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8级

找准位置 锲而不舍 ——清华大学[1978级] 雷增光 访谈纪实

2016-03-17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选择艰苦,心系核工发展国家担当;浴火凤凰,终究涅槃重生振翅飞翔。雷增光校友用朴实、平和的话语为我们讲述了他平凡却不失精彩的人生经历。


找准位置 锲而不舍

——清华大学[1978级] 雷增光 访谈纪实

工程物理系  董云松


【雷增光简介】

雷增光,男,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曾任核工业405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现任中核集团总工程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享受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艰苦不是问题,选择源于定位


   1986年获硕士学位后,雷增光本可继续攻读博士或留在北京工作。面对着无论生活条件还是待遇都更好的大城市,他却毅然地选择了地域偏僻的核工业四0五厂,开始了对核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当被问及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时,雷院长会心一笑,“其实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我觉得那里缺人,有活干,能起大作用……至于艰苦,我是长于农村的孩子,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朴实的话语显示出他艰苦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与当今就业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同,当时的工作是比较好找的,即便是本科毕业生可选择的方向都比较多,而硕士毕业生比较稀缺,选择的空间更大。四0五厂位于陕西汉中,因为地域偏僻,条件艰苦,多数毕业生更愿意到大城市工作或者出国,因此很少有人选择这里。雷院长说,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对艰苦的陌生环境会产生害怕心理,但他自己生于长于农村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学一行爱一行,学这个专业就想干好这个专业,即便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关键在于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他成为四0五厂20年来第一个出自名牌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他抓住那里机会多、没有人竞争的条件,踏实进取,虚心学习,很快就施展出了自己的才华,获得科研领域的多次嘉奖,为四0五厂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雷院长觉得在就业时应该首先给自己定位好,这是做事情的出发点。如果是想过惬意的小日子,清华的毕业生做到这点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是想着为国家干点事情,那就不需要在乎外在的条件。

   雷院长是78级的系友,其实77和78两届算一届,招满了才不过两千人。同学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有三十五,小的不过十五六岁,有一些是上过山、下过乡的老三届。他们这些人最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最珍惜学习的机会,其他年轻的学生受老三届的熏陶很大。当时的清华图书馆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图书馆位置不够大家就跑到西阶自习,那里也总是满满的。为了保证同学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学校在每晚11点或12点会锁门,有同学甚至砸烂玻璃后开门上自习。撇开造成的破坏不说,大家这种珍惜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对于我们现在有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清华学子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向前辈致敬、向学长学习。

   选择的做出关系到未来的发展,而选择的关键还是来自对自己的定位,清华人享有的是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应该为国家多做点事情。雷增光选择了四0五作为自己定位的第一站,在那里他学的知识很快就能用上,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机遇使他成长得很快。33岁时他就当上了副厂长,是同级别中最年轻的。他参加的工程项目获得了20亿的投资,不仅管技术还要管建设,这样的锻炼机会是很少的。“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雷院长之所以选择到艰苦地方去并取得成功,源于他有一颗为国家做贡献的心,以及对自己价值清醒的定位。


  • 清华的教育是成功的铺垫


   能够在岗位上迅速发挥才能,清华的知识积淀是基础。不过,雷院长说“清华学的东西并不都用得上,我们常讲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给‘猎枪’而不是干粮。”清华教给我们的是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在工作岗位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学。

   雷院长表示清华人有严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受学风和校风的熏陶,学生普遍比较实在,这些对于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他当领导后更喜欢将任务交给清华的学生,不是因为是校友的关系,而是知道清华的学生会踏踏实实地干,可以放心,值得信赖。四0五在九十年代初有过一段低潮期,项目少,发展堪忧,单位中有几个校友曾动摇过。雷院长用发展的长远眼光分析后告诉他们“我们会有事干的,如果真要走,我会带你们一块走!”至今他们都记得这些话。而结果确如雷院长所讲,大家总有事情可干。经历了低潮期困难项目的锻炼和洗礼,每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如今他们都到了重要的岗位上,而雷院长自己也完成了一次浴火重生的过程。他由于优异的工作表现被调到了天津三院(即核工程理化工程研究院),在他的带领下三院的专用设备研究、设计工艺和工厂建设都发展起来了,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卓越的贡献,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享受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清华的基础、在四0五工程的锻炼经历以及做科研的综合能力。他说,工程上最初总会遇到困难或者颠覆性的问题,但当经历过一些后再遇到就不怕了,而是有信心地去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这是一种成长。

