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剑桥到微软,从学术精英到企业高管,从大洋彼岸的拼搏到毅然回国的决心。无论身在哪里,我们总能看到他永不停歇追求生命高峰的身影。他说:“永远保持广泛的兴趣与旺盛的好奇心是成功的关键。”
激情飞扬,精彩人生
——清华大学[1980级] 宫力 访谈纪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王睿宁
【宫力简介】
宫力,男,北京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硕士,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曾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做过美国康奈尔和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1996年加盟Sun公司,致力于Java平台的设计,2001年创建美国Sun公司的中国研究院并出任院长,2005年加盟微软任微软MSN中国区总经理,2007年创办北京谋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CEO。
他怀揣清华大学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及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
他驰骋于康奈尔、斯坦福、Sun、微软等IT行业的顶尖研究机构及企业,2007年创办了北京谋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CEO;
他拥有14项美国专利,出版了3本英文专著,在国际一级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过60余篇学术论文;
他多次出任ACM和IEEE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兼任IEEE Internet Computing副总编和ACM TISSEC杂志的编委;
他1994年获得IEEE每年一度的Leonard G. Abraham大奖,1997年获得Sun公司“杰出工程师”称号,2003年被《互联网周刊》和新浪网友联合评为“中国新经济人物”,同期被CCID和中国软件联合会授予“中国开源运动领袖奖”;
……
他就是宫力学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0级校友。
我们敬佩学长超强的实力。同时,我们也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长取得如此成就?时隔20多年,学长又是怎么看待当初在清华的学习生活的?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打拼、获得这些不俗的成绩之后,他对大学生又有什么建议呢?
宫力学长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5年本科(当时本科生实行5年学制)毕业后,被校方推荐攻读硕士学位。7年的清华生活给他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说到清华生活,就不得不提学长丰富的社会活动。学长在校期间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桥牌队和合唱团,并先后担任班支书、系学生会主席、辅导员和系团委书记等多项职务。学长曾在1984年建议办一个属于同学们自己的节日,并首开先河,倡导举办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第一届学生节。学生节后被其他院系效仿,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各院系一年一度的盛事。
对于这些社会活动,学长说:“这些活动很有意义。正是这些活动,让我在学习之外,在清华里,有更广的活动范围,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访谈中,学长援引著名的“80/20效率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只将眼光局限在GPA上,而应该提高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将时间用在应该的地方,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专心研究,收获累累硕果;投身工界,造就“最高智慧”
1987年,宫力学长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教书1年之后前往硅谷。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工作数年之后,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于1996年加盟Sun公司,进入了Java研究的核心部门,担任Java首席安全架构师,负责产品安全架构和产品线,其产品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三个最主要的Java平台(标准、企业和移动)。宫力学长在Sun公司工作期间也曾领导了家庭网络平台产品Java嵌入式服务器和P2P平台的JXTA技术的开发研究。JXTA技术获得Java World 2001年的 “最佳创新奖”。2001年,Sun计划成立中国工程研究院,宫力学长返回北京并组建Sun工程研究院,担任院长。2005年,宫力学长离开了Sun,加盟微软公司并任微软MSN中国区总经理,主要负责管理方面的工作,领导团队参与了多方面的合作项目,包括Messenger,Hotmail,Spaces,Safety,Mobile,Search,广告平台和地图等。
在进行这些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宫力学长取得了累累硕果。宫力学长现在已经获得了14项美国专利,出版了3本英文专著,在国际一级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1994年,宫力学长获得了IEEE每年一度的Leonard G. Abraham大奖。1997年,宫力学长被Sun授予“杰出工程师”称号,此称号在全球仅有50余人次获得。作为Java平台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宫力学长被誉为“Java在中国的最高智慧”。宫力学长曾多次出任ACM和IEEE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并兼任IEEE Internet Computing副主编和ACM TISSEC杂志的编委。
对于学术研究及工程,宫力学长有着自己的看法。
宫力学长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都是非常高端的。如果确实对研究感兴趣,一心一意要搞研究,不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从师资力量、科研氛围等软件设施方面来讲,都应该去国外读博士。
做研究,宫力学长总结出三点。第一是要能养活自己,也就是自己所做的研究必须有能力获得研究资金,以使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第二是要能出成果。出成果的最佳体现方式,就是发文章。
第三是要多做一些辅助性质的工作,譬如帮杂志审文章,当各种学术会议的主席等等。宫力学长说,做这些工作,更多地是为了获得一种行业认可,为了让大家承认你在这个领域的位置,同时也为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做一些贡献。
