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生时代的弄潮儿,毕业后留校任教的辛勤园丁,唐山市城乡规划局的一把手……林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付出着汗水和艰辛,收获了不同的精彩——
要有一颗报效社会的心
――清华大学[1988级] 林澎 访谈纪实
建筑学院 徐妍 雷江帆张烁
【林澎简介】
林澎,男,本科1993年毕业于我校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曾任建筑系学生会主席,后在本系规划方向读研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曾任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现任唐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林澎学长2008年起即在唐山市城乡规划局工作,此前一直在建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尽管换了工作职位,学长依旧十分关心同学们的情况。
学生时代的学长曾任建筑学院学生会主席。他笑称自己从中学开始就是一个不安心学习的人,最喜欢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而他典型的一天大学生活并不是在图书馆、自习室或者画图教室里度过,而是早上起来先把这一天学生会要忙的事忙完,然后去上课;下课后到运动场去参加篮球赛、排球赛或者足球赛等各种体育活动;然后再匆匆忙忙赶回去上课。学长回忆说自己常常在上课时感觉累得不行了就睡着了。因为这事还被老师臭骂一顿,说“学生会主席怎么还带头睡觉啊”,学长想起当时的青涩,不禁笑了起来。到了下午四点半运动场上一定会看到学长的身影,直到天黑才回宿舍。洗个澡放松自己后刚想去上晚自习,结果又困得睡着了。学长回忆起那段快乐的校园时光时脸上总是洋溢着怀念和自豪,让我们觉得他特别的亲切。
学长非常重视求学阶段参与学生组织,他说,“我是88年进入清华,93年毕业,那时候受学潮影响,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对各种建筑的思潮,比如后现代、后来比较流行的结构主义还是非常敏感的。我觉得那时候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的学生大多限制在一些固定的模式中了,一进入大学就在准备出国留学或是考研的各事项,将自己的空闲时间都限定在了这些事情上而没有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但实际上,大学可以说是一个人生观养成的阶段,这是不能丢弃的。而我认为参加社会活动一方面是在塑造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价值观的表现,因此大学期间我对社会活动乐此不疲。
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林学长结合自己丰富的社工经历和生活经验给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他认为大学生应该多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要抓住机会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经历。这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学长讲述了他大学时代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情。
“一件事是做学生会主席的时候,头一天是要献血,作为学生干部要带头嘛,第二天是运动会,运动会也需要忙。那个时候的运动会呀学生会呀,组织架构不像现在那么清楚,很多时候既当领导又当干事,既当运动员又当炊事员,什么都要做,其实是非常忙的。那时候也没有想太多,头一天献完血,第二天又跑到运动会去忙,忙了两天。后来有段时间就顶不住了,很累,没有缓过来。经过那件事情,我就觉得其实人在有些时候是要拼一把的。虽然违反了一些自然科学规律,对自己有些影响,但对自己今后碰到一些解不开的难题的时候是有帮助的,想想当时那种累,会觉得难题也不过如此,也可以顶得住。”
还有一件事是大一的时候,学长和几个同学去勤工俭学。起先他们在清华出版社处理幻灯片。干两天之后,又去学生实习工厂打铁条。这个活干了快一个月,拿了五六十块钱,平均一天三四块钱。等到了二年级三年级帮老师画图,画一天,也有那么多钱。这件事使他明白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是怎样的。但,脑力劳动者也不能瞧不起体力劳动,它里面也有很多的技巧。同时这个也坚定了他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的决心。林学长说这都是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在大学里要干这些事。比如说学生的勤工俭学啊,支教啊、对于人认识社会的这些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学长觉得大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工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知识的教育是需要的,但是知识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点,大学阶段首先应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研究性的学习、讨论式的学习,而不是像中学那种灌输性的学习。林学长回忆自己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候曾到麻省理工、哈佛这些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他感受到那里最快乐的就是本科生。本科生们白天快乐的学习、科研,晚上组织活动、举办各种各样的party。然而那里的研究生每天的生活就很单调,每天不是坐在图书馆里研究各种文献就是在实验室里努力科研,和清华的学生一样辛苦。谈到这里学长很感慨,他认为这样跟人的心理成熟周期是吻合的,而清华的同学现在有点过于老成。
学长研究生阶段的方向是城市规划,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38岁时,林学长选择到唐山市规划局工作。学长在人生中做出的两次重要选择都对他的事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第一次是选择保留读研资格,随后回校读规划方向研究生,学长说那个时候正值小平同志92年南巡刚结束,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他敏锐地认识到中国的城市将面临几十年的长期的城市化过程,而中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城市病”,比如交通爆炸、人口爆炸、旅游设施爆炸等。他希望这些问题能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解决掉,因为他选择先去了解社会积攒阅历,然后回校就读城市规划专业,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而在谈到选择离开学校而到地方工作的时候,学长解释说自己已经38岁,而之前当了十几年的老师,想尝试一下其他对社会做贡献的方式,试着将自己所学所知用于指导实际建设。学长想到这些后,便下定了决心去地方工作,也就有了如今学长在唐山的工作岗位。
林学长的从教经历使他十分关心建筑学院的未来。学长觉得在学校迎来百年校庆、学院六十五周年庆的时候,院里师生应该更多的看到竞争、危机和挑战,而不是过于关注过去的成绩。学长认为虽然大家公认清华的建筑学院很好,但其他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这就给了学校很大的压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在如今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院系培养方式的创新和进步更显得尤为重要。第二点,学院需要加强管理。任何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是管理,这一点在学长到同济大学去以后感觉更加强烈。那里物质空间、政策空间都很好,反观我们的建筑学院在整个学校奔国际一流的体制中所能拥有的位置是非常有限的,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大的问题。“百年校庆上,我觉得关于学校历史的问题可以简化一点,换一种新的组织方式,让大家看到我们不是一个走向100岁的65岁的老人,而是一个刚刚焕发青春的20多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长最后总结道。
【同学感悟】
林澎学长在大学时代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是我非常羡慕的。作为学生会主席,他的一天是十分忙碌的。学习、社工、体育活动兼顾,可谓是清华所倡导的“双肩挑”的标兵。从中不难看出林学长过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而学长敢于拼搏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徐妍
大学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阶段。学长丰富多彩的本科生活,为他接下来走向工作岗位、到地方城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长追求报效社会的更优途径,请缨唐山市规划局长,刚到任一个月,便能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如果说性格可以修炼,那我要向林澎学长学习。因为如果习惯等待、被动接受,机会是不会上门来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样态度积极、主动的人。
——张烁