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江,1981年出生在黑龙江双鸭山市---一个与俄罗斯接壤的小城,2000年考入南开大学攻读通讯专业,2004年考入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现已签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父亲是市劳动模范
王德江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是建筑行业的工人。80年代的工人与现在不一样,那时候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全国各行业都处在一片生龙活虎的忙碌状态中,而普通的工人家庭正是这种社会景象的缩影,所以在王德江的印象里他的童年没有 “苦”,只有“忙”。在他小学的时候,每天早上母亲5点起床,然后把早上和中午的饭全做好, 中午的时候父母不会回家,小德江只有自己在家里热热剩饭吃,一天下来只有晚上8、9点一家人才能聚到一块吃个晚饭,接着又各自为明天准备。虽然父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对小德江说一些大道理,但是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负责人的人。
王德江的父亲是位瓦工,一辈子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工作,即便是最简单的工作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即便是最累的活也从不懈怠,虽然工作很普通,但是他的兢兢业业却感动了所有的人,成为全市工人学习的榜样,获得“双鸭山市劳动模范”的称号。父亲的先进事迹对王德江的童年影响很大,使他从小就树立起向父亲学习的志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清华是一个梦
王德江的家庭是一个忙碌的家庭,父母忙着工作,他就忙着学习,但是一家人都坚持着一个原则:不管干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也许正是这个原则的督促下,王德江一直以来都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并早早下定了迈入清华园的决心。
2000年王德江高考,由于当时是先报志愿,后知分数,出于求稳的心态他选择了南开大学,但是事实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当时的第一专业生物并没有被录取,反倒被通讯专业录取。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成为一名清华学子的梦想,2004年王德江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之路,虽然时间仓促,但是他很明白实现梦想的机会只剩下这一个了,所以格外地耐得住心,安得下心复习。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攻读硕士学位。
人生的导师
梦想实现之后,有人会迷茫,但在王德江的身上记者丝毫看不到这一点,他来清华是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所以他没有留连于清华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是努力找寻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王德江的导师是一位非常严于律己的人,每天兢兢业业地战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导师的敬业精神为整个实验室树立了榜样,使实验室气氛非常和谐积极。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努力攻关,实验室成了每个人的家。
搞研究的同时,导师也没忘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室每两周就会做一个英文专题讨论会,锻炼大家的英文能力,偶尔也会即兴做一个社会热点的探讨,使实验室既是一个学习的天地,也是一个世界大舞台,大家的共同努力让王德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干什么事都特别有动力,而导师的人格魅力更是让他受益匪浅!
放弃北京,选择东北
现在是2007年4月份,再过几个月,王德江将参加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典礼,紧接着他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所以为什么放弃北京,选择东北就成了记者整个专访追问的问题,然而听见的却不是正面的回答,他只是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追求,来到清华以后深受学校和老师的教导,所以希望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从来也不怕什么,就担心自己学识不够,不能做好本职工作,耽误国家建设。”
王德江在整个专访过程中似乎说的最多的词就是“普通”,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记者不要夸大他的事,他只想大家看见真实的他,那就是平凡。
然而平凡的王德江真的平凡吗?孰不知他也在某外企实习过一年,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这样的经历他完全有把握迈进很多著名企业的门槛,过一种也许很多人认为更好的职业生活。但是王德江不是这么想的,他似乎也从来没这样想,在外企的日子里,他想的更多的是为什么核心的技术中国人都接触不到,为什么中国要一直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在找工作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外企了。选择东北这家业内闻名的科研院所,开拓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些事情才是王德江的最终梦想。
王德江告诉记者:“我不会像某些同学那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选择这个研究所就是打算10、20年地待下来,一定要干出点实事!”其实记者很难想象这些话是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的,而王德江却实实在在地让人感受到他身上拥有着一种同龄人欠缺的稳重、执著。
平凡中透着不平凡,多彩中选择平淡,喧嚣中褪去浮躁,这就是王德江,永远坚信平凡是真!希望他在以后的科研中步步顺利!
(转自http://166.111.4.128/news/2007/4/17/11768198822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