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5级

追求卓越,在优秀中更优秀 ——清华大学[1985级] 陈国权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机械系取得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学位,陈国权学长却选择到经管学院任教,开展了一段看似不可能的职业生涯——


追求卓越,在优秀中更优秀

——清华大学[1985级] 陈国权 访谈纪实

机械工程系  杨达康 林晓晖 潘浩威


【陈国权简介】

陈国权,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5级学生,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成绩斐然,为我国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领域第一个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学者。


   机械工程系学生培养有着这样一个特色,在加强机械大类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致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本着这样的育人理念,机械系走出了许许多多的相对比较“特别”的工科毕业生。他们选择了投身其他领域,寻找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清华的培养教会他们什么,机械系的学习经历又究竟留给他们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陈国权教授。


九年学业,追求卓越


   1985年,陈国权学长从湖南考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始了他在清华园的学习生涯。从气候湿润的南方来到略显干燥的北方,17岁的少年需要适应的不仅是环境上的改变,更是心态上的改变。清华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学子,每一个人都是当地的佼佼者,形成了紧张的竞争氛围,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陈国权学长很好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将高中时刻苦努力的学习习惯坚持了下来。

   在他的记忆中,读书的时间仿佛总是觉得不够,甚至到周末都没有丝毫放松。就是凭着这份拼劲,陈国权学长的学业成绩很优秀,一直保持系里第一。当时清华本科是五年制的,陈国权学长仅用了四年就完成了本科学业,并成为该班唯一获得“4+2本硕连读”试点机会的学生。两年后,他顺利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又仅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原本四年制的博士学业。在清华的九年里,每一个阶段陈国权学长都是快人一步。这种火箭般的惊人速度首先得益于清华老师们的适心培养,更与学长的个人努力分不开。陈国权学长在回忆求学岁月时说,虽然生活很忙碌,但乐在其中。

   采访中我们发现,学长并不像大多数中年人那样身体发福,相反,他看上去很年轻,身体很强壮。陈国权学长告诉我们,这得益于当时清华的体育锻炼机制。那时候,学长坚持每天下午从宿舍七号楼出发,跑步穿过圆明园,再返回清华。现在虽然经过了一段岁月的磨砺,但在学长身上我们仍能清晰看到清华精神留下的光辉痕迹。

   清华学业虽然繁重,陈国权学长并没有放弃大学校园里多姿多彩的生活。清华各院系的男女比例差别很大,而学长所在的班就没有女生,现在俗称“和尚班”。正是这种窘迫的状况促使他们班级男生更多地与其他院系、其他学校联合活动,很好地锻炼了交流沟通能力。陈国权学长笑称,虽无女生,但生活仍然是丰富多彩。

   高强度的学习,强健的体魄,过硬的能力,和与周围人坚固的情谊,共同造就了我们面前的陈国权学长,一位追求卓越,在优秀中更优秀的清华机械系学子。


迎接挑战,投身经管


   陈国权学长博士毕业后,年仅26岁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但投身的经管学院看起来却与机械专业相去甚远。现在,学长已成为经管学院的一名教授,成为组织行为学方面的大师了。

   对于当时那看似不寻常的选择,陈国权学长说,到经管学院任教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机遇性。早在本科期间,他就对经管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毕业时适逢经管学院招收有工程背景的博士当教师,因此当时已经拿到多个聘书的他还是决定去参加经管学院的应聘。机械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在当时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选择,但从陈国权学长看来,那其实是一段奇妙的缘分。说是偶然,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必然,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学长来说,九年机械系学习赋予他深厚的工科知识基础,那成为了他应聘时有利的筹码。学长特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一波三折的应聘经过,最初他去应聘时招聘的时间已经过了,但负责招聘的老师看过学长的简历后,当场破例进行面试,并当场录用了他;两周后的试讲,他更是得到了一致肯定与好评,最终获得了正式任教的资格。

