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追忆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涯,真真是充满温馨和甜蜜。我出生、生长在山东济南,父亲是1961届的清华毕业生,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去清华读书是我中学时代的梦想,继而,我又很想和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或者以后去研究所做研究。等到踏入这所学府,懵懂的我只是觉得清华很大,很美。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我真像是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此开始了追逐梦想之旅。
在清华几年时间,同学们由不熟悉到互相打闹,再到临近离别,甜酸苦辣都尝过,也最让人难以忘怀。当时班上同学感情好,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出去活动。这种活动定期举行,每个小班的同学经常聚在一起,有政治学习,也有由班级组织的学习跳舞的轻松愉快的活动。我们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去食堂,一起自习,一起锻炼。圆明园临近西门,我们最热衷跑去园子里游玩,那时圆明园还不要门票,我们会从北门跑出清华,穿过圆明园,再从西校门跑回来。还记得大家一起去大学生之家“打牙祭”,春天一起去香山踏青,秋天就去赏红叶。
在寝室里哥们的活动也挺丰富,我们寝室里的同学爱聊,少不了常常“清华夜话”,睡觉前的卧谈会让我们乐此不疲,打牌、周末的舞会也是大学生活的应有题目。
同窗情谊如同溪水,滋润我的人生,源远流长。在大学里我也乐于给同学们服务,我曾经做过班长,主要是组织班级活动,也出些点子方便大家的生活。记得1987年时,我们当时和其他班商量,大家一起弄了台洗衣机,要知道1987年洗衣机还是很奢侈、稀罕的东西啊。
除了玩乐,吃也是大学回忆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寒暑假回来之后,大家都会从家乡带些特产来共享,我喜欢吃辣就是那时养成的。我们班胡海是重庆人,他第一学期带来两塑料桶家里做的辣豆瓣酱,热情地邀请我们分享。看着他把辣酱抹在早餐的油饼上,吃得很惬意的样子,我们也照样享受起来。生长在北方的我开始享受辣味的能力比较低下,我们就一个宿舍的人帮着吃,那两桶辣酱还坚持到了期末。到了后来,同样两桶辣酱,几个星期就彻底不见了。
大学开始那几年生活不富裕,同学们一起去餐馆就是件需要策划的隆重事情。我记得第二学期开始不久,我们同寝室的六位同学凑了钱去北大西南门外的一家烤鸭店“撮”了一顿。那时食堂里没有太多的油水,我们吃光了鸭皮,鸭肉,鸭内脏,最后连汤也吃得一滴不剩。时隔多年,我依然觉得,那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一顿烤鸭。
说完了“吃喝玩乐”,再来谈谈学习。本科的时候,我修习了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我看到身边的同学始终夜以继日地学习,那时候在清华校园里有很多同学早起去自习,我自己也被这种学习气氛所感染,而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清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后来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遇到难题往往又要反求诸在清华学到的基本功。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视野和气度,因此清华给我的更重要的是从清华的同学和老师们身上学到的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不断进取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个取自易经的校训也是我们清华精神的最好写照。清华同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国家主席、部长、商界精英,或者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但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各自的际遇中不断奋进,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我毕业时,同学马小平给我的毕业留言是:“希望你不要太怀念过去,学会喜欢你的新环境”。我觉得这就是对校训的一个很中肯的解读。我离开学校后去过很多陌生的地方,经历许多不熟悉的环境和工作,也常有无奈和焦躁,但校训和同学的寄语给我启示、耐心和力量。
有一次,我带一个外国同事去国内的医院看病,看完后,他问我是不是中国大多数人都能看得起病,我说不是,很多医生也很无奈,有些也就麻木了。他说在美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得起病。有些医生会每月拿出一两天来作义诊,虽不能完全改变穷人的情形,但确实有帮助。我听了也很受启发,觉得这也是对我们校训的进一步诠释。
虽然我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而是选择了技术研究和企业管理这条路,人生总要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只要积极、保持住耐心,总归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