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8级

独立自强,平淡中见幸福——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 所研发中心主任何英姿

2016-03-01 | 来源 1988级专刊 |


顺其自然跨入科研门

何英姿出生在湖南,在当地学校,她从小就很优秀,一直是全年级第一。1988 年,她顺理成章考入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进入清华,她发现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和聪明,自己感觉到了压力。不过内向的她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脚踏实地地学习,扎实自身的专业基础,给老师们留下了好的印象。在师兄师姐们的推荐和帮助下,在老师信任下,她顺利得到了本科毕业之后进入502 所的免试推荐机会,开启了她的科研之门。

进入502 所先是读书,读了硕士,又读博士,就这样,何英姿成为了当时所里少有的女博士。毕业时,她和导师商量,同时也考虑了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很自然地留在了502 所继续科研工作。当时社会环境下,出国热,外企风盛行,很多国内学子不愿意留在国内研究所。但是她却在工作岗位上乐此不彼,决心扎根502 所,当时她就暗暗对自己说,“要好好干!”2003 年,因为所里老同志的退休,加上她过去对航天系列控制设计上做出的成绩、忘我的工作态度以及和同事积累的融洽关系,33 岁的她迎来了转向技术管理岗位的机会。从副主任到主任,她带领着一批精英完成了国家航天大型项目上的一个个方案设计。

何英姿提到刚进入502 所的她对未来也是懵懵懂懂,并没有为自己设定什么方向和目标,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但现在回忆起这二十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她精神一振,笑着表示自己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爱上了这一份为国家航天事业作贡献的事业,从中找到了自我价值。从一开始神舟系列纯技术工作,到后来技术行政的管理工作,她都做得得心应手。她觉得自己在做的工作非常有意思,具有挑战性,又能让人产生成就感。至于未来,她会根据所里的需求去发展,或者继续技术管理岗位,或者转到技术负责人,管理项目,但是会一直坚守在航天事业中。

兢兢业业点缀航天旗

也许很多人会问,何英姿是靠什么走上了现在的位置?我想答案只有两个字:实力。正如有人说过,幸运之神,只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何英姿博士毕业后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神舟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 系统)设计,主要负责飞船留轨舱的控制方案设计。对于一位新人,承担如此重任不得不让人为她捏一把汗。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其中不乏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她讲到,当时能和他们一起工作,并为飞船成功上天贡献一份力,感到非常自豪。在工作中她任劳任怨,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不会挑剔,肯定踏踏实实认真去完成。她讲到自己很适合团队协作,而所里都是工程项目,分系统的接口也多,这不是靠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要靠团队来相互合作完成的。

接着何英姿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控制系统科研工作,任神舟5 号留轨舱的主管设计师。她在神舟6 号飞船上设计了航天员在轨活动干扰试验方案,为后续航天员出舱及未来载人空间站的姿态控制方案设计积累了数据。在神舟7 号飞行任务中,何英姿作为主要设计人员之一设计的出舱活动控制模式为航天员顺利出舱提供了保障。

成为研发中心主任之后,何英姿认识到管理和单纯的技术工作不同。作为部门领导,要有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从研发中心成立之后,就有九十多名技术人员在其中从事如飞船系列、登月等大型项目的控制系统设计工作,这么多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工作,这就要求她能合理地将最合适的工作分配给最合适的人。她微笑着与技术人员交流,真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了解他们的技术特长和性格特点,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她在加强科研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下工夫,推进专业化改革,倡导成立六个专业研究方向,提升了中心的研究能力。她邀请多位老专家组成内部的方案评审委员会,对研发中心的型号设计方案和应用软件用户需求等进行评审指导,保证高质量。

大智慧营造幸福生活

处于工程单位,女性工作者有着比男性更多的压力和困难。何英姿谈到了她的两种不同应对方法。在技术上遇到难关,她会很敏感,立即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通过计算,和同事老师讨论分析验证,尽最大努力攻克一个个难题。相反,在待遇上如果遇到一些不平等的事情,比如分房条件、升职发展等,她又变得迟钝。“我比较看得开,看得淡,不会去想这些事情,在什么岗位做好什么事情。”她认为有些事情是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可避免的,要学习适应这样的体制和环境,也比较快乐。在工作上,她干练,严格,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她亲切,温和,笑容可掬。

