融合空间科学与卫星技术的特色方向,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2022年,王兵团队自主研制的清航壹号发动机首飞成功,该推进技术将提升当前空天发动机动力系统的极限工作性能。2023年,郑钢铁团队牵头的研制方案望舒之辇入选载人月球车初选方案。

这些工作仅是航院师生参与的众多航天领域科研工作的代表性成果,解决了航天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撑了我国若干航天型号任务的成功实施。

航天航空作贡献

在中国航天的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凝聚着许多清华人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用奋斗和智慧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了清华力量。

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天和号核心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并交会对接成功。部分清华校友担负了研制和发射的关键岗位任务,以及空间站在轨工作任务,他们是:聂海胜,神舟十二号任务指令长;刘伯明,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除航天员外,王翔、容易、谷振丰、薛辉、高旭、徐小平等航院校友也在从发射塔架、火箭、飞船直到空间站的全链条各环节的设计、指挥中承担重要任务。他们是清华校友的杰出代表,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中清华力量的集中体现。

以王永志院长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让清芳挺秀,为华夏增辉。

永志天和日月明

王永志院长以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精神和气魄带领我们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培养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接班人。

神舟飞船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代表性成果,王永志院长是首任总设计师。202211月,航院全体师生敬贺王永志院长90寿辰的对联中写到:擎起神舟向天穹,永志天和日月明。上联寓意王永志院长将一生奉献给我国航天事业,下联寓意王永志院长永远铭志航天造福全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202211月,航院师生敬贺王永志院长90寿辰

王永志院长曾讲到:“如果没有当年的‘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如果没有今天的载人航天,就会影响中国当前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威望。”在他的领导下,航院能够为祖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参与国家航天航空重大工程建设,我们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

20105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王永志院长是我们心中的明星,引导着中国载人航天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迈进,也指引着航院向建设国际一流的航空航天学科前行。

王永志院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关新闻

  • 262005.01
  • 192016.09

    王永志院士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在中秋节晚上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后,王永志非常兴奋。面对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他说,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和太空独特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实验平台,在建....

  • 052009.11
  • 212022.02

    “星”光因梦想闪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 262021.07

    王永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王永志

  • 202008.10

    缅怀王永兴先生

    来源:《东方早报》 2008年10月20日 对于中国文化、民族命运,王先生到老都保持着一股连年轻人都自叹弗如的热情。这是王永兴先生心目中至高无上的“道统”。我特别喜欢大学教书生活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不必朝九晚五坐班,每每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的职业。而今天,我不再欢喜。几天不去学校,信箱照例塞得满满当当。我像往常那样漫不经心地整理来信,却让其中的一封击中了。惨白的信封,右下角印着惨黑的一行字:“历史系王永兴教...

  • 122020.08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232009.02
  • 022011.08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