   从机械到经管,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有学科交叉,更多的是新的学习挑战。对此,陈国权学长告诫我们年轻一代,要勇于迎接挑战,不畏困难。那时他经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全神贯注,埋头深究。学长现在回想,那时候就是一门心思在学习上,想法非常简单,也许恰恰想法简单一点,才可以做到专注、高效、持久。

   在经管任教期间,陈国权学长多次被推荐到国外进修。在国外留学期间,陈国权学长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由于是工科学生出身,陈学长做学问的态度十分认真,甚至是苛刻。本着学就要学好、学懂、学精的求学态度,陈学长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他回忆起在国外进修学习的时候,由于是从机械学科转道经管,他在专业学科方面不占优势,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陈学长几乎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每天,他制定的学习任务都多到做不完,凌晨两三点仍旧在拼命地学习。

   陈学长说,在国外的经历对他意义重大,他如饥似渴的学习了组织行为学领域里最前沿而系统的知识,同时在组织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这期间撰写的英文论文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人生理念,造就了一位出身理工科的组织行为学方面的大师。经管学院第一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就是陈国权学长拿到的,迄今为止他总共拿到了3个国家863计划项目、5个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多项杰出青年基金课题。面对这些突出的成就,陈国权学长说这与他在机械系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是分不开的。理工科的学习讲究严谨扎实,要沉下心思脚踏实地,要深入到位地分析与思考问题。

   学长还回忆道,当时要想顺利毕业,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工程成果来,导师就把他们下派到各个企业中,深入生产最前线,实地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正是在机械系的学习中,陈国权学长学会了理论结合实际、深入实地实践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后来转道经管,研究工作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同样需要整个队伍的团结协作。所以,机械系的学习训练对陈国权学长在经管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让他具有更大的潜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教书育人,清华精神


   在采访的最后,陈国权学长结合自身的经验与思考,对当今的清华学子提了几点寄语。学长首先指出,学生最本质的工作莫过于学习知识,搞好学业。在学习期间,要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通过一些工程问题把数理知识转换现实的解决方案。此外,陈国权学长强调,应该将培养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做人与做学问相比,学会做人更加重要。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有目标有追求,创造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价值。他指出,现在人们都追求个性,但我们仍然需要与他人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交往中应多些积极的元素,让交流氛围更加融洽。个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懂得寻求帮助,把困难作为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迎接困难、正视困难、更加智慧地解决困难。

   说到清华精神,陈国权学长说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他影响最深,受用终身。每当遇到困难,学长总会以校训自勉,心中便可激起无穷力量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学长心目中,自强不息讲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对自身潜力的发掘;厚德载物讲的是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态度,要有宽大的心胸,学会包容。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踏实工作,不断超越自我,追求个人优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操,学会待人处世,学会做事做人,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两点精神。

清华大力提倡“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那么我们除了保持健康的身体还应该怎样做呢?其实也可以用这两点来诠释:一要做到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二是要不断完善与他人的关系,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话说回来,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能持久保持自身的热情活力和工作能力,持久胜任自己的岗位并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为祖国长期服务,为社稷多作贡献。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陈国权学长始终表现得那么年轻,那么亲切,仿佛是只比我们大几年的师兄,但是同时,从学长的话语之间我们又能够明显感受到学长丰富的阅历和厚重的经验积淀,让人获益良多。陈国权学长十分庆幸自己能够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学习9年,工作16年,以后他还会继续留在清华工作和学习。


【同学感悟】

   与陈国权学长一个多小时的短暂交流,我们获益良多。在清华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只有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扎实勤奋,埋头苦干,建立健全的人格,并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做到追求卓越,在优秀中更优秀。

——林晓晖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每个清华人的心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正是承载着这种精神,清华人才在社会各领域作出了令人无法企及的成就。正是这种精神,帮助清华人迅速适应新环境、新要求,让工科生也能成为经管领域的专家。

——潘浩威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