作为502 所研发中心主任、多项课题负责人,何英姿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但是她却将生活与工作协调得非常和谐,这不得不说又是一种大智慧。她的个人时间非常少,逛街、锻炼等对她而言都是奢侈的事情。比如现在的她在购物的时候目的性强,效率极高。换季买衣服,她曾一个人在不到两个小时内买了七件衣物。对她而言时间是珍贵的,所以生活中的她总是行色匆匆,与时间赛跑。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也有一个甘于奉献的男人,何英姿和她的爱人就是这样一种琴瑟相和的关系。他与她同时毕业于清华大学,进入502 所读研究生,并相识相知相恋,最终组成家庭,两人互补的性格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她,工作强度大,责任重;他,工作灵活,时间自由。她,没有精力带孩子;他,乐于照管孩子。她感激于他的默默奉献;他支持她的事业,并以之为豪。平日里,她的爱人经常会对她说,“你才是真正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是国家的栋梁。”“你是我们家的骄傲。”何英姿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所里,只有极少的时间给了孩子。由于忙碌,她很少有机会按时回家为家人做顿热腾腾的饭菜,孩子一学期的书她没怎么翻过,功课没怎么问过,也没带过孩子出门旅游,这些都成了她爱人的“份内活”。虽然如此,但她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给了孩子,会和孩子讲道理,尽量给孩子应有的母爱,她很自豪地提到“孩子其实还是和我比较亲。”

小平凡创造精彩人生

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不自知的,他们都是做好每一件平常的小事,然后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何英姿总是在强调自己没有做出过什么重大贡献,只是普通的一名研究工作者。但是她无数的平凡事迹早已积累成她不平凡的人生。

何英姿每天的生活坐标很固定,都是在家和单位中来回。她每天早上6 点起床,7:45 坐班车去单位上班,晚上坐班车回家,每周在单位加班、节假日开会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她对这样的辛苦不以为然,她说所有研究人员都在这样工作,她只是其中之一,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罢了。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时,何英姿已有六七个月的身孕,行动已稍显笨拙,很多人劝她不要参加发射任务了,首先心理紧张,其次是工作中存在的辐射对孩子生长不好。但是自强自立的她觉得她的身体没受什么影响,而且工作需要她,她坚持参加了整个飞控过程。那时,控制室总能看到那样一幕:一个挺着大肚子瘦高的身躯,在现场设计、调试、检查,有时是思考问题时的皱眉,有时是与人讨论中的严谨,有时是豁然开朗后的一笑,这些不禁让身边的人动容,更鼓舞了现场所有的人。试问,这样一位自我奉献,坚强独立的女性,怎能不令人敬佩!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时,何英姿的女儿刚刚半岁,还没有断奶,但是她没有离开岗位。于是她只能利用工作空闲时间回家喂奶,但是家离单位比较远,打车又比较困难,所以中间会花费不少时间。那段时间她总是一个人焦急地站在路边等候,一边看着手表确定时间,一边对过往出租车招手。正因为这样,她没有时间休息,累了在出租车上小憩一会;不能按时吃饭,饿了就随便买点充饥。她坚持不请假,喂完奶马上赶回单位,继续工作,坚持参加了“神舟四号”的飞控以及后来留轨舱的在轨维护工作。对于那时的经历,何英姿轻描淡写地说:“有困难就一点一点克服,虽然累点,但是值得的。”

也许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但是它们却折射出了何英姿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是作为我国航天工作者,还是新时代女性代表,何英姿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宁静致远的生活风格,都是这个浮躁社会中青年人的学习榜样。何英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百年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同时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相关新闻

  • 122020.08
  • 222014.05
  • 182020.08
  • 232023.02

    传承航天精神,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访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院士

    空间站“T”字形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嫦娥五号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证据,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一箭22星创造新纪录……乘着“航天强国”梦想的翅膀,中国航天六十余载负重前行、厚积薄发,用一次次不懈的探索和强劲的腾飞,在浩瀚的太空写下崭新的壮美诗篇。接续奋斗的圆梦之路,是什么力量让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辛、勇毅前行?遨游星际的逐梦之旅,新一代航天人如何创造更多奇迹?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

  • 142021.10

    中国航天中的清华力量

    202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天问一号探访火星,天和号核心舱成功入轨运行,天舟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核心舱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值守,一个又一个成就标志着中国正在加速迈向航天强国。

  • 212021.04

    戚发轫做客启航讲堂 阐释中国航天精神

    4月15日下午,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做客清华“时事大讲堂”第262讲暨航院“启航讲堂”,为师生带来题为“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的讲座。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曹炳阳以及校内15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活动。

  • 262021.07

    百岁院士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国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7月26日,王希季迎来100岁生日。回首百年人生,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研制、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王希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国家需要,所以我回来了时间倒回到1950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的上午,驶向东方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甲板上,几十名中国...

  • 272008.10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核电技术研发中心

    10月24日,“国家核电技术研发中心”出资协议签字暨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

  • 032023.04

    王希季:中国航天事业的“ 铺路石 ”

    王希季,白族,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他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于1999 年荣获“两弹一...

  • 192009.08

    哈佛商学院原高级副院长出任清华案例中心主任

    加速案例教学方法的“本土化”和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的国际化进程 8月18日,哈佛商学院原高级副院长沃伦·麦克法兰(F. Warren McFarlan)教授受邀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联执主任,并从清华经管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