而工业界则是很不一样的。在工业界,很多东西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个人在工业界做得怎么样,跟这个人是什么学位,做了多少研究,发了多少文章等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对此,学长还专门指出了研究与项目的区别。学长说,做项目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里面,这个很合理,因为项目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就可以做出来的;但做项目离真正的研究是差很远的。所以,如果决定要进工业界,就一定要多多实践,积累经验。
2007年,宫力学长从微软离职,创办了北京谋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中国浏览器事业及开源软件事业的发展。
从微软离职转而进行创业,这着实需要很大的魄力。对于此,宫力学长坦言,做企业要承担很多的风险,具有更多的挑战性,但同时,也会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更有利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有利于更高效地做事,极大地提高了“投入-产出比”。
前后20余年的时间,宫力学长经历了从学术界到工业界再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然而谈起这一转变,宫力学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转行这件事,看似容易,实际很难,而且成功率很低,不能作为榜样来讲,更不能作为一条正常的路进行设计。”他建议大学生尽早明白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据此来进行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的规划。
面对学弟学妹,宫力学长提了两点非常中肯的建议。
一方面要多读经典文献。宫力学长说,经典文献反映了这个领域发展的历史,涉及到这个领域的最根本问题。读经典文献会让人对相关的领域有更深刻、更本质、更清晰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每个领域都是如此。不读经典文献就跟中文系的学生没读过红楼梦,学水利的学生不知道长江大桥一样。另一方面就是要增强动手能力。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多练习,提高编程能力。宫力学长说,编程是计算机人的基础。做计算机的不会编程,就等于学医的不会看病。宫力学长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甚至主动创造机会进行各种实战演练。宫力学长说,这个世界上不乏有想法的人,关键是要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Google不是第一个发明搜索的,也不是第一个发明网络广告的,但是因为这个公司有能力,他可以在技术上做得特别好,所有他发展得很好。所以说,一定要有实现自己想法的能力。
不论是在微软,还是作为北京谋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宫力学长都曾进行过多次人才遴选的工作,他也跟我们分享了他选择人才的标准——
一个是要基础好,这是硬性指标。宫力学长特别强调基础能力强所带来的可塑造性。只要基础好,学起东西来就会很快。一个人,哪怕他开始的时候对某个领域不熟悉,但只要他基础好,他就可以通过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了。
另一个就是软实力要强。在软实力中,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干事情要有热情,有朝气,看上去就像要做事情的人。另一个是性格要好,要合群,要善于与人沟通。
宫力学长根据他多年在公司做管理的经验,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跟我们谈到了目前毕业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他说,很多毕业生怕苦,太挑剔,心太傲,总是不屑于做小事。宫力学长说,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做好,哪怕这件事情你并不喜欢。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是不太轻易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的,。
宫力学长的平易近人让这次访谈进行得轻松且愉快。他的激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言语中所流露出的智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访谈中,宫力学长也几次提到,在自己所走过的路上,有的选择其实也是有些盲目的,比如说读研,比如说出国。但是,学长一直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论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宫力学长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你抓住了,就成功了。”
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世界充满好奇,做事就做到最好,时刻准备着抓住到来的机会——这就是宫力学长在学术界、工业界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秘诀!。
【同学感悟】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宫力学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无疑就是从他的经历和言语中流露出的对生活永不自满的进取之心。无论身处哪个职业,学长都试图把每件事做到极致。宫力学长在学术界及工业界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而当他已经达到这个领域的巅峰之后,他并不过多地留恋,而是又转向另一个山峰迎接新的挑战。从Cambridge到Cornell到Stanford到Sun到Microsoft到Mozi1lla,这些光辉的名字都成为了他昔日的足迹。宫力学长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精神来源于他对理论和社会不止歇的好奇心。当新鲜转变为熟悉之后,人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宫力学长的人生轨迹或许正是因此而这么辉煌灿烂吧。
——肖汉骏
宫力学长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生活满满的激情。从身兼数职的大学生活,到在国外攀登学术高峰,再到后来进入企业,最后放弃高薪而在国内创业,整个人生经历都是如此的充实和丰富。他对人生的热情深刻地感染了我。他使我相信,一个人要永远对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对工作充满动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