   担任理化院院长期间雷院长还是天津市的人大代表,他觉得参政议政出谋划策是在尽自己的本分,认真求实的态度在他朴实的话语中展现出来。说到这里,雷院长提到他在清华读书时担任过系学生会秘书长,做研究生时担任过班主任助理,所以锻炼出很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清华的传统很好,这种双肩挑的锻炼能够提高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与人打交道时会有优势。”


  • 大学生就业要找准位置、锲而不舍


   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雷院长再次强调了“定位”。清华的学生都很优秀,基础好,所以不担心清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首先要做好的是自身的定位,而选好位置后要坚持,在工作中持有恒心,在岗位上不断学习。在他看来,清华的学生占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国家付出了很多,个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舞台,因此清华人对自己定位要高,要想着怎样多为国家做贡献,多为社会做贡献。雷院长说,毕业后就业就像乘船远行,有成功远航的当然也有失败翻船的,但毕业生要找准位置、锲而不舍,选好自己的航向后就坚持不懈,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他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个学习绝不是指学分绩。他认为大学生应该学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本书,也就是说,不仅要学会怎么做学问,能够实现价值,还要学会做人,而后者往往是没有课本的,需要个人从周围生活中寻找体会,管理、沟通等能力就是在生活中得到学习和锻炼的,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求进步。在被问到清华学生需要提高的地方时,雷院长风趣地说:“清华学生务实,那务虚就差点,当然这也不算是缺点,要相对的看。”


  • 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是指标,GDP不是


   清华一直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做出了不少努力。校友对于当前的大学教育以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从宏观角度讲中国教育,认为中国的高校是“大楼多、大师少”,然而这种状态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有大师的熏陶,而普通的学校虽然有漂亮的楼,但“树人”的内容太少,教育往往呈现泡沫发展。当今大学中有普遍的功利性,导师就像是工头,“boss”的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点,他的言语中流露出对现状的担忧,经济性的导向使大学的教育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不会好。他了解莫斯科的一些大学虽然有商业的气氛但并没有并放弃基础,这样它就总能走在前面。这些看法是对中国教育普遍现状的深刻警示。

   雷院长多次提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是指标,GDP不是。”他认为就业率高的大学并不一定就是一流大学,可能是政策引导或者说马太效益的结果。一流大学的指标是综合性的,包括学生出去后的基本情况如何,都做什么工作,对社会贡献如何,群众认不认可等等。如果从学校出去的学生都是科学家或干部,那这个大学当然是一流的,而清华正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努力着!

   通过访谈我们对这位优秀的校友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的成功是对自己的清楚定位和坚持努力的结果,这是他在访谈中多次提到的,也是对于清华学生的真诚建议。校友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找准定位,锲而不舍”,而清华人要更多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艰苦的环境依旧能够成就梦想,凤凰涅槃重生后定能振翅翱翔。

   老一辈清华学子学习的热情,校友爱国的热情和对事业的执着是给我们最好的教育,清华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才有价值,我们要努力将校友们保持的清华光荣传统传承下去,让清华精神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同学感悟】

   雷学长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了众多于我们有益的关于学习关于自身修养关于人生发展的建议,他在访谈中数次强调,作为一名清华的毕业生,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要上大舞台,要坚持不懈。清华人应当胸怀贡献祖国之志,在自己专业最能够施展才华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做事,在当今求学就业都显浮躁的环境中,雷学长的教诲犹如明灯,有助于我们用长远的眼光冷静地分析自身的发展,最终获得成功。

——王一鸣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雷院长,但访谈的气氛却是十分的轻松亲切,他是一个很健谈随和的人,没有任何架子,更像是师兄而不是领导。他的经历对我们就业选择有指导性的作用,自己价值的实现是不在乎物质是否丰富的,关键看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是为国家作贡献,并有可以施展自己本领的机会,艰苦也就不是问题了。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听到雷院长提“定位”和“恒心”这两个关键词,这是校友自己成功的原因,也是对广大大学生的建议。无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给自己合适的定位,清华人要更多地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并且要坚持下去。整个访谈过程中,雷院长以幽默风趣的风格和谦虚谨慎的态度征服了我们采访的每一个人,而且妙语连珠,许多想法和观点都堪称经典,使我受益匪浅。

——董云松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