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清华大学建校109周年之际,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主办的“疫情下的汽车工业如何创新与发展”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成立一周年校庆云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车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强教授主持,来自海内外的汽车行业校友、汽车行业从业者、校内外师生等2万余人观看了论坛直播。
车辆学院院长李建秋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车辆学院成立一周年以来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并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清华大学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有条不紊开展在线教学工作的情况。疫情给全球汽车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对汽车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表示:“我们汽车人一定要意识到,全球汽车工业同此凉热。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校庆云论坛,就是要理性分析疫情对汽车工业带来的影响,要做好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并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迎来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三五”《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清华团队在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围绕电动汽车、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这三大革命,团队在原有动力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和多能源混合动力系统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交通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特种运载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电池与储能系统、氢能制备存储与安全、智能充电与车网互动、光-储-充一体化、交通能源一体化这七个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团队也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毕业生创办了12家公司、拥有31个合伙人,并有3家公司已经上市。欧阳明高教授还对新时代产学研与成果转化进行了总结性思考,他认为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中国崛起,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应对挑战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以人为本,我们要做好价值导向、工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让人才培养围绕“创意—创新—创业—创优—回馈学校”形成完整链条,良性循环,让老师们成为学生终身的陪伴者。
欧阳明高院士做《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与展望》主题报告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他对团队在智能汽车方面特别是支撑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践行中国方案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介绍。他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是自动驾驶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具有多技术交叉、跨产业融合,以及区域属性和社会属性增加的两大特征。因此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要符合中国基础设施标准、中国联网运营标准和中国新体系架构汽车产品标准,其发展思路是通过建立中国方案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以计算、车载终端、云控、高精度动态地图、信息安全这五大基础平台为载体,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他详细介绍了作为新型“零部件”的五大基础平台的商业模式和工作进展,并总结到在中国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凝聚共识、顶层设计,聚集资源、融合创新,市场驱动、协同发展,示范应用、建立生态,自主开放、国际合作。
李克强教授做《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需践行中国方案》主题报告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教授通过现场连线分享了疫情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影响的思考。疫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个由点到面的非常重大的事件,已经从公共卫生事件演化成了一个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全方位的巨大的事件。他重点分析了疫情对宏观影响的认识,疫情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影响的预判,以及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总结下来,他认为:疫情加大了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强汽车产业转型的力度和决心,并加速汽车产业转型,未来中国汽车市场还是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只要中国市场存在,中国供应链就不会被移走,全球供应链的这种地位也不会动摇,但是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来快速补齐、补全我们的供应链,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必须要加大研发的力度;转型是艰难的,疫情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有的汽车人必须要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他也坚信经过疫情洗礼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赵福全教授做《疫情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影响的思考》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办主任杨殿阁教授就基于AI混合决策的自动驾驶这一技术难题,交流了团队近年来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探索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一些创新性工作。他从单纯依赖AI和人类经验的规则控制所带来的问题谈起,进而介绍了AI混合决策算法,探索在人类驾驶经验的基础上,让无人驾驶汽车具备自学习的能力,并让这种算法能适用各种场景,以及为了更好地承载这种决策,团队在自动驾驶地图上做的一些创新探索。总结来讲:AI技术为自动驾驶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潜力,但单纯依赖AI技术实现无人驾驶是不行的,缺乏安全保障,也需要足够的训练。AI与人类驾驶经验相结合的混合决策可以很好地支持自动驾驶的发展,通过AI可以在人类驾驶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无人驾驶性能,通过人类经验可以约束AI安全性。自动驾驶地图可以将人的驾驶经验与地理空间有机结合,支持AI混合决策的落地,是AI混合决策非常好的载体,有望支持实现自动驾驶的认知地图。目前团队已经搭建了清华校园虚拟测试环境,该混合决策算法平台能够在该校园环境中实现安全驾驶。
杨殿阁教授做《自动驾驶的AI混合决策》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李建秋教授介绍了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包括国内外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情况,清华团队燃料电池系统研发进展,以及燃料电池在未来交通系统的应用。从2001以来,团队在面向控制的燃料电池降维建模方法,基于气-水-热-电协调的长寿命燃料电池控制技术,车用燃料电池衰退机理、诊断与寿命估计方法,燃料电池低温冷启动与整车热管理技术,以及产业化与推广应用这五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攻克了燃料电池客车极寒条件下氢耗过大难题以及全工况耐久性难题,实现石墨基双极板燃料电池可靠、高效、快速的零下30摄氏度成功启动。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燃料电池客车、第三代物流车、有轨电车等领域。最后,他展望了燃料电池在未来交通系统中广泛的应用场景,如燃料电池重卡,另外由于燃料电池具有低温工作、红外特征较小、零排放的,低噪音的特点,所以在国防领域从无人到军用车辆、水中的兵器,到太空的电源都会有应用。
李建秋教授做《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现状与前景》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周青教授就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安全性挑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目标,他认为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水平至少应达到目前人类司机的平均水平,而智能碰撞保护是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最终保障。自动驾驶汽车能在规范的道路环境和简单的交通场景下正常行驶相对容易,能判断与规避常见的行车风险就比较有挑战性了,因此需要围绕以上问题开展全新的智能车辆安全性评测和智能碰撞保护研究。在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与防护方面,周青教授所在实验室从2007年开始就致力于电池碰撞安全研究。他总结到,过去十几年做科研核心是汽车碰撞事故,研究对象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保证人的安全,研究对象可能是电池,也可能是车上的焊点,目标是怎么预测损伤、怎么建立模型,提供很好的工具,使得我们能够虚拟化的设计车,而不是所有的车都要靠实验。
周青教授做《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安全性挑战》主题报告
最后,王建强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转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当汽车产业的通用性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后,必将向各产业渗透,并扩展到经济的方方面面,推动产业革命。可以说,汽车制造及道路运载能力一直都是国家核心科技竞争力的体现。2020年,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和挑战,希望清华汽车行业校友们能够携手同心,共渡难关,以创新赢发展,继续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腾飞贡献力量。
王建强教授对论坛进行总结
在校庆日举办学术论坛,交流和讨论汽车行业的最新进展,是车辆学院的一个传统。今年是车辆学院成立一周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论坛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主讲嘉宾精心筹备,行业校友弹幕留言、精彩点评,共话行业未来发展。十余家行业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视频转播和专题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论坛覆盖到的观众和读者已超过5万人,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行业校友弹幕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