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九旬杨绛含泪增补家事感人至深

2007-03-27 |
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九旬杨绛含泪增补家事感人至深
作 者: 发布日期:2007-03-27

记者 桂杰  

由早年移居台湾后定居纽约的历史学家汤晏所写的传记《一代才子钱钟书》,其简体本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记者了解到,九旬高龄的杨绛亲自对初版本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删改和补充。

  写钱钟书传不好下笔

  作者汤晏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接触钱钟书的作品并成为“钱迷”。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和钱钟书相识后,与钱钟书、杨绛夫妇通信联系20多年,搜集了大量有关钱钟书的资料,其浸淫之深、查证之详、用功之勤,使该书成为目前最详尽的一部钱钟书传。

  汤晏表示,写钱钟书传不好下笔。其一,钱钟书很少谈他自己,像福克纳一样对自己的私人生活守口如瓶。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见。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书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

  其二,钱钟书出版的书照西洋标准不算多,算不上“著作等身”,但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敏锐,尤好讽世,所以有些话虽然他说得平淡无奇,但却发人深省。

  但是,汤晏又认同学者胡适的观点“传记文学写得好,必须能够没有忌讳,忌讳太多了,顾虑太多,就没有法子写可靠的生动的传记了。”

  汤晏在自序中表示,他在写作钱钟书传记的时候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名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 li,1804—1881)的话为鉴诫。迪斯雷利曾叫人多读历史,少读传记,他说传记大多虚实参半——不是夸大,就是失实,过犹不及。因此,“我写这部传记是本着两个原则:取材严谨,行文简洁。”

  杨绛婉拒为此书写序

  据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介绍,《一代才子钱钟书》最早在台北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时候,原名为《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作者在该书的撰写过程中,曾与钱钟书本人通过信,更曾多次致信杨绛,希望杨绛能为该书作序。

  2001年10月28日,杨绛先生回信,对汤晏的写作给予了肯定,称赞他“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不惮其烦地老远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杨绛对作者的认真精神表示佩服,但是,她以“未能从头至尾细读原稿,对于您所采用的某些资料是否可靠,我不知道”为由,婉拒了写序之请。

  2005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简体本,更名为《一代才子钱钟书》。李伟国告诉记者,初版刚面世时,他有机会拜访了杨绛。那是一栋位于北京西城区三里河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式住宅,家中的陈设简朴而温馨,充溢着书香。当时95岁的杨绛,清爽、矫健,记忆清晰、谈吐高雅。杨绛边翻书边说:“书印得很好,照片比别的书清晰。有些事不确切。如说钱钟书骄傲,不愿意留清华云云,是某些人捏造的。说清华学生时髦,也不对。上海学生有上海学生的时髦,苏州学生有苏州学生的时髦,燕京学生时髦,清华学生朴实,什么衣服都可以穿。这部书我要读一遍,改一改再重印。”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出版的研究钱钟书的著作,主要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吴泰昌所著的《我认识的钱钟书》,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子谦著《论钱钟书》。

  杨绛曾表示:“写‘认识的’或是‘论’,是他们的角度,‘传’就不同了。”她说:“现在写钱钟书的人很多,这是一个热门题材。汤先生过去只是来信问问题,我一一回答,邮票贴了不少,现在要全部看一遍才能重印。”

  精心修改补充不少珍闻

  过了一段时间,根据杨绛的批注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校订稿很快整理出来了。如《一代才子钱钟书》初版书中原有:“可是杨绛初到清华觉得清华女生很洋气,但她很快就适应了。”此段被删,因为杨绛认为这不是事实。

  此外书中还说到钱与杨订婚后,杨回清华上学,钱则仍留在南方,在光华大学教书,“但他有出国留学的打算”。杨绛将最后一句话改为“因为他打算投考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必须有教学两年的资格”,更为具体。而对书中有关钱钟书对冯友兰的批评,说“冯不应该出卖朋友”,又说“冯友兰捏造事实,坑人使妻小俱死,冯现在北大人人嗤之以鼻”,这些话也都被一一删去。对于这些删改,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认为:“凡大家都是宽厚的。”

  而书中第十五章叙述钱、杨的女儿钱瑗病逝、钱钟书正缠绵病榻、二老饱受打击的情形,杨绛含泪做了精心修改,十分感人。

  杨绛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此书补充了不少珍闻。如书中叙述钱、杨举行结婚典礼的情形。“那天宾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来吃喜酒时,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衣纯白而麻织,似吊丧,所以在场宾客都觉得诧异。可是杨绛知道,三姑母已多年不置新衣,七八年前很帅的服装已经不入时了。”三姑母固然特异,新人却很是通达。

  又如在叙钱、杨热恋中,钱父擅自拆阅杨绛的信,并直接写了一封信给杨绛,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之事,杨绛作了一大段补充。

  此外,在叙述杨绛的小妹杨必“文革”中自杀身亡一事的时候,杨绛在注释中郑重地加上了这样几句话:“杨必‘清队’时去世,有自杀之嫌。据她姐姐来信,说杨必遗体由红卫兵交法医解剖,鉴定死于急性心衰竭。”

  但也有评论指出,《一代才子钱钟书》一书也有遗憾之处,如钱、杨夫妇如何躲过“反右”之劫,该书不着一字。毕竟,在这一关键时段,传主的行藏颇值咀嚼。而杨绛在《我们仨》中也仅以“不爱起哄”匆匆带过。这对读者来说,是完整了解传主一生的重要一段。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附 件:


相关新闻

  • 272024.05

    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杨绛先生晚年最后做的一件她认为很必要的事,是亲手销毁了钱锺书先生和她本人的日记,以及某些亲友的书信。虽然我觉得很可惜,曾多次劝阻,但未能让她回心转意。其后不久,我应约往谒。那天恰巧保姆小吴休息回家了,是杨先生亲自开的门。经过走道时,她指指左侧的壁柜说,“一些保留的读者来信(一般均已读过)都用纸箱分盛了摞在里面,将来连同我们近年收存的报刊杂志的评论等,一同交清华档案馆保存。”那天在她的卧室聊天谈...

  • 022013.03

    剧艺社为九旬老哥祝寿——胡小吉

    10月12日,我们聚集在徐应潮和傅yi夫妇家,为在京的五位九旬老哥祝寿。到会的共17人(包括陪同的三位老伴和一位子女),济济一堂,十分热闹。小西(傅....

  • 182021.10

    九旬老专家林宗棠深情追溯“万吨精神”

    10月16日上午,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到访上海电气,与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亲切会面,一起重温新中国最早的万吨水压机诞生的故事,感悟历久弥新的“万吨精神”。集团党委副书记、市机电工会主席朱兆开参加座谈。今年96岁高龄的林老先生原为上海重型机器厂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由他担任副总设计师制造的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作为第一台国产大机器,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了新的水平。提起还在运行...

  • 292022.04

    张慕葏: 九旬高龄对母校最深沉的爱与回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22008.08
  • 202019.11

    九旬院士林皋:“还要向更高峰迈进”

    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开拓者之一,林皋为我国多项重点水利工程及核电站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自1956年参加工作至今,依然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在教学、科....

  • 282022.02

    九旬老专家林宗棠深情追溯“万吨精神”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42013.07
  • 022009.07
  • 262018.09

    郑天挺:烽火岁月中的家事与国事

    郑天挺在西南联大身兼数职,默默奉献。他体现了联大校训“刚毅坚卓”之精神,代表了西南联大的风范。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